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今日之青年
重新认识今日之青年
对于《鸿门宴》这篇古文的教学,这次我选择了一个崭新的形式,那就是用舞台剧来完结这篇课文。从结果来看,我们师生配合的十分和谐,算是一个成功的课例。
所谓完结这篇古文,是说用这个舞台剧来总结全文。这个总结是建立在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完全讲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个总结就不是那么的及时,而是在课文语言知识讲完后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的。不过,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和掌声中,我可以断定这个总结是令人满意的。
在学生演出这台戏剧时,我观察的对象不仅是表演者,其他的观众也是我所关注的,对这两种人的观察,我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高中生的人生特征,他们离成人只有临门一脚,说他们懂事,有时他们挺糊涂的,说他们糊涂,有时他们能表现出齐肩成人或超越成人的底色。这里我不用才能这个词语,因为这还谈不上。还有一点启示就是即使平凡的生活,它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些启示很宝贵,它们告诉我了对于高中生,我们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剧本的改编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我提出设想,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七幕剧全部分派给学生,他们协商组建戏剧的架构。完成剧本的改编后,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期间我全程指导。这期间,有令人欣喜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对戏剧细节的改编和处理很有灵气,他们有成功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困惑,并能提出疑问。也有令人不满的地方,比如有些孩子对角色特点的把握不准,不能将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不过经过一些调整之后,还是可以说的过去的。
对这节特殊课堂的反思,最重要的一点是我重新认识的此时的青年。这样说,过于抽象一些,更具体的说法是我更细致的了解了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的心理特点,而这种感悟是瞬时而来的,没有任何预兆。说的准确一点是,当看到台上表演戏剧的学生时,我觉得很满意,但当看到台下看戏剧的孩子们时,我就被震撼了,这种心思的流动之是一刹那间的,却极为重要的。所以说,在我眼中,表演者很重要,可是观众却是更重要的。在这些观众里,有的从头到尾都在叫好,这些大多是男生,有的则是很入神的看着,听不清楚台词,有的还会主动来问我。我深刻的体会到此时的青年在极为专注的观察着,演出完之后,我问了几位学生,他们说演的挺好的,在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用心,也十分的吸引人的注意。
可是这一次的“公演”却是十分朴素的,没有真正公演时华丽的服装、齐备的道具。学生穿的只是自己的校服,道具只是水杯、树枝、桌子或凳子腿儿,可是学生看的却是那么的入神。那么,为什么呢?在这一刻,我的心为之一动。因为我感觉到学生们和我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当看到学生入神的表演时,我的心中似乎流淌着涓涓细流,似乎陶醉其中了。我想学生也是和我一样的感受。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是如此的关注。其实,我想并非我们会刻意的关注生活的细节,因为事实上这时的学生单凭自己是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的,但并不是说他们发现不了细节。就如孩子们的舞台剧,当刻意的把生活的细节展示给学生时,他们不得不为之动容。所以,有时对于细节的发现,对于美的发现,我们必须刻意为之。
这就触摸到问题的实质了。现在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是貌似只会讲道理,不会说故事。其实,讲道理也好不到哪里去。而讲故事的话又做的粗枝大叶,缺乏画面感。我想这是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发现生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我们指导,而现实呢?我们只会说孩子们缺乏生活,缺乏生活,我们只会这么说说,说说而已。为什么我们不能再推进一步,问一下孩子,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们会缺乏生活了呢,现实中他们不是和我们一样生活的好好的吗?试问,我们缺乏生活吗?其实,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不缺乏,生活中的我们,谁都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生活的眼睛和能力。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眼睛和能力得靠岁月的磨砺,等他们长大了就自然具备了。可是长大了,即使具备了这种眼睛和能力,他们也不一定在写作上下功夫。
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学生可以等,学生也可以不等。可是明显,学生不等要好一点的。指导学生发现生活,就是要指导学生入境,就是要指导学生出境,只有做到在生活之境中自由穿梭,我们才能做到把自己作为观察和反思的对象,进而发现带有自我色彩的斑斓文化。常识中,只有经过沉淀过的岁月,才可以作为反思和表现的对象,而学会进出学生之境,则可以大大而特大的缩短这段沉淀的过程。
此外,通过这节课,我也体会到针对高中生,最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是演绎和语言。这个从实践中得出的结果也与从问卷中得出的结果完全吻合。我想这也符合高中生的成长特点,他们接近成人,而又不完全成熟。所以,低幼化的东西自然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语言的魅力则是他们最趁手的工具,他们渴望华美的语言,他们也渴望戏剧化的生活,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不过时的时尚,是斑斓璀璨的生命。
榷山
戊戌兰月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