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蒋百里夫人,是日本人,为爱毅然嫁到中国,从不教孩子日语,生下一女蒋英,家喻户晓!
她在无边的幻觉之中,仿佛又看到他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他,旋即,面影又变得模糊,最后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晕染开来......
这是他冥冥之中的召唤吗?
晚年时的蒋佐梅,经常会被这样的梦境惊扰,直到88岁那年,已了无牵挂的她亲自去寻他,长伴他。
从惊鸿初识,到泉下相见,竟是一个甲子的轮回。
1913年6月18日凌晨,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操场上传来了一声清脆的枪响。
校长蒋百里饮弹倒地,鲜血顿时染红了军装。
蒋百里
自杀前夕,蒋百里给母亲留下了一封家书:
“为国尽忠,虽死无关重要,然于陆军及民国前途有益。遗币二百,薄田数亩,聊供赡养。”
可谓字字泣血。
作为当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少将校长,蒋百里一腔肝胆,救亡图存,但有志难伸,四处碰壁,于是想通过一死以誓天下。
只是这颗穿肋骨而过的子弹,并没伤到心脏,亦无性命之忧,却为他带来了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幸运女神。
不久,一辆英国制造的黑色马车停在了军校的门口,马车上火速下来一位日本军医和一名日本女子。
蒋百里得救后,医生建议他继续静养。袁世凯传话说必须留一人照顾蒋百里。
袁世凯
就这样,一名叫佐藤屋登的日本护士留了下来。
那时的佐藤刚刚21岁,她来自北海道的一个贵族家庭,从一所护士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派往日本驻中国公使馆工作。
佐藤第一次看到的蒋百里,脸色惨白,精神不振,即便被救,他也许依旧会选择轻生。
当时蒋百里在枕头底下藏了大量的安眠药,准备伺机服下。主治医生深知心病还须心药医,便对佐藤说:“校长命不该绝,劝他放宽眼界,你的责任比我重要。”
一个决意求死的人,必有强烈的心结未解。于是,通过倾心交谈,她了解到了蒋百里孤注一掷背后的故事。
出生于浙江海宁的蒋百里,家境寒微。13岁时父亲亡故,蒋百里在叔父的资助下完成学业。求学期间,博览群书,以改变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在杭州书院,还是在东城书院,他都经常名冠榜首,成为享誉一方的才子。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的屈辱让他下决心投笔从戎,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
1905年,他以步兵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蒋百里留学德国骑马像
后来,他又赴德国深造,他的才气纵横、文武双全深得德国军事学家伯卢麦将军的赏识:
“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学家,这也许就该在你身上吧!”
回国后,蒋百里成为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以超前的眼光意识到日本可能会侵华,便着手建立了东北第一线国防,并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观点,被誉为“军神”。
最初,他本可以到云南去做享高官厚禄的民政长,但他最终选择了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当校长,在他看来,这条道路更能帮助他实现兴兵强国之壮志。
走马上任的那天,蒋百里身着黄呢军衣,腰佩指挥刀,脚套长马靴,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站在尚武堂石阶上,庄严威武,凛然不可犯。
彼年,刚刚29岁的蒋百里,一声号令,学生组成的队伍为之一震,随之自动快速地分为整齐的两排。
“今天方震(蒋百里名方震)到校,有两点向同学们说:一是精神上的主旨,一是学问上的主旨……如不称职,当以自戕谢天下。”
台上信誓旦旦,台下窃窃私语。一句“自杀以谢天下”在很多人眼里未免显得冠冕堂皇。很多大过天的誓言,最终不过是一场欺世盗名的妄语而已。
可蒋百里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军人,他怎能不知,军纪废弛,军队不堪用,势必会任由列强宰割。而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规模最大的军事学府的校长,他要率先垂范。
上任仅三个月,他相继进行了野外、课堂、内务、人事管理的各种检阅,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整肃过后的保定军校焕然一新。
有人总结说:“一部民国史,上属保定,下属黄埔。”
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学校亟需大量预算来增添设备及聘用军官等。他向部里请款,然而北洋政府起初建校的目的并非培养军事人才,而是定位为门面装点。
因此部里推三阻四。面对百般搪塞的态度,蒋百里据理力争:“办一流的军校,就该不惜任何代价,将来才有莫大的收获。我不能因循敷衍,做一个有名无实的装饰品。”
然而这封求款电报还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后来他亲自到部里求款,却是一肚子怨气回到保定。
蒋百里(前排左二)与梁启超(前排左三)赴法国巴黎参加和谈会
他将所有学生和教官集合到操场:
“我到本校后曾经教训过你们,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要我做的事,我同样也要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要责罚我自己......”
