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国家传统村落白羊口全景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 7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镇宁堡,现在叫白羊口村,这是村委会的大门。村委会在堡子的外面,村子的最南端,靠近进村的大路口。白羊口村属山西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管辖,距天镇县城北9公里,位于天镇县北部的翠屏山土地爷峰南麓,古长城脚下,是个不大的小村子。我们来到的时候,村里寂静无人,只有我们这一群像没头苍蝇一样的看客,一进村就撒开了,匆匆忙忙的到处乱转。这是天镇一带的长城位置图,我在图上标了5个红点,都是我们这次造访的古代军事古堡,右边第1个是永嘉堡,右边第2是瓦窑口堡,中间的就是镇宁堡(白羊口村),左边第2个就是镇口堡(水磨口村),左边第1个是镇门堡,我们今天上午看的这个堡是中间的红点位置,镇宁堡(白羊口村)。 村里有块白羊口简介碑,记载比较简略,我增加了一些内容:白羊口村历史悠久,辽金属天成县地域,元时属天成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已修筑土堡,名“白羊口”,堡“东西60步,墙高2丈8尺”,是个小戍堡。《成化山西通志》记载:“白杨口”,“天成卫北二十里……”。明嘉靖年间大规模筑长城,扩堡寨,此堡改称“镇宁堡”,并大规模驻兵。为大同镇天成卫八堡一城之一,关塞要隘之地。嘉靖年间北元俺答汗部多次由此入犯。天成卫八堡一城主要有:新平堡 、平远堡 、瓦窑口堡 、桦门堡、永嘉堡、保平堡、镇宁堡(白羊口)、镇口堡,和天成城(今天镇城)。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关于镇宁堡的图文,载:“本堡设自嘉靖四十四年,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二分零。设操守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三百二名,马一十六匹,分边沿长一十三里,边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内灭胡口、白羊口极冲,通大虏。边外野马川、回回墓等处酋首威敬恰儿、克脑歹言、倘不浪等部落驻牧也,嘉隆间零骑不时入犯,盖以李隆沟之虚,逼近本堡也,近已乘暇修筑,似堪居守。但地皆砂碛,势难凿井,向取汲于墙外,缓急尚属可虞,若照宣府中路葛峪、清泉等堡,潜以地沟引之,似差胜云。”文中后面一段大意是:嘉靖隆庆期间,零散的虏骑经常进犯,基本是趁一个叫李隆沟的地方空虚,逼近本堡。近来已经乘着空暇之时加以修筑防范,好像已经可以驻守了。但是此地全是砂碛,难以凿井,要到长城外面取水,有情况时还可以预料准备。如果按照宣府的葛峪、清泉等堡的方法,在地下埋设暗沟引水,好像更好一些。 这是镇宁堡的地图,可以看到堡子的右面有一条河,就是当地所称的正沟,是一条季节河。在河的右面有一个方形建筑,标着“水池”,应该是镇宁堡存水的的地方。堡子北面长城线上有两竖行小字,左面的是“白羊口极冲”右面是“灭胡口极冲”。《三云筹俎考》和《读史方舆纪要》成书较晚,关于本堡的内容基本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差不多,不再赘述。 这是《三云筹俎考》中的天城城(今天镇)和镇宁堡地图。镇宁堡在天城城正北,挨得最近,是防御外虏首当其冲的堡子,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镇宁堡开一座南门,东北角和西北角有角楼,据说城墙四角都有铁炮。堡墙内外均包砖。白羊河口,曾有两扇石门,还有门槛,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坏。 这是村中心广场北面的三圣庙,一排三个庙,左面是奶奶庙,中间是龙王庙、右面是财神庙,庙址和山墙是老的,其余重修了。镇宁堡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前属大同镇东路,后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三年(1725)设立天镇县,属天镇县后都西北里管辖。清乾隆四年(1739)《天镇县志》称此堡为“白阳口”,村内石碑称白羊口。至清末,村有寺庙多座,有乐楼一座,村中央有一座照壁,堡子南北一条街,西三巷东二巷,村东是逐年迁出堡子而形成的新村。民国初期,这里属天镇县一区。新中国初属天镇县三区。1953年为白羊口乡域。