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淮南王处处与汉武帝作对?
第二任淮南王刘安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属于家族矛盾,汉文帝刘恒抢了第一任淮南王刘长的皇位;刘长在汉景帝时造反,刘启将其流放,刘长死于路上;汉武帝时,刘安又造反,被诛杀。
汉文帝与刘长的恩怨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诛灭诸吕,又杀了后少帝以及汉惠帝刘盈的其他儿子,国家就没有皇帝了,继续选一个人出来。
然而此时刘邦的儿子已经被吕后杀得差不多了,仅剩两人,一个是淮南王刘长,另一个是代王刘恒。从礼法上说,刘长比刘恒更有资格当皇帝。
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刘邦在追剿韩王信的余部时,路过赵国。当时的赵王是张敖,为了讨好刘邦,就把自己的一个美人赵姬送来,伺候刘邦睡觉。
说起来,这位张敖也是一位名人,他的妻子是刘邦的嫡女鲁元公主,他的女儿张嫣后来嫁给汉惠帝,就是著名的“处女皇后”。
可能就连张敖也没想到,赵姬伺候了刘邦一晚,居然就怀有了身孕。张敖只好修了一座宫殿,专门让赵姬居住,自己则从来不敢进去。不久之后,赵国的国相贯高谋反被告发,张敖作为赵王有领导责任,所以被召去长安接受讯问,他的亲属、部下、姬妾则都被关进了大狱。
这个时候,赵姬已经快要生了,于是托人转告刘邦,刘邦正在气头上就没有理会,也可能不相信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赵姬的弟弟赵兼又去走审食其的门路,因为审食其和吕后“私交”很好,想让他转告吕后,请吕后帮忙求情。吕后正因刘邦在外面寻花问柳生闷气呢,自然也不肯帮忙。
身在狱中的赵姬求告无门,心灰意冷,而她的性格又十分刚烈,不堪忍受这种屈辱,便在生下刘长之后,愤而自杀。刘邦这才后悔不迭,遂让吕后抚养刘长,这也是他没受吕后迫害的原因所在。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的母亲叫薄姬,原来是魏王豹的姬妾,魏豹被韩信灭了之后,薄姬就作为俘虏被送进了宫中,不过只是纺布的劳工而已。有一次无意中被刘邦看到,诏令其进入后宫。和薄姬一起进宫的另外两人都得到过宠幸了,而薄姬一年多了还没见过刘邦的面。有一次,那两位朋友和刘邦谈起此事,刘邦一时兴起,就临幸了薄姬一次。
和赵姬一样,就这一次就让薄姬怀上了身孕,生下了刘恒。由于薄姬不受宠爱,连带着刘恒也不受宠爱,八岁就被封为代王,赶到地居偏远的代国去了。同样,母子二人在吕后当权的时候,逃过了一劫。
这两人相比,都是庶子,但刘恒的年龄稍大一些。但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相当于过继给了吕后,至少算刘邦的半个嫡子,在地位上要高于刘恒,这一点从两人王国的位置上就看得出来。
但是,陈平、周勃等群臣不考虑这些,他们考虑的是,首先被排除的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这两个人都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儿子,虽然他们在诛灭诸吕时出了大力,但两人的母族力量强大,如果让他们继位,只怕吕后的事情还要重演。更何况,这两人是刘邦的孙子辈,刘肥也不是刘邦嫡子,所以在礼法上也不合适。那么就只剩下刘恒和刘长了。
两相比较,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说不定对吕后有感情呢,而陈平他们诛杀诸吕,最怕的就是吕家的后人找他们报仇,因此刘长也被排除了。唯一剩下的选择,就是刘恒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刘恒抢走了本该属于刘长的皇位,而刘长本人也对此一直愤愤不平,他和汉文帝一起去打猎,同乘一辆车,并排坐在前面。而且他也不称文帝为皇帝,而是叫“大哥”。
汉文帝可能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且当年的八个兄弟,如今就剩哥俩了,难免纵容一些。刘长恼恨当年审食其没能帮忙救出母亲,竟然亲自上门,一锤头砸死了审食其,而汉文帝居然也没追究。更离奇的是,刘长秘密谋反,被人告发,汉文帝竟然打算不予追究。
这时候,朝中的大臣们终于看不下去了,联名上书请求诛杀刘长,文帝不许。大臣们连续三次进谏,文帝还是不肯杀刘长,只是削去了他的王爵,并将其流放到蜀郡。但文帝又怕刘长受到委屈,特意嘱咐说,“供给刘长每日食肉五斤,酒二斗,”还允许刘长带上十名姬妾同行。
汉文帝的意思,是让刘长尝尝苦头,堵一下大臣们的嘴,再让刘长回来。可是刘长骄横惯了,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在路上绝食,没到蜀郡就死了。
文帝非常后悔,于是封刘长的四个儿子都为侯,八年之后,其中一个早夭,其余三兄弟都长大成人,汉文帝又封他们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汉景帝与刘安的恩怨
第一任淮南王刘长死的时候,刘安才七八岁,到他被封淮南王的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对于当年的事情,肯定有人讲给他听不知道多少遍了,在他的心里,并不认为是自己的父亲造反,而认定是汉文帝逼死了父亲,这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刘安被封淮南王十年之后,七国之乱爆发,刘安就想趁机起兵响应,以报杀父之仇。他的相国对他说,“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刘安大喜,将兵权交给了相国。但淮南国相得到兵权之后,立即指挥军队布防,防守叛军,倒向了汉朝廷,而不听刘安的指挥了。刘安对此无可奈何。
七国中为首的吴王刘濞又派使者去联络刘安的弟弟衡山王和庐江王,两王都不予理会,刘安第一次造反就此胎死腹中。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出于安抚各诸侯王的需要,大度地对刘安意图谋反之事不予追究,刘安仍旧当他的淮南王。
汉武帝与刘安的恩怨
汉景帝死后,武帝继位。武帝对这位远房叔叔十分敬重,刘安也作出一副恭顺的样子,叔侄之间表面关系看起来还算融洽。
公元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对刘安说,“现在的皇帝没有子嗣,如果一旦出了什么意外,您是太祖皇帝的亲孙子,这皇位还不是您来坐吗?”
