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了,家长要用好手中的“压岁钱”

【家教智慧 第346期】

到年了,家长要用好手中的“压岁钱”

每逢过年,长辈都要给晚辈一些钱,用来“压岁”,俗称“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原来叫“压崇钱”。 在古代,“祟”泛指鬼怪和邪气,钱由金属制成,藏在身上或放在枕边可以压崇避邪,保佑人不受其害,故曰“压祟钱”。因“压崇钱”多是岁第更新时大人送给孩子,“岁”“祟”同音,图个口吉,人们称之为“压岁钱”。

后来,人们又在压崇避邪的基础上增加了祝福含义:长辈用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送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成年晚辈,则用红纸包裹一枚银元,寓为“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送给孩子,意为“连连高升”……可见,无论最早的“压祟”还是后来的祝福,“压岁钱”的实质都不在“钱”而是“意”。

可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数量”呈几何级数上涨,从几元到几十元,到几百元,上千元,甚而至于上万元……如此情况下,不少孩子的“压岁钱”就论了千,上了万,有个别甚至拥有数百万……如此多的钱,如果再任由孩子支配,可能就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胡乱花钱、攀比奢华的习惯。因此,不少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压岁钱”进行干预。有的家长直接将其“充公”,有的家长则以“代管”为名,剥夺了孩子对钱的支配权。家长如此做法,引发了孩子的强烈不满。为争夺“压岁钱”,不少家长和孩子发生了矛盾,甚至对簿公堂,近年来每到春节过后,都有不少类似案例发生。

一个本是增进长幼双方亲情的压岁钱,何以走向了其反面的呢?这个中原因不外是长幼双方都把关注点放在了“钱”上,而忽略了“压岁”的美好寓意,让本是祈福避邪、增进亲人间情感的压岁钱,变成了长幼反目的导火索。在这里,“钱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似乎就成了真理。当“压岁钱”多到数量可观的时候,它便成了隔离家长和孩子亲情的屏障,甚至让二者“反目成仇”,“压岁钱”的本来意义荡然无存!

压岁钱的异化,表面上是钱数量增长引起的,而实质上是当下人们对压岁钱文化的淡化引发的。笔者问过不少大人和孩子,很多只知道是好意,但不知道其来历。更有不少家长将压岁钱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名次、表现等挂起钩来,让得到的孩子认为“理所应得”,让得不到的孩子“愤愤不平”;亲朋好友间,更是把给孩子压岁钱作为一种人情往来,相互攀比……这都使得压岁钱“钱味”愈来愈重,“文化味”愈来愈淡。

“压岁钱”不是钱,承载的是亲情,传承的是文化。当下又到了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了,在这里提请每位家长朋友,在出手“压岁钱”的时候,不要把你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湮没在厚厚的钞票中,不要忘记让“钱”承载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每个孩子更当明白,你收到也不是“钱”,而是长辈的祝福和亲情,接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压岁钱”的背后,是教育、是文化,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正确理解压岁钱的含义,合理地处置、应用压岁钱,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情感心理、科学理财、理性消费等方面有着有着极强的教育值。

让压岁钱回归祝福的“初心”, 让孩子在“压岁”中感受长辈的厚爱,懂得回报感恩!让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世代永存!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