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迷恋手机,寒假就莫再让他们去补课

【家教智慧 第701期】

近年来,迷恋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校更是严禁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但是,被手机控制了的学生们,却是与家长、老师“斗智”,想尽千方百计玩手机。

据江西都市现场报道,江西萍乡一中学为打造“零手机”校园,3个月查获了学生67部手机,其中,有一位学生为逃避检查,用iPhone8新机换了3台旧手机。

据老师介绍说,该学生家住的比较偏远,家长为了安全起见,向学校申请该学生可以携带手机进入学校,但是在校期间需要把手机交给老师,放假时再去取回。可是,这名学生,却有三部手机。家长怎么可能为孩子配三部手机呢?原来,家长为孩子配的是iphone8,该学生却在二手电子厂换了iphone5、华为和vivo三部手机,平时他就上交一部手机,用这一部给另外两部手机打掩护。此种情况下,为了切实打造“零手机”校园,学校不得不安装了许多的摄像头,只要发现学生有手机,即刻查收。

在学校的严密监控下,孩子们不得不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玩手机,据安徽网络电视台报道,1月4日,海南某中学发生一起手机引发的悲剧。一名初二学生为给手机充电从教学楼摔下坠亡。据同学介绍,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他们不敢在教室充电。该同学当时是准备翻窗到隔壁的一个办公室充电时,悲剧便发生了!

当下,手机已成为妨害孩子学习、生活、直至健康成长的最大毒瘤。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手机,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有不少孩子表示,“没有手机就不能活了。”

孩子们为什么如此迷恋手机?除手机游戏及一些社交聊天工具本身的吸引力外,我觉得更更与孩子生活的“空虚”“无味”有关。

有人就孩子玩手机做过调查,很多孩子表示,他们之所以玩游戏,除了消遣,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和同学、朋友之间找到共同话题……这也就是说,孩子们迷恋手机,并非全是手机游戏的好玩,更多是为了与同学交往。他们看视频、打游戏、聊天等不只是一个人独自在玩,而常常是多人一起玩,玩得好,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找到共同的话题,才能有朋友。如此看来,孩子们的手游和过去传统的捉迷藏、跳皮筋、闲聚聊天一样,不过是孩子们与他人交往、交朋友的一种方式罢了。只是这个交往、游聊的地点由“实地”变成了手机平台,形式由“实体”变成了虚拟,不再受现实时空的制约,变成了随时随地、无“空”不入而已。

由是观之,当下大人们看到孩子机不离手,眼不离屏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没有看到孩子对与同学、他人社交的内心渴望。或许我们大人要问:孩子们交往为什么不到现实生活里?为什么非得通过虚拟的手机?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开这个迷惑,答案不在孩子那里,而在我们大人手里。

试想,在当下,只要孩子上了学,生活就单调化了。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除了吃饭和睡觉,整天被按在书本里,泡在题海里,手指磨起了茧,书包压弯了腰,原来亮晶晶的双眼被戴上了厚厚的“眼罩”;为了成绩,学校里几乎取消了所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回到家里,家长虽然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这个照顾却只是吃饭睡觉穿衣,剩下的就是督促作业,与孩子的交流,除了询问学习、考试之外,再无其他……如此情况下,孩子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有事诉说只能找手机——聊天;有不满情绪发泄只能找手机——刷微信;要想彰显示自己能力只能找手机——打游戏;要想欣赏精彩世界、获取外面信息当然也只能找手机——浏览……

与人交往、交流、对话是每一个正常人生存、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当一个人在现实世界里无人与其交往、交流的时候,孩子当然只能转向虚拟的手机,寻找自己的“朋友”。因此,与其说孩子沉湎于手机,被手机所“控制”,莫若说孩子在通过手机寻找正常的生活。

谁都知道,手机虚拟世界的精彩来源于现实,在灵动的现实中全身心地自由活动,比在冰冷的屏幕上单纯用手指滑动更令人兴奋、快乐和踏实……可当下,孩子们被厚厚的书本屏蔽在孤寂的世界里,接触不到五彩的生活,失却了与同学、朋友、他人直接交往的权力,心灵孤寂、求“贤”若渴的他们唯有转向手机,在冰冷的平板里寻找一点自我、尊严、快乐和友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有鉴于此,我认为,要想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中拯救出来,一味地用禁机、断网的堵非是好法,转变教育理念,让孩子不再只是围绕着分数、成绩、名次、升学打转才是根本。一方面,学校要增加活动课时间,让社团活动真正“活”起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这间有交流,有交往,给他们提供释放才华的舞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双休节假,不要再把他们送进补习班,而是让他们走进社会,拥抱五彩世界,参加实践,在富有弹性的绿地上奔跑,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跳跃,在真实的世界释放力量的自我,用生活这个实体占据他们的身心和时间;让孩子面对面地交流、无拘无束地玩耍,自由快乐地交往,享受真实生活的乐趣……唯有真实生活的引力,才会把孩子从手机拯救出来!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寒假里,莫再让孩子送进补习班了!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