话音刚落,他便向自己的胸口猛开了一枪。
蔡锷、张孝准、蒋百里
这位曾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中国三杰”的将军,以死明志的决心震惊了朝野。
被救下后的蒋百里,仍在绝望中徘徊,于是佐藤决定好好开解这位报国无门的志士。
她轻言安慰他:
“遇到困难,用自杀的方法来逃避,是最轻松、最容易的办法,但是,生命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的。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既然想报效国家,活着才能报效国家,才有机会报效国家。”
佐藤一番至情至理的话让蒋百里羞愧难当:
大丈夫当死得其所,怎能在国耻未雪、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意气用事?死不足惜,但真的会使昏聩之当局肃清弊政吗?
万念俱灰的蒋百里在佐藤的耐心规劝下和精心照料下,慢慢解开了心结,也逐渐对这名异族女子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然而三周后,佐藤奉命回京。
没有了佐藤在身边,蒋百里的生活仿佛变得空空荡荡。不知不觉中,对佐藤的思念在他的心中潜滋暗长。
蒋百里伤势好转后,不愿意继续担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职务,于是向陆军部递交了辞呈,到北京休养。
抵京后,蒋百里惊喜地发现护理他的依旧是佐藤屋登。他蹙紧多日的剑眉终于再次舒展开。
几天后,那个曾经在保定治疗过百里的医生,悄悄地告诉佐藤:“校长托总统,总统托公使,公使再来转托我,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就是你的终身大事。”
蒋百里与蒋佐梅合影
蒋百里不是鲁莽的匹夫,但已经爱上佐藤的他希望心仪的女子能嫁给自己。
经过三周的相处,佐藤对这位勇毅果敢的中国军人印象颇深。但她并未想到过两人的进一步发展。一名日本女子远嫁中国,从来就不在她的人生规划内。
不久,她修书一封寄回了日本,请求家中诳报母病,以便她请假归国。很快,那份伪造的电报,使她的回国顺理成章。
佐藤的远走,并没有斩断蒋百里的情丝。他的无数封信化作殷勤的青鸟,飞越沧海,向佐藤送去问候。
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情书,彻底击溃了佐藤的心理壁垒。
可父母却不想女儿远走他乡:“日本不是没有好青年,何必嫁给一个身带暗伤的中国人。”
蒋佐梅
关山迢遥,爱难安放。佐藤只能用大量的工作来冲淡内心的失落。
哪知这位执拗的中国军人来信更加频繁:“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我马上到日本,要死就死在你的家里。”
蒋百里痴情至此,佐藤也非常痛苦。百般辗转之下,她将他寄来的信件一一拿给父母看。
长久的沉默后,母亲含泪说道:
“一个人呱呱坠地时,就把一生的命运带来。你救过他一次,便应当再救一次。你若舍弃他嫁别人,你此生必耿耿于怀,这精神的痛苦对你也是不利。”
最终,佐藤屋登答应了蒋百里的求婚,离开日本前,她告诉自己的家人:
“本人现为一中国妇人,因仰慕将军及热爱中国而嫁至蒋氏。”
1914年,一艘来自日本的轮船在天津塘沽口靠岸。在翘首的人群中,蒋百里终于等到了佐藤。
那一年,蒋百里32岁,佐藤屋登24岁,两人在天津德国饭店完婚。
办完婚礼,她回日本探亲时,蒋百里欲花大价钱买一个钻戒送给她,但被她拒绝。
她不是那种贪慕虚荣的女子,只要有他的爱在,便觉富比王侯。
蒋百里全家福
蒋百里酷爱梅花,婚后,蒋百里遂给佐藤冠以己姓,以梅为名。从此,佐藤屋登有了中国名字——蒋佐梅。
后来,他在家乡浙江硖石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二百株,称为“梅园”,打算将来告老还乡,以梅园为归隐之所。但后来这些梅花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1927年4月12日,蒋百里的学生唐生智在武汉起兵,东征讨蒋,蒋百里因此受到牵连,被捕入狱,羁押于南京。
当时佐梅在医院养病,得知丈夫在南京被捕,立刻出院回家,带上细软,一面四处奔走求援,一面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狱中生活的片段,激励蒋丈夫更好地活下去。
三个月后,南京对蒋百里的态度有所和缓,甚至可以每天有家属探望,她将正在读书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寄宿在学校,带着尚幼的四女和五女将上海的家搬到南京。
蒋佐梅每天都去探监,有了蒋佐梅的陪伴与慰藉,蒋百里的狱中生活不至于太煎熬与苦闷。
他每天打太极拳半小时,陪着两个女儿踢毽子,给女儿讲解古诗词,伏案练字。后来笔墨纵横的《灵飞经》就是在那时练出来的成果。
后来,在各界人士的共同施压下,蒋介石才准许蒋百里出狱。出狱后的蒋百里依旧奔波于国事,尽着一名军人的职责。
