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计划书,又双叒叕要找理论?开活动真的需要理论吗?| 社工课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小社工
【1.0版本:不需要也很OK呀】
刚做社工时,我觉得开活动不需要理论也可以做得很好,服务对象反馈说很好玩,很开心,就够了。我打开网页一搜,大部分社工开展的活动同质性都很高,尤其是康乐性质的,丝网花一抓一大把,没毛病呀!
可督导说,这样下去危险,吸引服务对象和留住服务对象是不一样的阶段,而如何找到他们的需求并促进他们的改变更是社工需要考虑的,不要做一些人人都能开的活动。
既然督导说需要,那就套一套吧。就这样,马斯洛被我用了整整一年。
【2.0版本:需要啊,因为我们怂啊】
随着工作时间增加,我发现服务对象类型多,需求多,整天开手指操、丝网花、折纸类活动不太能够应付得了。我渐渐觉得武器不够用,怪兽太多,奥特曼只有一个。
不知何时起,我心里慢慢发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每次都套用大理论,太心虚,理论从未与自己产生过连接,想要往专业靠一靠。顿觉需要理论,因为自己怂啊。
那么问题来了,社工的这些理论,有那么好懂吗?并不。
督导说,你观察到的这群青少年有什么特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呢?
我说,他们喜欢好玩,喜欢游戏。
督导说,好,去设计好玩、新颖的活动。
过一段时间,感觉这样子也没意思。
督导说,你根据观察到的青少年特点去设计游戏设计方案,已经是在运用一些理论。你感觉没意思,就是说有一些地方卡了,提醒你去疏通。按照你的认知去设计活动,你会觉得越来越不靠谱,不妨去学一下社工常用的几个大咖理论,至少是被验证过且被认可有效的。
……从此打开学习大门分割线……
哎,我去学了正面文化,发现建立安全感四个步骤很好用哎,赞美五部曲好到爆;
哟,我去学了短期焦点,发现个案面谈时有东西聊了哎,不会被案主带着跑了,知道怎么问了;
嘿,我用了一些引导技巧,发现小组的质量越来越高,组员的反馈从好玩开心,到学到了东西、交到朋友、自主帮助他人、能量高,有很多改变的层面出来了呢。
【3.0版本: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
我做一线时,觉得做好本领域就OK;我做中心主任时,觉得做好本职工作还不行,同时还要掌好舵;到做了督导助理,觉得管理和专业两手都要抓。
随着每个角色的不同知识储备的输入,我会发现我的视角格局都在不断拓展增大。我懂同理心的时候,我就只能在感受层面处理案主的问题,我懂理性情绪疗法的时候,我就能在认知、情绪、行为上一起处理问题,我懂得更多理论的时候,我不会在问题上纠结,而是会在人的存在层面去看待他的困惑、阻碍,去发现他的资源,运用各种技巧去和他的困惑工作,同时看到他做为人的存在。
真的,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能产生理论的时代。
被你用烂了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你以为就五个层次需要?图样图森破,老马在晚年的时候,认识到自我实现并不是人的终极目标,他说,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于是,他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自我超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