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堂姐和她的儿女们
堂姐全家合影摄于1997年10月
堂姐是父亲的亲侄女,比我大32岁,我和姐姐打小就称呼她“大姐”。她的儿女照理都应叫我舅舅,可她最小的女儿还比我大1岁。还有比自己小的长辈,实在叫人难以置信!
从岁数上看,大姐倒与我父母是同龄人,她比我父亲(她称二叔)小七岁。父亲是上辈之中最小的,大姐是下辈当中最大的。小时候他们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一起游玩慢慢长大,“形如兄妹,实为叔侄”。难怪多少年过去了,彼此间依然感情深厚眷念难舍。
大姐和姐夫早年即离乡外出,长期在盐城东台的局机关工作,在那里安家定居。退休后不久,老俩口移居南京与大儿子住一起。记得2013年之前,大姐每年都得返回故里一两次,在堂兄家住两三日。每次必与我父母见面,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大姐与姐夫合影约摄于20年前
大姐共生了五个儿女,他们在其父母及外祖母(我称大妈妈)的悉心培育下,特争气很努力,人人成才个个出色,熟人羡慕令人称道。
老大是女儿,当年插队到江西,后返城在南昌某中学任教,退休后仍住南昌;老二老三是兄弟俩,大学毕业后皆在南京工作并定居,如今均已退休;老四也是女儿,现随儿子一家居住北京,退休前供职于东台某医院;最小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工作并定居。
大姐的五个子女早已安居乐业,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如今已到了后辈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大姐和她的儿女们的成长,也称得上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如果做个简要挖掘:首先,作为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得从小培养孩子品行,着重是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特别是独立性和进取心的养成;其次当是树立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它无声地熏陶、影响和促进孩子的发展进步;第三,抓住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历史机遇,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后代成长铸就了更好的平台。
堂姐仅此唯一!按理说姐弟关系应该亲近密切,可由于年龄悬殊,相见不多,交流也少,真正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排除有自己的原因:身处乡村又无什作为的卑微心理,兼有对身份高贵者不愿仰视的清高心态。
至于与甥辈相处,尽管知晓对方的概况,由于缺乏接触交流,相距遥远疏于联系,又各自忙于自我的工作及家庭等,实在没什么交集可言。在甥辈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堂舅,一个比自己还小的亲属,一个比自己身份低得多的人,如此而已,也就谈不上亲情的维系与感情的发展了!
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恰被我们撞上并把握了!2018年5月28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走完90年生命历程的堂姐夫,如愿落叶归根。儿女们从南京出发驱车故里,他们要送别父亲最后一程。
此前从堂兄及侄儿口中闻听堂姐夫病危的消息,还说去世后欲回老家安葬。此事堂姐家并无人告知,我也不便深究。说实话,父母在世那些年,虽说他们与堂姐亲近,叔侄间联系不断。可我们两家的大事小事并无交往。而今父母去世多年,彼此间近乎失联了!
会不会是上苍的安排,还是受祖上神灵的驱使,28日那天中午,我在学校吃过饭,骑车回老家,打算整理门前的菜地。行至途中直面堂兄及驾车的平甥等人,他们刚完成了堂姐夫的骨灰安葬事宜,正准备到饭店吃饭。我们恰巧此时此地相逢了!
也许是突然间的巧合,也许是当天独特的心情,也许是亲情难以割舍,素无交往难得一见的我们,不仅认出了对方,而且特别的盛情,特别的珍视。我受邀与甥辈们及堂兄等一起共敬午餐!席间,甥辈们特地告诉我,已去过我父母(他们称二公公二婆婆)的墓地祭拜,孝心善举令我感激。难得的相见相聚,没有生分没有冷场,竟感到特别的融洽,特别的亲切,交流也特别顺畅和谐。迅疾与他们中三个建立了微信联系。
而今凭借网络微信,我与甥辈们经常交流互动,甚至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愿将这难以抹去的亲缘,近乎枯萎的亲情,在彼此的共同努力精心呵护下,修复滋润、重现生机,告慰先人。
日前,借助网络与在杭州小女儿家中生活的大姐视频通话,实现了五年来的再次见面。老人家思维清晰,精神矍铄,特别欣慰。
大姐与小女儿在一起摄于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