1961年属天镇县谷前堡公社。1984年后隶谷前堡镇至今。 这是三圣庙的山墙,上面镶嵌一块石碑,但是字迹没有了,不知是水泥抹平了,还是磨平了。 这是三圣庙山墙上的山花,砖雕十分精美。据说堡内曾有8座庙,大集体时(大约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指合作社到农村包产到户以前)拆毁,仅余此处一座。据老人们说:“村中有一座古庙,建造非常精美,彩绘雕刻、斗拱飞檐,气派非凡。只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大火把古建烧了个精光。” 这是三圣庙对面的戏楼,重修过。当地人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富裕不富裕,关键看戏台。2018年11曰23日山西新闻网载:日前,在天镇县白羊口村古戏台原址上重建的戏台正式落成并启用。看来这个戏台不是老物翻新,而是新建的。 这是村中心广场旁边的路口,右面有残墙,应该是堡子的南墙,这里像是堡子的南门,据说,门外瓮城也开南门,今瓮城已无痕。左面有小路,穿过堡子中心。 我们穿过中心广场往东走,这是城堡的南墙遗存。 在北墙东面有《正沟灌溉工程》石碑一块,大致内容:正沟灌溉工程全长1800米,……基本解决白羊口村农田和仁用杏经济灌溉问题,本工程由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流动人才党委1142名党员捐资修建,2019年77月竣工。 在石碑旁边还有一个挺大的蓄水池,碧波荡漾。 这是堡墙东北角的角墩遗存,还是比较厚实。 这是老乡家的房子,全部为明代城砖所砌。 这是堡墙西北角的角墩,保存尚好,还有一段北堡墙。 在镇宁堡后面(北面)有一个长城墩台,保存尚好,十分高大,前脸和下面还掏了洞。前脸的洞口还挖了一个凹进去的洞檐,墙体上有很多竖沟,不知怎么回事,让人充满遐想。这里离着城堡很近,大约几百米。 这是墩台底部的洞,无法断定是老的,还是后人掏的。 从底层的洞里往上看,有洞直通墩台顶部,在它的半腰另有一洞横置,通往村子一面(半腰处有亮光,参考外观图)。从洞子内壁看坑凹不平,不像是初建时就有的。而且洞子直径不大,需要用软梯上下。也许是解放前国军为了放哨掏的洞子。 这个墩台下面有四方宽大的台基,应该有墩堡,但是没看到有围墙的痕迹,右下角有个石块加黄土砌的小窝棚,可能是放羊人盖的。 这是墩台西侧的城墙。 这里有块山西省文保碑:明长城遗址——白羊口段。 在文保碑旁边就是白羊口的山坳,有山路往北通往内蒙古兴和县。 这是网友拍的白羊口里面的景象,山沟里就是一条叫正沟的季节河,泥沙量很大。山西这里的人对于山沟里的季节河叫正沟。 这是网友从后山上俯拍镇宁堡,近处是长城,左面的是刚才看到的墩台,墩台南面就是镇宁堡,还能看到残存的堡墙还是比较明显。城堡与长城离得很近。城堡左面的平滩就是正沟的冲积扇。 在白羊口的东侧有一个机井房,有两块碑,左面单立的一块是“白羊口村吃水灌溉工程碑记”,大意:大同市委书记驻村帮扶,募集资金50万,解决村里的吃水灌溉问题,2020年立。一块镶在小屋墙上,“打井简介”,大意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资助下打了一口266米的深井,日出水200立方,满足全村人畜用水,2015年6月立。一个村里有三块水利工程的碑,由此看来这里的用水问题自古都是难题,如古人云“地皆砂碛,势难凿井,向取汲于墙外”。 这是村里的残垣断壁,远处是残存的西堡墙。 村里的小巷,在酷日下,破败老房上椽子的阴影印在地上,像琴键一样。 现在村民仍在居住的小院。白羊口村,2016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8年7月,被列入“山西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8年11月6日,正式挂牌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是南堡墙。据统计,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古村的现代化翻新。一是青壮年人口外流,古村空心化,朽败无人管。一是农村城镇化,大量撤村并点,力度空前。如何搞好这个平衡是个严重问题。 这是网友拍的,2016年10月23日,中国长城学会组织的“长城经济带”考察团,来天镇县白羊口村考察明代长城。这个墩台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个。我们在这也就停留了不到1小时,没有围着城堡转一圈,看的不细。还有其他几个古堡要看,还要回京,只能如此了。全文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