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险些引发两国战争的世界遗产——柏威夏寺

2018年4月的一天,我来参观柬/泰边境的世界遗产——柏威夏寺,这是我第三次柬埔寨,和第一次已经相隔12年了。

先简要介绍一下柏威夏寺(根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编写):

柏威夏寺建于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是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艺术成就堪比吴哥的诸多名刹殿宇。其建造历经13位君主,共用了200多年才完成,加上历任君主对它不断的润饰,使其成为了吴哥王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

柏威夏寺原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13世纪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衰败,柏威夏寺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

柏威夏寺的建筑风格与吴哥窟相似。该寺庙遗址分布在长800米,宽400米范围的峭壁上,四面有长长的阶梯上下。寺有四层,有四个庭院,每层都有山门和围墙,体现了吴哥王朝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柏威夏寺具有极佳的地势,其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寺内精致的石雕更是古代文明的瑰宝。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甬道两旁有28米长的雕龙,因年代久远,部分损毁。古刹围墙内还有七个石池。柏威夏寺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坍塌,巨石散落。遗址每层都有山门和围墙。山门屋角翘起,上面是精雕细琢的花纹。围墙具有吴哥窟的风格,曲线环绕。整个建筑呈褐红色,在绿荫和蓝天白云的背景下,古朴壮美。柏威夏寺的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寺内精致的石雕更是古代文明的瑰宝。

柏威夏寺处于泰柬边境地区,建于海拔五百二十五米的马夸山“鹰喙”式摩艾丹崖顶,“喙尖”朝向柬埔寨,“喙根”朝向泰国。在柬埔寨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难以攀爬,香客和游人只能由泰国一侧山脚才能到达山顶的神庙。因而两国在历史上都宣称对该寺所属区域拥有主权,柬埔寨新发行的货币上印着柏威夏寺的图像,而泰国人把这座寺庙叫做“帕威寒石宫”。由于该寺居于崖顶平台,扼守两国边境,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962年6月15日,海牙国际法庭判古寺归柬埔寨所有,虽然如此,泰国却一直没有放弃拥有该地区的任何机会。

山下的泰国一侧

柬埔寨于2007年宣布柏威夏“申遗”,遭到泰国的反对,两国关系因此恶化。按照联合国申请世界遗产公约,只有周边邻国没有争议的古文物才能“申遗”。2008年6月,柬埔寨将“申遗”范围缩小到神庙本身,得到泰国沙麦· 顺达卫政府签字认可。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柏威夏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令主权争议升级,泰国内矛盾激化。柬埔寨成功“申遗”,引发泰国国内广泛抗议,泰外相被迫辞职。随后,泰柬两国有关柏威夏寺的主权争议升级,多次在该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双方各不相让,都曾在此增兵,几乎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在申遗成功后,柬埔寨开始向争议地带派驻国民,并修建了一条连通神庙和吴哥窟古迹的公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柬方逐渐将遗址周围的边界线向泰方推延,柏威夏寺争议地区实际被柬埔寨控制。

在2010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柬埔寨提出了要求单方面管理包括神庙在内的有领土争议区域的计划,遭到了泰国方面的强烈反对。最终这计划被搁置,留待2011年世遗会议再讨论。

2013年11月11日,联合国国际法院就1962年的裁决做出厘清,宣判柏威夏寺周围土地的主权归属柬埔寨。此后,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为方便柬埔寨人能进寺祭拜,泰国在寺庙的入口处留出15米的通道给柬埔寨,而通道以外的地方还是泰国领土。不过此通道划出后,两国一度实现了边界安定,至此,争端基本上得到了平息,泰、柬两国民众都可进入寺庙进行朝拜。

从暹粒来这里还是挺远的,230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近4个小时,一天往返还是蛮紧张的。清晨5点钟租车从暹粒出发,在9点前到达,用3个小时可以细细游览古寺,慢慢欣赏吴哥的灿烂文化。走上寺的顶层还是蛮高的,不免会气喘吁吁,但是,在每一层都驻足慢慢欣赏拍照,也不会感到很累。特别要留意那些石雕,每一处都是艺术品,需要慢慢观赏。

古寺在大修中,有几处都搭建了木架子,看到几个在测量的小伙子貌似中国人,上前搭讪,果然被我猜中了,他们来自中国。当听说他们是自愿者,来参加柬埔寨的文物抢救修复,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漫步在这千年的古迹群中,偶尔也会听到讲泰语的游客和香客,从他们从容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也一心沉迷于这古迹和肃穆的神庙之中,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两国间的恩怨。我心中暗暗祝福他们,愿两国人民永远和平相处,愿神圣的柏威夏寺成为他们友好的纽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