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 | 47岁胡续冬去世:诗人已经走远,诗歌留在人间
虽是学院出身,却没有匠气和学究气,可谓是天生的诗人。
文 | 杨维格
亚细亚的孤儿 ——为马骅而作太平洋大厦的第十三层,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他把羊群赶进电脑,独自
坐在鼠标上数星星。
星星啊星星真美丽,
明天的早餐在CEO那里。
他左手擤了擤小癞子鼻涕,
右手撩开脏兮兮的显示屏
偷看大人们的小秘密。
那个着了凉的光屁股阿姨
一个喷嚏就把他打了出来,
让他去网上邻居找亲戚。
亲戚们正在瓜分他的羊:
有的把羊头和狗肉链接到一起,
有的正用dreamweaver加工羊皮。
没有人理会他。没有人夸奖
他小眼睛的水灵和
青蛙T恤上的葱心绿。
他只有开动罗大佑的扫描仪
把顽皮的幽灵存进服务器,让这
IT世界的未来主人翁
在通往天国的光缆上飘来飘去。
而在太平洋,亚细亚的孤儿
仍在中央空调的风中哭泣。——胡续冬
8月23日凌晨3点21分,著名诗人王家新发布微信:“夜里近两点得知确切消息,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胡续冬丢下他的家人爱女、他的朋友和学生、他的诗和译稿、还有他的笑声,突然就走了!!!”
原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47岁的胡续冬于8月22日去世。在办公室里,癫痫发作,窒息而死。
诗师合一,独具风格
胡续冬,本名胡旭东,他觉得原名太俗气,也太时代化了,遂改为“续冬”。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胡子”。
胡续冬1974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迁居至湖北,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在中文系、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外国语学院)求学,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
他曾在巴西等地客座任教,2008年入选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参加过西班牙科尔多瓦国际诗歌节、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英法诗歌节等文学活动。
出版有诗集《水边书》《日历之力》《终身卧底》《旅行/诗》《片片诗》和随笔集《浮生胡言》《胡吃乱想》等,另有译诗、译文散见于各类书刊选集。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
胡续冬创作的诗歌独具风格,如同从心中流淌出来般灵动自然。虽是学院出身,却没有匠气和学究气,可谓是天生的诗人。
从图书馆中“偷来”的知识
胡续冬的一部分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他的书是稻田、河滩、竹林和泥泞的山路。童年末期,他在转业军人父亲家里找到了很多杂书:从古代军事地图集到巴尔扎克,从《古文观止》到《特种农作物种植》,种类变化多端,满足了胡续冬旺盛的求知欲。
少年时代的胡续冬出现了文学类书荒。有一次他所在的“不良少年帮派”的一个成员深夜流窜进中学图书馆,把文学书架上的书全偷了出来,足足装了三个麻袋。作为接应人员的胡续冬得到了其中一个麻袋,那个麻袋里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鲵鱼之乱》、《砂女》等书奠定了胡续冬很长一段时间的阅读口味。
据胡续冬在书中的自叙,他在上北大之前,是个有性格缺陷的人。口拙木讷,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打人,上学书包里随时揣着板砖和钢筋条,暴力成瘾。他当时还有一种智力上的自负。读的小说比较多,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略萨、约瑟夫·海勒等等,但是没怎么读诗。高中的时候暴力帮派里面有人看朦胧诗选,他看了两眼,觉得那个东西对他的智力不构成挑战,所以他宁愿写古诗,画国画。
后来,他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时,经常把陆军学院图书馆杂志的中篇小说撕下来看。他最经常撕王朔的小说。因为作为口齿不利索的南方青年,说普通话对他来说是个坎儿,所以他老撕王朔的小说学北京话。后来有一位同学给他推荐了一本《太阳日记》。读完《太阳日记》后,胡续冬彻底改变对朦胧诗的看法。
