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乡愁离开的余光中与泰戈尔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在高雄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21岁时他在台湾写的《乡愁》为两岸所熟悉,也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据说他这首诗歌当初20分钟写完,足以可见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
而1966年,他也有一首诗歌叫《当我死时》。诗中有很多的地名都是他去过并且记忆中的地方,里面生命最后的终结,遇见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那也是他乡愁的表达。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对于印度诗人泰戈尔而言,他也有自己的乡愁。他一生大多采用孟加拉语写作,孟加拉1972年独立时候选用的国歌《金色的孟加拉》就是泰戈尔的作品。1757年,孟加拉国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后,归属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在泰戈尔在世的时候孟加拉还是印度的一个省份。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东孟加拉(今日孟加拉国)的KUSHTIA(库什蒂亚),成名于西孟加拉,即今天的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所以一些孟加拉人会耿耿于怀泰戈尔是“印度人”。1905年后当印度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泰戈尔参与反对孟加拉分裂的一些行动。
他写的《孟加拉风光》表达了对于孟加拉故土的眷念以及乡愁,代表了自己早期最优秀散文作品。有很多人认为,泰戈尔最好的歌词都是在孟加拉帕德玛河的船上写的。他在孟加拉的影响力至今只有本国的国民诗人Kazi Nazrul Islam可以相提并论。
泰戈尔青年时代在孟加拉的故居
声蜚文坛的泰戈尔1890年从英国回到家乡孟加拉处理庄园事务,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见闻书信给侄女戴维,戴维把他的每一封信都撰抄保留,整整145封。在泰戈尔五十岁生日之际,她把这些小小的精美短文作为生日礼物送回给泰戈尔,泰戈尔稍加整理,冠以《碎叶》之名,结集出版。后来精选其中78篇,译后在英国出版,更名为《孟加拉风光》。这本散文集里不仅有着孟加拉的风土人文细节,也有着泰戈尔的乡愁。
他们真是土地的儿女,出生在土地上的某一个地方,在任何地方的路边长大,在随便什么地方死去。日夜在辽阔的天空之下,开朗的空气之中,在光光的土地上,他们过着一种独特的生活;他们劳动,恋爱,生儿育女和处理家务——每一件事都在土地上进行。
当然,泰戈尔还有一篇诗歌,来自《吉檀迦利》里,很多人解读为这也是一种乡愁。下面这篇是冰心的译文。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乡愁是对于很多诗人和文人内心共同拥有的情感。也有可能,其实每个游子心中都或多或少有着属于自己的乡愁,无论是余光中、泰戈尔,还是我们。
推荐精彩历史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