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听那些叛逆的20世纪音乐
1. 偶然音乐
约翰·凯奇(1912 - 1992)
《4分33秒》的两种主流演奏方法
作曲家在写作时,有意放弃对音乐中某些参数(如音高、节奏、力度或结构)的主观控制,而采用一些客观的方式(如掷骰子、抛硬币、翻扑克牌、算八卦、摆图形或由计算机程序给出的随机数据)来加以确定,或者交由演奏者在表演时作即兴的处理。请输入正文
2. 序列主义和全面序列主义
勋伯格(1874 - 1951)
序列主义又名十二音技法,其具体手法为: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被作曲家按个人意志自由排序,形成“序列”,这也是作品的母体元素。在全部12个音出现之前,任何音不得率先重复使用,同时还要避免调性感强烈的和弦音。
序列虽仍是整部作品的主题,但其内在的各个单音并不存在主次化差异,没有核心与辅助的差别,没有调性的导向感。请输入正文
梅西安(1908 - 1992)
十二音体系只是将音高单一元素做预先的设定,但全面序列则是将音乐的各个要素:节奏、力度、音色、结构等全部置于序列的严格控制之下,从一个又一个设定好的序列中引申出音乐的织体与结构,从而彻彻底底摆脱传统音乐观念的束缚。请输入正文
3. 音色音乐
潘德列茨基(1933 - )
尽管音色音乐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流派称谓(也有人将这种风格称为“音色旋律”),但其影响比序列音乐更加深远。其技法主要表现为音乐的音响结构成为作曲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使用新的乐器或新的发声手段,发掘传统乐器新的表现力,创新十足。请输入正文
4. 微复调
利盖蒂(1923 - 2006)
利盖蒂本人曾经这样解释:“微复调是把每一个单独的音响事件,潜藏在模糊的复调网中了。这个织体如此的稠密,以至于每一个单独的声部本身已不再被听得到,而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作为高一层次的整个织体。”
5. 电子音乐
斯托克豪森(1928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