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成不了音乐家? 一万小时的分水岭

为啥你成不了音乐家?

一万小时的分水岭

找到蓝字进入心灵世界

I like that. That I can live by.

我喜欢那样,我应付得来。

——《海上钢琴师》

灵魂拷问:你的音乐修炼到了哪一步?

每当我被一首乐曲打动,每当我为一个声音着迷,每当我看到一位音乐人在表演中散发着光芒,就忍不住要思考一个问题:在有着同样水平的音乐细胞群体中,为什么仅有凤毛麟角的人最终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大多数人难以持之以恒,中途换跑道?
正在练琴的你,正在为四脚吞金兽砸钱学音乐的你,或许与我一样,也有这样的好奇和感慨。

四脚吞金兽本尊

一万小时: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分水岭

天赋,可遇不可求。我们暂且将它放在一边,之后另起一文专门讨论天赋的音乐才能,比如绝对音准、音乐记忆力、清奇的骨骼等。此文主要探讨,从普遍意义上说,一个人,如何成为音乐方面的专家——达到比他人更高的成就者。以作曲家、篮球选手、小说家、钢琴演奏家、惯犯或其他任何职业为对象的诸多研究,结果都指向一点:欲精通专业技能以达到国际级专家的水平,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任何领域皆然。
虽然,有些人再怎么练习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真正的世界级专家,练习技能的时间少于一万小时。没有折扣,大脑就是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才能吸收一切所需的信息,使得技能纯熟臻至。当我们遇到新的体验时,大脑会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而每个新体验都能改变我们未来的行为。重复的体验会使神经通路变得更强,而不断的重复可以使其巩固为习得技能。这不亚于对大脑的重塑:

图:海马体及它迷幻的样子

一起来做道小学数学题:

01

如果,最低限度要求是10000小时,那么,一个人从6岁开始练习,一天练习1小时,需要练习多少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见留言区

再来一题:

02

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练习,希望自己在25岁成大器,是否可能?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在智商不拖后腿、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天至少练习6小时左右,还是有可能的。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激动了,不就是一万小时嘛!豁出去了,从现在起:我头悬梁锥刺股,一心要走音乐路。唱哑喉咙不言悔,弹破手指不掉泪。
各位不想练琴却想成为大师的小伙伴,快醒醒。

动机:为什么你无法坚持练琴练声?

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比如音乐,有一系列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相互关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动机包括但不限于:努力练习,提高技能;努力获得个人或职业上的成功;从练习和实践中体验到乐趣,并获得动力。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音乐教学与社会学系的Alva Appelgren和Walter Osika等人,于2019年秋季在《Psychology of Music》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比较了不玩音乐的吃瓜群众(3195名)、业余音乐人(1007名)和职业音乐人(1233名)之间的音乐动机水平差异,结果发现(如下图),不论男女,这三类群体的动力水平差异显著,专业选手的音乐动机水平明显更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音乐动机水平上,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性别的调节作用。

先了解一下,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依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它们包含以下方面:

内部动机:出于喜悦、满足感、价值感。

认同动机:与目标和目的认同有关的动机。

内摄动机:出于避免内疚或焦虑的动机(例如,你不弹琴,你妈就难过,你一弹琴,你妈就开心,为了避免你妈难过引发你的内疚感,因而你弹琴)。

外部动机:他人的评价、社会地位、金钱等各种奖励。

那么,你本尊,或者你的孩子,为什么缺乏持之以恒练习的动机呢?(为避免性别偏好,后文均用TA表示各性别儿童。)

可能性1:乐器并非自由选择

“我学琴,因为我妈让我学琴 ”

