姚扶弱 | 始从海虞说古今
作者简介
海虞史海拾遗
始从海虞说古今
姚扶弱
海虞,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
远古时候,这里曾经是海,海的边上有一座海隅山。由于受长江来水和海潮冲刷带来的陆相沉积,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直向东、向大海缓缓延伸。
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便在这个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以渔耕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又称吴前文化。这有近代陆续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崧泽文化(谢桥乡钱底巷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的实物遗存所佐证。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定为接班人,后又被选为北方部落联盟领袖。他在位时把华夏大地划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并铸鼎为记,此九鼎被三代(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质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据此看来,那时我们这方土地属古扬州无疑。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传到桀(历史上出名的暴君)被商所灭。商朝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青铜器和甲骨文。据考古发掘证明,商王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所及,南越长江,北过辽西,西抵陕西,势力范围超过夏朝。此时活跃在渭河流域的周部族在其领袖古公 父的统治下开始强大起来,且广播仁义,使各中小部落纷纷臣服,形成了一股足以和商抗衡的新兴政治力量。古公 父为了周族的未来,把希望寄托在孙子昌的身上。昌,是古公幼子季历之子,能文善武、智慧超群,即后来的周文王。其时身为大伯(太伯)二伯(虞仲)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来到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同耕。那时我们的先民为了渔猎和农耕的需要与北方人的装束有异,特别是下河海捕鱼,常在身上涂上各种图腾以防不测。断发文身,说明了太伯和虞仲放下强族之身,随乡就俗,和当地人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之意。不久,“让国风范”和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赢得了当地人的敬重,他们拥戴太伯为当地君长。太伯死后葬于无锡梅里,因其身后无子,虞仲继位,逐成勾吴王,殁后葬在海隅山。勾吴人为了纪念这位开国先贤,把海隅山称为虞山。有诗曰,海隅不作高,无仙却有灵。太伯让国玺,仲雍继兄命。子民感恩泽,尊虞为山名。悠悠华夏事,从此有吴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以前曾见到有“太伯仲雍奔入荆蛮之地”一说,我想这大慨是对“南来”的理解之误。荆蛮,周人敌视邻国楚的称呼。楚, 姓,始祖鬻熊常与周发生战争,因楚据荆州,周人称其为“荆蛮”。太伯仲雍让国南来与逃入荆蛮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有叛国投敌之嫌是为周人所不齿,定当诛杀灭后,便无以后文王封虞武王立吴一说。在今虞山仲雍暮道第二座石坊背面匾额上镌刻着“让国同心”四个大字,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那何来入荆蛮一词呢?荆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周礼,质方》:正南曰荆州,但正南不代表江南。古楚国在熊渠做国君时,南疆最远处扩大到长江中游。而太伯仲雍落足之处是无锡、常熟,系太湖流域已远离荆蛮之地。《尔雅.释地》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九夷|”在东。据正版《商代形势图》佐证,他们最后安身之处属方夷之地,非“荆蛮”也。
再说周文王接位后,为了感激伯伯们的让国美意,封虞仲留在族地的后代为虞国(诸候国),在今山西平陆北。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后,派人南下寻访太伯虞仲的后代,此时虞仲的曾孙周章已在勾吴继位。周武王遵父遗愿,立吴国,加封为诸候,属地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最后迁都于苏州。确切地说,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富有地域色彩的吴前文化的结合,是吴文化起源、诞生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源泉。而开创这一文化的先驱,功推太伯和虞仲,谓之鼻祖也无可厚非。而我们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先民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吴文化的内涵,为它的演变、发展和辉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之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不可没。
公元283年(西晋太康四年),以虞乡建立海虞县。海,取东临沧海之意;虞,在金文中或通吴(金文,指钟鼎文,即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为纪念仲雍之名。县治设海虞城(今虞山镇)隶属吴郡。
1700年后(公元1999年),由王市、福山、周行、福山农场等撤乡建镇,承袭海虞为镇名。
海虞,一个让我们的先人引以为傲的名字,一个让我们梦牵魂绕的地方。
相关链接--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