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名医好药,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中医得到市场更大的认同?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56 

中医是否必须是名医好药,有没有别的方法,能让中医得到市场更大的认同?

■ 北京本草生活创始人  罗峰

老罗,中医圈里敢说敢做的怪咖。中医世家子弟一枚, 拥有深度中医领域建店及经营实战经验,对日本汉方药、香港私人诊所、台湾养生医馆、美国时钟诊所都有深入研究和理解。

做数据运营出身的老罗早在2015年就创办了“看中医”,并获得了中路资本和莲花资本的数千万元投资。而随后创办的“本草生活”也获得了长岭资本的投资。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家底都搬出来和大家分享了。

抛下问题:

中医是否必须是名医好药,有没有别的方法,能让中医得到市场更大的认同?

都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可老罗反驳:为什么不问?

➤ 八问中医

经济学:中医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名医网红:名医的网红效应是利还是弊?它对中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极致疗效:我们是否真的要挑战极致的疗效?

标准化:到底什么是中医的标准化?

开放更多诊所:中医市场的不景气时因为诊所不够多吗?

竞争对手:中医的竞争对手是谁?

健康管理:什么事真正的健康管理?

潜在流量:如何挖掘潜在客户?

➤ 反医疗

1、重设计

这里的重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倘若你不走名医好药的路子,同时家里也没有祖传的国医大师,店也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资金有限该怎么办?老罗建议你,重设计,因为卖相很重要

人都是视觉动物,是否好吃好用只是其二。而好不好看,才是人们关注它的第一眼条件。

2、重消费体验

切忌高高在上,注重用户的消费体验。但有些中医生不知道怎么运营自己时,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可能会吓到用户,导致在看诊的过程中让用户渐渐觉得自己是个病的很严重的人。一旦让用户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之后的消费升级、消费粘性等等就会大打折扣。

3、重疗愈感

用户疗愈感比疗效重要。

4、重运营

➤ 反大店

1、重室内设计

2、提升坪效

3、错峰预约

老罗在百度上创新了一个词:胶囊诊所。顾名思义,小的诊所。因为现在的大诊所就是意味着要花钱,只要找准定位,小店也足够了,而且还能装修的精致些。

➤ 反名医

1、放弃头部流量

2、发掘年轻医生

3、重标准培训

名医无可取代,但也数量有限。我们并不反对拥有名医,但不建议过分依赖。可以尝试放弃头部流量,试试挖掘青年医生。且青年医生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对于新型医馆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 反全科

1、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一个关于运营理念的问题。很多用户只会在有大毛病的时候主动寻找医生,而小问题时,他们都会选择忽略。

用老罗的话说就是:“你就算说你的店里有镇店的老神医,他也不会来,因为他不会觉得自己是病人。”那么对于这些客户群体,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让他在不经意之间走进店里呢?

2、重专科

3、重垂直

➤ 反疗效

1、重疗愈

2、重消费体验

3、重服务

有很多美容院养生馆在催促你办卡的时候都夸下海口:“我们这个治疗很有用的,一个疗程多少钱,保证你的症状就好了。” 可是在一家正规的中医馆或中医院,我们是不会听见这样的“承诺”。

“我们凭什么要承诺包治百病?如果在某些机构花了千把块捏脚几次,也不过就只是能够稍微改善一下他的睡眠罢了。在本草生活他才花了百来块,就希望一次性达到疗效。这种用户我们不惯着”老罗说道。

➤ 反名药

所谓的“反名药”,并不是真的反对。而是我们有没有一种新的方式能够“挑战”名药:一种是让名药变得更好;另一种是如何降低使用药的门槛,让用药变得更简单些。

1、中药创新

现在市面上的中药糖、中药粽子、中药护肤等产品日益增多,它已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衍生品流行性设计

3、快消食品化

很多人对日本汉方中药都有不错的印象,当它被摆放在与化妆品同排的位置时,人们不会觉得它是个药品,而自己也不是个病人。

老罗说:“在日本的药妆店一般都会被人称赞的特别厉害,但其实效果平平。可是它有一点做的很好,买中药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他会觉得自己就只是个消费者。买这些药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而不是为了治病。”

中国的养生市场非常大,但只有少数人知道药食同源,并且在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所以这些人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群体。