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很多人音乐生涯的开始源自于家长的期待,而不是自身的兴趣。某些因素已被确定为决定一个人能否在音乐方面发展事业,比如,学什么乐器是否由自己选择。
McPherson等人发现,学生音乐学习的体验受到他们自主选择乐器的能力的影响,音乐专业的学生比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明显更高。
关于自主选择乐器这一点,我想起有次和上海电影学院某位老师的聊天。他说在面试的时候,时常考生说自己喜欢音乐,并拿出钢琴等证书证明自己的音乐才能,但这些很难打动他。不过,如果学生说自己吉他弹的不错,他反倒是有些兴趣。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学钢琴的,大多是在父母要求下开始,而学吉他的,大多是自己的选择。
我的一位朋友说,她曾要求女儿学钢琴,多年来,母女之间因为练琴战火不断。自从她把家里的钢琴变成了花架,她和女儿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如果所练乐器并非是自己的选择,练习曲目又并非自己心头好,那么,练习委实不能带来快乐,自然也会动力缺乏,免不了暗暗寻找机会,逃避练习。要想有所成就,总要付出一些辛苦。但有些苦完全没必要吃,而且关键在于,光吃苦没用,仍然需要通过快乐和满足感建立正强化通道。
但作为成年人,大多数情况下修炼什么乐器,总是自己的选择了吧!?问题是,你学音乐的动机足够强吗?

可能性2:未能形成内部动机

音乐这碗饭不容易吃,此前我们撰文总结了音乐人从肉体到心灵诸多“职业病”,即便如此,也有些许多人对音乐痴心不悔,沉迷其中。Butkovic等人的研究发现,内部动机与训练时数呈正相关,内部动机越强,训练时数越长。
这得感谢正强化和多巴胺。
为了研究正强化作用,我们曾设想了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喂养一只乌龟,每天在给它喂食前,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如果某一天,它听到音乐,转了个圈圈,就给它一个正强化,比如给它更喜欢的食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看看需要多久,乌龟会建立起对音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只要听到《命运交响曲》,就会转圈圈。
在这个研究中,强化物是食物,正强化的是听到音乐转圈圈,说到底乌龟它是为了一口吃的。一旦这个刺激物消失,那么强化会消退。也就是说,假设你或者你孩子在练琴的时候,偶尔某次发挥超常,或者只要完成练习,你便给自己或者TA一块巧克力(或其他等类似外部强化物,请发挥你的想象),并且假设这是一种你喜欢的、不容易得到的奖励。如此反复,结果呢,你能完成练习,提高技巧,副作用是成功地强化了你对巧克力的迷恋,并且破坏掉了你的内部动机。如果没有巧克力,你就没有动力练习。
总而言之,一切外部动机都靠不住。还是要转向内部动机。其实,人类进行音乐练习的时候,大脑对于音乐会有正强化刺激,这个刺激物是多巴胺。当你用心演奏喜爱的乐器、为音乐感到愉悦时,会更加注意乐音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你调节、影响乐器声音的方式,这些体验会带来显著的神经化学变化——此时,大脑便会释放出多巴胺。多巴胺,不仅能协助转译记忆痕迹,而且,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还能在短时间内影响我们的决策。最妙的是,它是大脑分泌的,不需要外部刺激,这将形成一种内部动机。也就是说:
拿起喜欢的乐器,练习喜欢的音乐,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越练越快乐,越练越要练,简直停不下来。
 唱喜欢的歌,也是同理。

可能性3:你不是完美主义者

对于有抱负的职业音乐家来说,大量训练必不可少,在这儿,完美主义特质也掺和了一腿。完美主义特质与动机、努力和成就,以及,痛苦和压力密切相关。Stoeber和Eismann 调查了146名年龄在13-20岁之间的年轻音乐家的完美主义水平,发现追求完美主义与更高的内部动机(乐趣和享受)和认同动机(即与目标相关的外部动机)相关。有些职业音乐人会反复、反复、再反复地练习,在细节上力求完美,直到确保不会出任何错误。如果表演出错,哪怕细不可闻,也让他们痛苦万分。有些则不然。
完美主义有其令人痛苦的一面,虽然能提高内在动机和认同动机,但会对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更多的焦虑和痛苦。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值得庆祝。不过,要想成为专业选手,如果一点完美主义倾向都没有,那恐怕也有些难。

可能性4:未能克服职业倦怠

长期高强度的练习,哪怕内部动机再强,在压力之下,必然会有身体疲惫、心理厌烦的时刻。我们也得考虑到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高压力引发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完全无法从事音乐练习,断送你的音乐修炼之路。
因此,很有必要识别和有效改善练习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关于如何处理,我们以后再说吧。

