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活的意义在于真实,而世人却只执着于形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

不要轻易的将你看到的、听到的片面信息,当做事情的真相,因为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才隐藏着问题的本质。

有一天,庄子去见鲁哀公,就跟鲁哀公谈论他的道术,鲁哀公对庄子说:“我鲁国的人都会儒术,没有什么人修你的道术呀。”

庄子听了就说:“我觉得鲁国的儒士很少呀。”

鲁哀公说:“你没有看到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服吗,怎么会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儒者戴圆帽,表示他知道天文;穿着方形鞋,表示他知道地理;佩戴彩带玉块,表示他能够临事而决断。但是大王是否想过,当君子真有这种儒者修养的时候,未必会穿这种衣服,而穿这种衣服的未必会真的有如此的智慧。

如果大王不信的话,倒不如下一道命令,让那些不懂儒士而擅自敢穿儒士服的人就处以死罪,那你就知道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懂儒术了。”

鲁哀公听了之后,就依照庄子的话下了一道命令,说:没有儒者的真才实学之人,胆敢穿儒士服者,处以死罪,经过五天之后,鲁国只有一个男子敢穿儒士服站在鲁哀公面前了。

当鲁哀公向这个人询问天下之事,这个儒士都能应对有方,这个时候才知道他便是真正的儒者。

对于人生来说,不管是面对什么问题,“真实”都是最重要的核心根源,但是对于世俗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却总是死抱着表象形式不放。

而人性最大的愚昧,就是用浅薄的态度以表象定论本质,导致错失了抓住真实的机缘,这也是造成悲剧的根本。

如果不能以理性认知作为处事的基础,就会在无形之中被人当做利用的工具,世俗本身就是江湖,有江湖必然会有是非,如果不能清醒的去看待表象背后的本质,就会被表象裹挟而走进深渊。

就好像对于那些轻信别人片面之词的人一样,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加思考,就犯下不能真正识人、察人的错误,最后导致小人风光得意,却给无辜之人带来无尽的伤害。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意思就是说:听到别人有过错的时候,也不要立刻起憎恨之心,想想看是不是有人为了宣泄心中不满,故意颠倒是非而捏造的谎言;当听到有些人做了善事,也不要立刻去崇拜和亲近,要想一下是不是有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编造假象。

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东西未必能够站住脚,虚伪的东西反而能够成真,正所谓“三人成虎”。

很多人总会不加审查的去相信一些错误的东西,包括生活中的流言蜚语,这都是因为人生愚昧浅薄而形成的错误,而因为这种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

世间因果皆有轮回,如果因为你的错误而给别人造成伤害,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也会因为另一些人的错误遭受果报。

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是大多数人同时也是悲剧的受害者,而唯一能够解除悲剧的,就是从自身做起,避开以表象定论本质的浅薄态度,才是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基础。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要了解他的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法,并且了解到他的内心安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样他怎么能够掩盖得了内心的真相呢。

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不能只是从单方面去了解来判断答案,而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当他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他为什么去做这一件事情,了解他的出发点以及心境状态,才能推知这件事情的真相。

如果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通达本质的呢?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是唐后期非常有名的奸相,他担任宰相19年,在位期间大权独握,排斥贤才,导致朝纲紊乱。

在《资治通鉴》之中说到: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意思就是说:李林甫在位期间,凡是才能、声望、功业超过自己,受到唐玄宗宠幸的,在权威上对自己有威胁的,都会想方设法铲除。尤其是记恨文学才能超过自己的士人,甚至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模样,说些好听的话,暗中却加以陷害。

正是因为李林甫常有诬陷之词,再加上唐玄宗本身没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轻信李林甫的谗言,所以导致大唐丢失贤才,纲纪紊乱,埋下了使大唐由盛转衰的根源。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在于智力的区别,而是在于思维方式上的觉悟,一个只停留于问题表象上的人和一个能够通达事物本质的人,即便有着大概相同的人生过程,也会遇到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

所以从表象转换到本质,是人生最重要的蜕变和境界的提升,而且人生开悟的过程,必然都伴随着追根溯源、透过表象看穿本质的觉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