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明(拾荒者)散文——《谈读书》
读书,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少文章都会从做人、做事的角度讨论读书的意义,这并没有错。然而许多人便因此希望名人和媒体向学生和公众推荐各类图书。
接着,各类“必读书”“畅销书"便应运而生。这其中不外乎“名人效应”和媒体的起哄、炒作以及推波助澜。如此一来,“网上”“朋友圈”一片“读书声”,热闹非凡。大家齐唰唰地“阅读”“必读书”“畅销书”。
但是,这样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效果却可想而知!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阅读是一个个人化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以及个性气质选择不同的书籍阅读。其二,阅读需要一种宁静的私密空间和心理环境,才能有效地阅读,并且与作者或者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
所以读书绝对不是一种“秀”,一种显摆。而是为了安顿灵魂、提升品格、获取精神愉悦、增加知识才干。既然如此,所谓的“必读书”“畅销书”意义就不大了。而真正的阅读者不能因为其“畅销”而阅读,也没有什么与工作或生活有关的所谓“必读书”。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呢?
首先,你应该阅读经典的书籍和作品。经典书籍和作品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还包括教育、法律、经济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作为读者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个性气质选择一至二个领域阅读,其他则泛泛略读。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每天均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其出版物也不计其数、浩如烟海,其中魚龙混杂、魚目混珠。所以你只能选择经过时间沉淀和人们阅读实践检验的书籍和作品。这类书籍作品应该属于经典之作。这是所谓的“接受经典”。
其次,如果当前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你应如何作出判断,认定它是经典的文章和作品呢?这里又需对“经典”作进一步的定义,即除了长期的时间沉淀外,“经典”应该是经过阅读、鉴赏实践检验的最具有经典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和作品。
当然“经典”在你面前,你能否判断和识别呢?刘勰说:“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文心雕龙》)。关键在于长期的阅读和鉴赏。这种长期的阅读和鉴赏不仅带给你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你高贵的品格,并且提高你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而正是这种品格和判断力、鉴赏力帮助你“发现经典”。
再次,当你具有了高贵的品格和较强的判断力、鉴赏力时,即使面对经典,你也会发现经典中的瑕疵。例如古典名著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比较单一,缺乏紧张、剧烈和恢宏的气氛;再如某些学术著作观点独特、思路开阔,论证颇有气势,但也有拖沓、冗长的毛病。
有一次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某散文大家的作品竟然出现了一处语法错误,我就在上课时给学生作了分析。但我仍然认为该作品是经典之作,而作者是当代令人钦佩的散文大家。这就是我所说的“超越经典”。当然“超越”是相对的,你绝不能因此而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经典仍然是经典,但你就是在一次次的“超越”中提升了你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你以什么目的学习,仅仅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学会思考。有了思考知识才能转化为“活的知识”,属于你自己的知识。而经验来自于实践与悟性,有了经验就可以验证知识并且细化知识,由此转化为才干,进一步用于实践。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慎密,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此,读书可以提升境界,人生才“有德”;读书可以获取快乐,人生才“有趣”;读书可以增强才干,人生才“有用”。
让我们沉静下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