内部动机的破坏和培养

前面略有提到,在此进行总结:

毁掉小孩音乐内部动机的招数

1.要求TA学习你喜欢的乐器。

2.每天强调玩音乐是一件需要全神贯注、吃苦耐劳方能完成的事情,暗示TA态度不端正,难成大器。

3.根据你对于音乐家的想象,给TA订出每日学习进度目标。

4.严格监督管理TA每日完成这些目标。

5.如果进度缓慢、练习出错就责骂、嘲笑、鞭打TA。

6.不断质问他:为什么你没有完成!?为什么你又弹错了!?

7.不允许任何的松懈,禁止任何牢骚、脾气、眼泪。

8.如果完成进度,就奖励TA,比如允许TA打游戏、看电视、吃金拱门、薯片、喝可乐等等。

如此一来,不但能成功毁掉小孩学音乐的内部动机,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喜爱垃圾食品、网络成瘾的小朋友呢!

培养小孩音乐内部动机的招数

1.润物细无声,家中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

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让TA尝试TA喜欢的乐器,为TA寻觅一位善于启发、维持兴趣的音乐启蒙老师。

3.为TA的进步由衷地高兴,为TA的困难找办法。

4.共同制定练习计划,如果不能完成,协商问题所在,重新商讨。

5.带TA去看演出,各种风格的,和TA讨论,但避免争论。

6.保护TA的想象力,如果孩子即兴演奏,即兴编曲,或者发明了新的练琴方法,鼓励TA,欣赏TA。

7.带着欣赏的眼光看TA练习,在TA出错的时候,哪怕你内心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钱,也要保持冷静,尽量不要说话,实在不行,暂时离开。

8.允许TA偶尔松懈和偷懒,允许发牢骚、发脾气和哭泣。始终提醒自己,这是个小人类,不是个练琴机器人。

9.合奏能大大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最好你自己也掌握一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至少也会唱几首歌。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你和孩子合作完成一个曲目,简直不能更美好!珍惜这样的好时光吧,它们稍纵即逝。

这样一来,不仅能加强孩子的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让TA愉快的、主动的学习音乐,还有以下额外福利:

1.增进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

2.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大脑发育。要知道,儿童早期情绪状况,会影响到他们大脑的发育。

如果练琴的是你自己,也可以参照上面的方式,强化一下自己的动机,为练习带来多一些的快乐。
假设,你发现自己虽然喜欢音乐,但既没有音乐天赋,又缺乏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而且还不是完美主义,没关系,仍然有迷恋音乐的方式——做一名热心听众。孔子在齐听到《韶》,曾三月不知肉味,现在猪肉这么贵,听音乐,还可以省钱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吧《迷恋音乐的脑》,留言区随机抽取一名用户赠送,让我们在音乐和阅读中,喜迎新年。

参考文献

Alva Appelgren, Walter Osika, Töres Theorell, Guy Madison and Eva Bojner Horwitz. Tuning in on motiv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non-musician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 musicians. Psychology of Music, August 2019, 1–10.

Butkovic, A., Ullén, F., & Mosing, M. A. (2015). Personality related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music practice:Underlying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influen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133–138.

McPherson, G. E., Osborne, M. S., Barrett, M. S., Davidson, J. W., & Faulkner, R. (2015). Motivation to study music in Australian schools: The impact of music learning, sex,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37, 141–160.

Stoeber, J., & Eismann, U. (2007). Perfectionism in young musicians: Relations with motivation, effort,achievement, and distr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2182–2192.

《迷恋音乐的脑》,丹尼尔·列维廷,新北市:大家出版,2013.02.

往期精彩文章

1

101音乐人 002墨者  白冰寒

2

学音乐有多苦——“职业病”上篇·生理篇

3

学音乐有多苦——“职业病”下篇·心理、生活篇

4

乐谱笔记:《 Mr. Curiosity》

5

你绝对不知道的凯尔特乐器

你更加有天赋还是更加刻苦努力呢?

请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你“在看”吗,点下面的小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