后来他开始不断写诗,因为写诗他结交了很多诗人,渐渐地对他进行了改造:他变成一个喜欢跟人沟通的人;他由一个不善言词的青年变成了话痨;他还接过五四文学社社长的位置,倒腾了很多朗诵会。从五四文学社长退役后,胡续冬还因主持技能出众,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过几年节目。
大学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
谈及大学阅读时间,胡续冬曾透露,大概从中午起床到凌晨两三点关掉应急灯入睡之间,几乎全都是在阅读,课都基本不上。在中文系学习的四年,胡续冬和他周围一圈写诗、读书的朋友都差不多的穷。但他们却都在小小的床板上堆满了各式各样从书店里淘来或者偷来的外国小说和诗集。胡续冬的床头有半面墙都是他从四处搜罗的,一九七七年复刊后几乎全部的《世界文学》杂志。
有一年夏天他们整个宿舍楼里蟑螂成灾,有大量的蟑螂在他那《世界文学》杂志堆里面筑窝,室友们坚持要把那几饼蟑螂连同它们粘连的《世界文学》杂志扔到走廊里去烧了以绝后患,可胡续冬舍不得。在去除了蟑螂之后,他把那些带有暴力印渍的《世界文学》全都又堆回了床头,后来几经搬迁,它们依然挺立在胡续冬的书柜里。
胡续冬是阅读公益活动“名家捐书”的参与者,他曾为阅读资源匮乏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箐口小学的学生们购买了很多图书。说到捐书,胡续冬说他选的有些书是他曾经从中受益的,有些书他小时候没赶上看的。之所以捐书,是因为他会时不时地想,如果现在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学生,再把那些当年没有的书砸给他,30年后他会不会活得比现在更从容一点。
贵州学生写给胡续冬的信
胡续冬给孩子们写的回信
所有人谈及他,都轻松愉快
8月22日上午,胡续冬还发了好几条朋友圈,下午就发病去世。大家都难以接受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突然天人永隔。众多朋友、诗人和学生发文悼念。
诗人茱萸写道:“唉!生动有趣的人又少了一个。这个世界又乏味了一分。”李洱写道:“激情澎湃的,嘎崩利脆的,麻辣重口的,与人为善的,续冬兄,走好。”
作家、译者马鸣谦回忆起初次见到胡续冬的印象,“那年他二年级,一个娃娃脸男生,热情,机敏,健谈,爱耍笑”,“28年过去,他在我印象里永远是初见时的样子,一个十九岁的少年。”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黄微子说:“老师他就是一个特别善良、热心和仗义的人,对他的朋友、学生都非常好。”2006年,在香港读研的黄微子回京访友,第一次见到胡续冬。那时胡续冬和阿子已经结婚,但还没有小孩,在北大老宿舍楼里有一片大约四十平方米的小天地。夫妇俩厨艺精湛,经常宴请各种朋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是小胡续冬四级的北大师妹。“对我们这些师弟师妹而言,他是一个校园文化符号。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他和很多校园诗人一样,是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人物。”
“我感觉师兄结婚生女后,年轻时恣意那一面也收敛了很多,他很踏实,成为了一个好老师、好丈夫、好爸爸。曾经他也经常在各大媒体上发文章,但反而是到了自媒体时代,他没怎么加入自媒体的喧嚣。我们经常说他是女儿奴,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日常,也会晒妻子做的饭菜。”滕威特别提到,去年疫情暴发时,北大校园空了,大冷天的,胡续冬就每天带着女儿去校园里喂流浪猫。后来他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取名“玲珑”。
关于胡续冬曾经的放浪不羁,朋友圈有很多传说。奇特的是,似乎所有人谈起他的时候,都是轻松愉快的,几乎没有人恶意相向。从1991年到2021年,三十年,他成长在燕园,逝世在燕园,他在北大的三十年经历了这所大学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变化最大的三十年,他的很多人生选择可能不是个人性的,也是一代人的。
在接受“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栏目采访时,胡续冬推荐了巴西诗人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Carlos Drummond de Andrade,1902-1987)的诗集,并在节目中朗诵了他的诗:
“我的死亡已不再属于我,
你带着我的死亡和你一起过活。”
诗人已经走远,诗歌永远留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