田蚡本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这句话可以视为他对刘安的一句恭维,但刘安却当了真,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并开始广结宾客,准备谋反。
离奇的是,在此之后的十七年里,刘安的造反行动始终停留在谋划阶段,没有实施。
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现了彗星,有人对刘安说,“当年吴王造反的时候,彗星的尾巴只有数尺长,就流血千里,现在彗星的尾巴长至满天,岂不是天下有天下大战?”暗指刘安如果此时造反,一定能够成功。
刘安听后,心情更加热切,但却仍旧没有行动,继续谋划。他派自己的女儿刘陵长住京师,结交汉武帝近臣,刺探情报。
就这样,刘安的谋反计划的十几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但事情却在公元前123年有了变化。
刘安的世子是王后荼所生的刘迁,很受刘安的宠爱。刘安的长子叫刘不害,是庶子,却不为刘安喜欢,因此刘迁对这位大哥也很不尊重。
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名字存疑),对刘迁不尊重其父的行为很不满。而且,此时推恩令已经执行五年之久了,刘不害因为不受刘安喜爱,本该被封侯的刘不害始终没有得到爵位。于是,刘建就打算搞垮刘迁,让父亲刘不害取而代之。这事被刘迁知道以后,就派人将刘建打了一顿。
刘建自知无法扳倒刘迁,便向汉武帝告密,说刘迁曾想谋杀汉中尉。汉武帝也说不上信还是不信,就将此事交给廷尉、河南郡处置。武帝时期,廷尉是打击封疆贵族的重要武器,令人闻风丧胆。这个时候,审食其的孙子审卿插了一手,向其友好丞相公孙弘添油加醋地告发淮南之事,以报当年刘长杀死审食其之仇。
河南郡府审问刘建,了解了大致情况,并很快上报给了廷尉,廷尉又汇报给了汉武帝。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安对是不是造反仍旧犹豫不决,造反他没有把握,却又不愿意冒风险。他定下了一系列的造反步骤,但当情况出现变故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犹犹豫豫,最终又做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刘迁对刘安说,“我犯的是谋杀朝廷重臣之罪,但参与谋反的人都死了,不如我去廷尉处认罪,您再等待好的时机。”刘安点头同意,刘迁刎颈自杀,却未能丧命。
然而,他们父子俩都忘了,还有一个叫伍被的人没死呢。伍被出首,告发刘安谋反之事,执法官吏逮捕了太子刘迁、王后荼,包围了王宫,将淮南国中参与谋反的宾客全部抓了起来,还搜出了谋反的器具,然后上奏了朝廷。刘安则被囚禁在了淮南国中。
汉武帝可不像文帝、景帝的脾气那么好,他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刘安,宗正未到,刘安已提前自刎而死。无处发泄的汉武帝将王后荼、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全部诛杀,包括出首告发刘安的伍被也被杀了。
综上所述,淮南王刘安之所以总是跟汉武帝作对,是因为他觉得,是汉文帝逼死了他父亲刘长,所以对文帝的儿子景帝、孙子武帝都十分痛恨。自从汉武帝登基,他就开始谋划造反,一直谋划了十七年,最后也没有付诸实施,在蹉跎中将自己一家人的命都搭上了。人家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安谋划了十七年的造反,到临发动的那一刻,还是毫无头绪,由此可见刘安这个人,虽然在文学上成绩斐然,主编了《淮南子》这样重要文献,但在政治和军事上,是一个十足的低能儿。别说他没有造反,就算是真的举兵造反了,又如何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