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哪种家长?
正常人一般都有同理之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的伯父是名医生,凭借自己的医术、胆识和魄力,从农村走到县城,再从县城进入城市,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是我的榜样。另一位伯父,是名教师。
很多问题回归常识其实并不难理解,用最简单的同理心和常识思考一下即可。
那些反对教育市场化、反对医疗市场化的人, 假如他们自己有高超的医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难道不愿意用自己的手艺和技术去多增加一点自己的收入吗?
或者他们的父母因为具备这些能力而收入大增,他们会因此而埋怨吗?会在饭桌上告诉父母,你们不该赚这么多钱,该多想想公益这事。(画外音:这孩子没病吧?)
评论显示很多人对此表示支持,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教书育人的事怎么能老想着赚钱呢?营利就意味着只顾赚钱,就意味着忽视教学质量,就意味着有铜臭气,教育是多么神圣的事业,所以只能是非营利性办学,不能营利性办学。
法制日报更是刊文评这条修正案,称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免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具有公益性,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如果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营利,那么不但有违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而且也会导致实质上的教育不公平。认为「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实际上是让其回归公益属性,对终结民办学校唯营利至上的生长状态,意义重大。
民办学校就意味着唯营利至上,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免费性和强制性,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某种程度上教育公平的体现,是种正义的举措。
很遗憾,正义是有成本的。况且,这个「正义」还是要加引号的。
当我们说医疗是公益,医生收入不能太高的时候,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光环就成为了他们的「紧箍咒」;当我们要求学校非营利,教师的工资也受到限制的时候,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光环也成了他们的「紧箍咒」。
就业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而是自由的双向选择,人才层次越高选择的面就越广,就一定会选择薪酬高、发展前景好的职业作为起点。信息渠道畅通,医生教师即将面临的「紧箍咒」明摆着在那里,高水平的人才选择余地很广,他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开这些「紧箍咒」。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旦步入「紧箍咒」行业,多少人悔不当初。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儿科医生短缺;高考填报志愿,两岸三地前十名热门专业,唯独大陆没有医学,台湾和香港,医学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热门首选;男生不愿读师范,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男生为啥不愿读师范?男教师为何又那么少?大多数时候男人还是一家的顶梁柱,那点微薄的工资可能只够糊口,而不够养家。不让学校营利,但凡有点能耐的人,估计都不会去跳这个坑吧?即使跳进去了,也会很快跳出来。
作为家长的父母,将会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赚足够多的钱给孩子给孩子上更好的辅导班,请更好的老师。
第二种,有足够的「搜商」能力,能够帮孩子找到这些教学质量很高但价格未必很高的辅导平台,或者学习资源。
第三种,那就是前两种都不行,只能把孩子放手交给学校来管,那就只能是眼睁睁看着孩子吃政策的亏了。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享受到了政策的福利,因为省钱了。
市场化,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是说市场化就是唯利是图,不管教学质量,不管病人死活。恰恰相反,市场化的竞争之下,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遭。
做前两种家长,希望并祝愿教师和医生们都能到赚钱多的地方去,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