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镇东树坑太阳山庵寺
文昌镇东树坑太阳山庵寺
文昌镇东树坑村与桐庐百江镇交界,有太阳山。据史料及耆老相传,太阳山旧称安乐山,又名东岩,宋时有东岩庵。太阳山原来俗称船形山,清建普光寺,改名大阳山,后演变为太阳山。
乾隆淳安县志载:东岩庵,在县北八十里安乐山下,唐张景修隐居于此,居民称为岩公,建庵祀之,祈祷立应。又载:安乐山,又名东岩。在县东七十五里,迤逦接塔岭而来,挥斥众山,削立如笔,何华(甲)於此飞升,石棹棋盘至今犹存。有张景修宿安乐山下诗:映窗犹有雪余痕,瓶里梅花枕上闻。一盏灯寒听夜雨,半床毯暖卧春云。诗成渐觉茶消睡,香烬翻然酒带矄。我是挂冠林下客,山中安乐合平分。又方伎有:何甲,文昌人。初时至安乐山拾余䄻筄,食之觉心爽身轻,遂诣绝顶,见二老者憩石上,甲心知非凡人,礼拜求指出世方,老者曰:无欲以观其妙,此外无他谬巧也。言讫而升。甲顿悟,自是言未来事,辄奇中。其所设施,神出鬼入。天师张真人,亦敬服以为难测。遂称为真人。年八十,尸解去,其蜕骨葬浓坑口。乾隆知县刘世宁有安乐山诗:云树清阴洞壑宽,蒙泉碁石许盘桓。欲知邵子名窝意,试就兹山指点看。
据文昌镇调查,当地百姓称安乐山、东岩山为太阳山,对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普光寺、真善堂口口相传。太阳山海拔800多米,东为桐庐百江小京坞,西为文昌镇东树坑村。由东树坑而上,过一石门,到达山顶,有南北两处平地。普光寺建于南部平地,占地十余亩,寺庙分前后两厅。前厅五间,置有晨钟暮鼓。后厅五间,供奉观音及十八罗汉等菩萨。厅堂之间,右为厢房,左为过道,中间为天井。外有围墙、花园。后因香火旺盛,又于北边平地建起真善堂,规模与普光寺相当。
关于普光寺,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桐庐王顺庆所著《分水访碑录》,内有分水陈本忠撰写的《普光寺碑记》,详细记载了地形地貌、寺院营造情况以及大阳山由来。记曰:
邑(分水)西有大阳山者,形势高峻,峦嶂回环,蜿蜒之上,豁然宽坦,广可顷余,南北冈陇,左右拱围,后拥屏峰,横排一字。山前东向峭岩对峙,门户天然。岩侧一洞,甘泉淅沥而出,冬夏不竭。古有禅室,遭燹而无。光绪甲午(1894),有悟空僧者,自南海来访其遗址,览其形胜,慨然兴建复之愿,乃伐茅卓锡,托钵募缘,鸠工结构,阅八九寒暑始讫事。举凡佛殿僧寮,客堂斋舍,以及山门园圃,悉皆布置妥帖,规模气象焕尔一新。是山旧名船形,当悟空入山之初,止宿树下,梦山前一轮红日腾腾而上,灿灿烂烂光逼僧躬,矍然而寤,因名其寺曰普光,而呼其山为大阳,此山名所由昉也。甲辰春(1094)僧过东溪(百江),嘱余记其缘起,将以泐诸石垂诸后……
现太阳山寺庵不存。但遗址有一处摩刻和一处墓碑,上有大阳山真善堂字样。摩刻为癸丑年刻,大概是民国二年,上有姓名何光照,查为文昌人。墓碑立于民国一十八年,从墓碑文字看为多氏合葬,上有村庄名称,其中有遂安界首、淳安里商等村,当为淳安墓葬。印证着大阳山是风水宝地和香火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