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想象
想象是一种放纵不羁能力,它打破限制不受约束。想象总是让逻辑学家感到困惑,使边界变得模糊,打破规律的藩篱。——塞缪尔·约翰逊
想象似乎赋予了我们几乎无限的概念力量。爱因斯坦称:“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进步,是知识发展的源泉。”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人类思想的基础,不仅桥接了感性与知性,还以创造性的方式行事。因此,想象是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人类思想史中,想象的概念如此繁杂,以至于英国哲学家莱斯利·史蒂文森在考察了知识论、伦理学、美学、诗歌、宗教等等领域后,得出了12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些互不相关,有些甚至相互矛盾。除了智识领域,想象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层面。想象容纳了太多,以至于另一位英国哲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将“想象”称为“心灵的垃圾场”——任何说不清的东西都被扔到了这里。那么,究竟何为“想象”?
在《楚辞·远游》中,屈原叹道:“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想象在此处为追忆、思念之意。这被曹植在《洛神赋》中沿用:“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想象(phantasia)是一种桥接知觉与心灵的活动。因此,人类就通过对个体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在这之后,不同文明中想象的概念迅速蔓延到了各个方面。《韩非子·解老》中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根据这种解释,想象是一种根据知觉证据(大象的骸骨)推测结论(大象生前样子)的能力。在《列子》中,伯牙感叹钟子期能够仅通过听自己的琴声而完全理解自己:“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刘勰把想象称为“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在刘勰看来,想象不仅能够恰当地刻画当下的世界,还能让作品穿越时空、直抒胸臆。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言:“拉丁人所谓的imagination就是希腊人说的fancy。”他的判断可以说呼应了屈原、曹植的诗句。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认为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想象)是溶化、分解、分散,为了再创造……想象本质上是充满活力的。纵使所有作为事物而言的对象本质上是固定和死板的。”他的想法又与刘勰形成互文。
想象确实是一种独特且普遍的心灵状态,而想象与知觉、思想、记忆、创造等等状态非常类似。不过,美国哲学家肯德尔·沃尔顿叹息道:“我们已经研究了想象的诸多维度,理当得出它们的共性。然而,我却无法得出这点。”这里的失败并非是沃尔顿个人的,而可能是方法论上的。从主体层面对想象事例的体验进行抽象总结,或许能够得出某些洞见,却无法触及想象的本质,也就无法得出一个普遍的解释。随着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在执行不同想象任务时大脑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被发现。越来越多学者在今天认为想象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机制——它摹仿其他诸如知觉、记忆、信念等等心灵状态,但不能还原到被摹仿的心灵状态上。例如,想象一个柠檬与看到一个柠檬在体验上会非常相似——它们都呈现为黄色、椭圆形、略大于鸡蛋。但想象到的柠檬图像不能与看到的柠檬等而视之,因为后者是由外部对象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而前者则是依赖已有的柠檬形象主动摹仿出的。摹仿理论从机制而非个人角度对想象进行了刻画。它确认了想象作为一种独立心灵活动的地位,也很好地解释了它案例的多样性、与其他认知活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我们可以把实现摹仿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交给科学家研究,在日常谈论中,我们更关心想象的规范性——如何区分有意义的讨论与无意义的修辞。摹仿理论为这种区分奠定了基础。首先,由于想象是对已有心灵状态的摹仿,因此我们不能凭空想象。诸如“想象圆的方”这样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其次,同样出于摹仿,想象不具有被摹仿状态的认知作用。例如,知觉的认知作用是让我们获得外部对象的知识。而无论想象有多么栩栩如生,都不能提供任何这样的知识。类似的,记忆的认知作用是让我们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但想象缺乏历史上的因果性,因此并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过去的知识。最后,由于想象不受实在的约束,因此它的内容中立于现实的真假。设想苏联并未解体的世界并不受制于现实中苏联已经解体的事实。
实际上,想象是人类探索真理可能性的手段。英国哲学家蒂姆·威廉姆森指出,在进化中想象未知的危险有助于人类先祖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保证个体与种群的延续。美国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埃文·戈德曼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他人,关键在于想象自己做出同样行为表情时心中最可能的状态,这种想象往往是下意识、自发的。同样,自觉主动的想象也应当追求真的可能性。我们也通过影像与书籍的引导想象过去发生的历史,塑造正确的历史观。
谈论,就是“以言行事”。有意义地谈论想象,就是运用想象在对特定领域进行摹仿时,追求被摹仿状态所能贡献的认知成就。这种追求当然是可错的,但也探索了所有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爱因斯坦的名言就很容易——想象追求真理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囊括了现有的知识。在艺术中,想象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各种美的表达。在伦理、政治领域,我们不仅讨论现有的案例,还想象特定情境来寻找普遍的善行、公平与正义。恪守想象的实在与规范,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谈论并理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