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识字糊涂始(附音频+解读)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
人们学话,从高等华人以至下等华人,只要不是聋子或哑子,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的再来重复的说一句罢,大约仍然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拚命的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也许是《庄子》和《文选》呀,《东莱博议》呀,《古文观止》呀,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胡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胡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然而无论怎样的胡涂文作者,听他讲话,却大抵清楚,不至于令人听不懂的——除了故意大显本领的讲演之外。因此我想,这“胡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 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此外如“幽婉”、“玲珑”、“蹒跚”、“嗫嚅”……之类,还多得很。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这是另一问题,在这里不说它了。

1

当读书遇到糊涂时

鲁迅先生的这篇短文没入课本,读过的人不多,我至今印象深刻,是因为对文中的“糊涂”二字心有戚戚焉。

我大致可以自诩为职业读书人的,但是很多年前,在读书时却觉得越来越糊涂了,岂止是糊涂,简直是遇到了大困惑、大烦恼,感觉读到的每句话,每个字,都了无着落,不知所云。

直到有一天,读到“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这句话真的是如雷贯耳,生动形象地点中了要害。

原来,读书是有先后次第的,有难易取舍的,有轻重缓急的,读书并非是多多益善,也不都是“开卷有益”

如果拿读书比作喂养婴儿,要先母乳后奶粉,加辅食,先谷类薯类,后蔬果肉类。

如果拿读书比作日常饮食,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吃饱即可,何须尝尽天下美食?

如果拿读书比作看病,自然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反观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课外荐读书目,乃至一些大学生的通识课荐读书目,真得是在被古今中外的“各种马队践踏”,能够存留多少蹄迹呢?

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没有系统地读经典,打基础。虚度了十二年的光阴,十八九岁的少年们要开启自己的人生了,没有读过《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如何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没有读过《孟子》《庄子》《金刚经》,如何寻找诗和远方?

水木国学堂设置了经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科学馆的系统课程,精选了相关的书目和必读篇章。

2

识字的糊涂才是真糊涂

鲁迅先生在文中还提到: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这是非常明智的见解,要想解开读书的糊涂,需要先解开识字的糊涂。
识字、读书、作文,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三大步骤既循序渐进又水乳交融。识字是读书、作文的基础,识字、解字方面的糊涂才是大糊涂。如果把读书、作文比作盖房子,那么文字既是地基,又是砖瓦,还是装饰,是表里如一,文质兼备的。
要想读书、作文不糊涂,必须攻克文字关,识字解字是读书的根本。
可是,如何识字解字呢?我这时才发现,原来古往今来,识字、解字始终是一笔糊涂账!鲁迅先生虽然诊断出了识字糊涂的病症,但是他并没有开出对症的药方,而且,他老人家自己的识字糊涂症都还没有治好,而他提到的“字典”,到现在也还没有编出来呢!
当前语文教育的另一问题,也是一项迫切的工作,就是缺失了系统的汉字教育。困难是:没有现成的课本,甚至都不知道从何教起。
字学馆的课程,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我们试图重新认识和解释一万个汉字,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用、理,通过降维的解析与演绎,升维的综合与归纳,给出理据,建立关联,发现规则,像牛顿(1642-1727年)创立经典物理学一样建立起可证、可解的汉字知识图谱

3

难得糊涂,

糊涂是创新之母

郑板桥,难得糊涂

现在人们说难得糊涂,是指让人放下清醒,假装糊涂,不要太计较。
生活琐事,本该糊涂一点的,可人们往往清醒得很;识字、读书是人生的大事情,不能假清醒,真糊涂。
学生们在读书时,总是听着老师的灌输,跟着教学大纲的步调,瞄着标准答案的套路,很少有机会想想自己是否有糊涂,有困惑,更不会去通过自己找书、读书来解决糊涂了。于是,有关创造力和创新的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翻用一下:糊涂是创新之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是近代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实现巨大进步的方法论法宝。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发现问题!
识字、读书最宝贵的就是要生糊涂,起猜疑。烦恼即菩提,没有大烦恼,不思考大问题,如何会有大智慧?
我现在于读书虽然仍有许多糊涂和烦恼,但是在识字方面,糊涂日渐减少了,甚至还有些明白和快乐,在字学馆的课程中,将会和大家分享。
例如,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崚嶒、巉岩等,是联绵字或联绵词,语文教科书多定义为不可分释的单纯复合词,其实不然,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70%以上的联绵词都可以对单字给予合理的解释,虽然我也画不出“究竟”的样子来。
中国的近代史为什么缺乏创新?中国的未来如何引领创新?答案,让我们从每天的识字和读书开始寻找吧!
后面还有20多篇文章作为理念交流的引子和基础知识的铺垫,然后我们会正式进入识字、读书的系列课程。

  原创 | 水木馆主

编辑 | 祁蕊

美编 | 徐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