➤ 反大健康

1、不依赖政策

2、不刷数据

3、不做方案

4、先落地

从十个点对医馆进行颠覆式创新

Ⅰ:建店

解构传统中医门诊 – 店不在大,流量为王

老罗介绍到,本草生活并不是没有传统的中医门诊部。而是他发现胶囊诊所的存在,一样能够达到门诊部的平效。

“我们家以前在香港的诊所大概有200平,最后我们也干过40的。有人会觉得不是应该越开越大吗?为什么我们越开越小?店过大没有用,因为用户体验最重要。”

“什么叫私人诊所?私人诊所不是只给私人服务的地方,而是你能让这个私人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私人定制服务的诊所。所以即使是小诊所,又有什么关系?”

区别:

日本:中药是糖果,用户不是病人,是顾客;

香港:私人诊所最适合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台湾:疗愈氛围是诊疗效果最好的伴侣;

美国:健康环境中,服务和产品可以有机整合;

Ⅱ:设计

中医圈的无印良品 – 去医馆格调,重疗愈气氛。加入大商圈,吸引主动流量。

让中医馆看起来就是一个休闲生活的地方,让用户能主动进店。

Ⅲ:产品

打造健康零售领域的爆款 – 去药性,重流行

如今商场里随处可见的中药茶饮,像是一种潮流走进我们的生活。而本草生活也在做着这样一件事,将苦涩的汤药做成可口的茶饮。

但与它们不同的是,本草生活的茶饮是基于诊所内。让用户能在品尝茶饮的同时,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的内容,从而改变用户对中医(中药)的错误看法,拉近两者的距离。

Ⅳ:疗效

忌包治百病!

Ⅴ:服务

中医团队和服务体验创新

Ⅵ:运营

线上才有流量裂变

现在的平台非常丰富,除了做线下的用户服务,线上也是一定要开发的。尤其是有衍生产品的行业,更不能抛弃电商。

有线下看诊需求的,可以在网上预约后到店。有产品需求的,可以直接在网上商城了解购买。在这个年轻的世界,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很多事情。未来的营销模式也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分线上线下,而是用户了解认知在线上,体验在线下,两者相辅相成。

Ⅶ:会员

持续营收能力

Ⅷ:模型

当前单店模型

Ⅸ:扩展

搭建一个即插即用的平台

针对不同的切入点,能开设很多种类型的店面。

基础模块:风格化门店装修+用户管理模块+线上运营+电商+供销存系统+健康顾问培训

延展后可变成:

①消费店:基础模块+中医健康衍生品+体验区+外卖区

②健康餐饮店:基础模块+中医健康衍生品+体验区+就餐+厨房+外卖区

③专项健康管理店:基础模块+中医健康衍生品+诊疗区

④新医馆标准店:基础模块+中医健康衍生品+体验区+诊疗区+外卖区

⑤旗舰店:以上所有模块兼备

老罗建议:可以将中医馆创业项目分成单个模块,像乐高一样拼插。我们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中医,再用商场上的方式去解决。

Ⅹ:野心

打造一个年轻人专属的健康服务品牌

关于资本

1、用经济学理论看待医疗的本质和投资的准则,交叉点只在商业领域是否有爆发点,所以请努力寻找商业回报优先的模式;

2、无论当前模式有多好,都必须可以快速复制;

3、单店模型必须跑通!所有关键环节必须标准化,但是标准化不是动词,是形容词;

4、建议面对年轻人的健康管理服务蓝海,把“好病人”留给“名医好药”的红海;

5、如何吸引年轻人?忘掉养生科普、大数据、中医集团、医药电商吧,除了设计、体验、创新,最重要不能错过运营,拥抱流量;

6、消费、零售、和服务,比中医传统商业模型更容易帮助资本快速了解项目的前景和估值;

7、心理建设很重要,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不提情怀,不回顾初心,尽量不依赖政策,最关键的是打磨商业模型的核心算法;

8、别担心寒冬,我们中医一直以来都在寒冬中成长!不要相轻易说“向死而生”,我们为未来而战!

特别提醒:

以上的“反”,指的不是反对的意思。而是指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某些形式,应该多去思考我们平时忽略的那部分东西。想想是否能够转变对它的看法,将它重视起来,说不定效果会比想象中好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