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汝城濂溪书院
汝城是一个文化大县,人文底蕴深厚。在汝城县城西郊有一纪念周敦颐的濂溪书院,书院依山傍水,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由濂溪祠、希濂堂、濂溪阁发展衍变而来。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式命名“濂溪书院”。濂溪书院是是汝城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距今已有785年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楼田堡(今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世人将他与孔孟并列而称“周子”,尊为濂溪先生。33岁的时候,担任桂阳(今汝城)县令任职四年,创县学、兴水利,发展农业,“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功德卓著。濂溪先生不仅是一位道德教育家,也是一位道德践履者,为古代汝城的为官者注入两袖清风、洁身自重的灵魂。他在汝城写下的《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拙赋》《爱莲说》成为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为千古名句。《拙赋》则阐述了“以拙为德,以巧为耻”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濂溪理学的灵魂。周敦颐主政汝城时,在此悟创县学、兴教育、传理学,对当地社会影响深远。当地各宗姓对濂溪理学推崇备至,代代传承。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两层楼高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走近书院青砖黛瓦,飞檐凌空,十分古雅,沿着石阶拾阶而上,两侧则是清末名士王闿撰写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门头是刻着“濂溪书院”的牌匾,门口有一对荷花石鼓,整个风格古朴庄重,典雅大气。透过第一道门就能看到周敦颐的紫铜雕塑像,他所在的位置是古时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研究阴阳数理的地方,雕像矗立台中央,他手握《太极图说》,迎接每位到此立志求学的后人。参观汝城濂溪书院时,见其正堂周敦颐“道学宗主”座位两旁,有两个字格外醒目:“诚”、“廉”。周敦颐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德行的本源,守拙、“主静”才能“立诚”。他还认为,“廉”是治世之本,要像莲花一般高洁,安贫、寡欲。还有书院的千年院训“爱莲守拙,正道直行”,都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精髓。而这些精髓,也深深镌刻在汝城古祠堂文化的骨子里。
濂溪书院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汝城县志载:“自濂溪周子弦歌斯土,开阐理蕴,提倡宗风。洛阳程子折节来学,遂为大儒过化之区。”另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汝城出状元1人、进士39人,包括宋朝状元朱经贯、左中大夫朱辂,明朝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明朝监察御史范辂,明朝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曾鉴,清朝翰林院何庆元以及清代著名诗人郭远等。这在一个偏远小县,非常难得。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二楼有间的读书间,可以看书。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均曾在此求学。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朱熹谓之“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他是在出任南安司理参军时(南安即今天的江西赣州南康县),收程颢、程颐兄弟为弟子。后来也正是二程继承并光大了他的思想,再经朱熹的集大成,使理学成为宋之后历朝历代的官方哲学思想。周敦颐是一个死而不亡的人,他的清廉自律,不为名利去学习研究,也不专为立言而著,那莲花一样的君子人格,时刻警醒着我们这些后人,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千百年来他的理学思想更是影响至今,带给我们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在2001年、2012年,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周敦颐理学思想研讨会,理学文化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