1937年,蒋百里发表了名震四方的军事著作《国防论》,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著作《国防论》
这本军事论著在二战中成为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中日开战后,蒋佐梅面临着在两国之间做出痛苦抉择的难题:
他乡与故国,爱情与亲情,难分伯仲,每一样都是她的幸福所系。
但她最终选择站在了爱情和正义这一边。
身为日本人,蒋佐梅没有替自己的国家开脱:“中日交战,是日本军阀侵略的过错”,为此,她切断了和日本的一切联系,终生再也没有踏上日本的土地。
在战争中,她带着五个子女,追随丈夫辗转南北,支持他的抗日行动。
家中积蓄捐赠一空,她便把金银首饰变卖,换来布料和医用的纱布,日夜赶制军衣及绷带,再托人送往前线,救死扶伤。
1938 年9月,蒋百里出任陆军大学校长。此时的陆大,在湖南桃源办学,正拟迁往贵州遵义。
仅仅两个月后,蒋百里因日夜忧劳,突发心脏病,不幸于11 月4 日病逝,年仅57岁。
虽然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一代兵学泰斗,他未战死沙场,但是他身后的荣耀却异乎寻常。几年之后,他更是被国民政府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
这个硬骨头的军人曾放言:“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可以睁眼看着!”
可惜,蒋百里没能亲眼看到他坚信一幕的出现。8年之后,抗战胜利,当他移葬西湖的时候,众人发现蒋百里的尸骨竟然未腐。
竺可桢
好友竺可桢抚棺恸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蒋百里去世后,蒋佐梅生命中的大树也仿佛倒了,悲伤过度的她也几度病倒。
尤其让她难过的是,蒋百里去世时,竟有人诬陷是她毒死了丈夫,只因她是一名日本女子。
当时有人劝她回日本寻求庇护。
但战时的中国,虽然到处炮火纷飞,但那是丈夫生前的家邦,她离开了,将剩下他一个人的孤冢独对满目疮痍的故土。
图为1936年蒋百里(中)、蒋英(右二)、蒋和(站立者)及友人在德国寓所的合影及临行归国前蒋百里同蒋英留影。
最终,蒋佐梅仍选择留在了中国。
大病初愈,她带着五个孩子继续抗战,不仅为抗战积极捐款,而且亲赴前线为中国伤兵提供治疗服务。
蒋和、蒋佐梅、蒋百里、蒋英在柏林动物园
知夫莫若妻,她将丈夫尚未完成的遗志继承了下来,也将他们的孩子们抚养成人。
五个女儿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皆学有所成,成为和她们的父母一样有气节的人。
最为出名的是三女儿蒋英。
蒋英
蒋英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建国后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蒋英的丈夫是我国著名的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当年,钱学森能得以继续深造航空工程专业,是蒋百里说服了极力反对儿子选择的钱父,才让钱学森的科研梦得以实现。
1955年,当钱学森冲破层层阻挠与蒋英回国参加新祖国建设后,蒋佐梅才终于与女儿女婿团聚。
蒋英、钱学森结婚照
虽然蒋佐梅是日本人,但她却从不教女儿们学日语,平时一家人都用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沟通交流,而且她一直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子女,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1978年,蒋佐梅溘然长逝。
远离故乡,饱经战乱之苦,屡遭失去亲人之痛,以羸弱之躯独自抚养五名孤女。时代的惊涛骇浪,生命的疾风骤雨,终于在她艰难走完88年的人生旅程后,烟消云散。
她代替他盼到抗战胜利,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后多年,历经白云苍狗的沧桑变幻。
“阔别”40年后,她终于与蒋百里在天上,重逢。
他踏雪寻梅,她应声而去。遵照其遗言,她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
蒋百里夫妇合葬墓
1984年,蒋英将母亲的骨灰护送至杭州,和父亲一起合葬在凤凰山下的南山墓。
墓地对面,是一片樱花树。她眺望千里之遥的故国,也能永枕所爱之人的身畔。
曾经,对她而言,“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如今,百里之内,落梅缤纷,再也没有什么能将他们永远分离......
令人敬佩的女人!爱上他的人,并爱上他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