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做到这“一点”,养生效果大不同
出伏日已经过去,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终于结束。但老年人在出伏后的养生不仅不能松懈,反而要更加当心。此时不仅“秋老虎”虎视眈眈,“贴秋膘”也易入歧途,一不小心就会被肠胃炎、感冒等各类疾病找上门来。在这个关键的时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记者 陈晓琨)
出伏后忽冷忽热,对身体考验大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处暑之后,盛夏已接近尾声,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虽说现已是初秋,但是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的炎热亦不亚于盛夏之季,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当道”。正所谓“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用这句话来形容初秋多变的天气最合适不过。
出伏后,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达十摄氏度。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对老年人的身体来说也是一种考验。面对这种考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凡事做多“一点”。
防温差,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而言,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可使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小一点。
同时,老年人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防秋燥,吃得“润一点”
出伏后,夏季开始在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饮食上,老年人应多吃酸,以强肝木。
同时,老年人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伤害。例如,可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石斛、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对应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防秋乏,睡觉“早一点”
老年人出伏后容易感到疲乏,整个人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因此时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要减缓“秋乏”症状,睡眠尤其要充足,老年人在出伏后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的睡眠时间。
防发霉,通风“勤一点”
因气温逐渐下降,加上出伏后雨水逐渐增多,当空气中的霉菌遇到合适的生存条件,便会繁殖。
要防止家中的物品发霉,老年人在出伏后要注意勤通风,并选个晴朗的日子,将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处晾晒。
防阴虚,按摩“勤一点”
踏入处暑后,由于受到“秋老虎”的影响,老年人容易变得阴虚火旺,此时需要多按摩具有滋阴益肾的穴位,如太溪穴等。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该穴为肾经原穴,属水,可治疗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等秋燥症状。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揉穴位3分钟,间隔5分钟再行按揉,共按揉2次,以感觉穴位处有微微酸胀感为宜,切忌用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