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会棋图:是隐喻的宫斗棋局,还是古画版的“盗梦空间”?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这篇本来是想写《直播预告 | 今晚19点,我们一起去淌艺术史的河流!》的直播后感的,但如果是小学生作文那种形式肯定无趣,毕竟也不是人人都看了那场直播。所以就以直播里黄小峰老师解读过的《重屏会棋图》为例,讲讲我们对于古画的信息解读该怎么看吧!
(这篇真的写得太困难了,这个至少是重新起稿的第三篇了,那种篇内修改的都不算。)
△ 重屏会棋图
对于我们来说,思考一幅古画中的人物服饰的参考性有多大,对于这幅画的解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其实也是最终将本文写成这个样子的原因。
顺读 《重屏》中的宫廷之争
《重屏会棋图》大概属于那种中等名气的画,就是普通人可能都没怎么听过,但是喜欢古画的又对它很有兴趣。
粗看这张画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和一般古画的不同,就是它写在名字中的“重屏”。画面中的屏风里,竟然还有一重屏风,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有纵深感的多重空间。而空间,在我们对中国画的一般认知里是一种很稀缺的东西,这就让很多人对这幅画生出了很多兴趣。
△ 重屏会棋图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作者余辉就在书中说,画中故事是南唐中主李璟与他的几个弟弟在下一盘政治棋局。画中的棋盘所呈现的也不是正常的棋局,而是类似北斗七星指向北极星的效果。
△ 重屏会棋图
作者历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主任,他作为曾经靠他是亲眼看过故宫这些画,并且亲手过眼的。他对画的解读虽然有点玄乎,显然不是胡诌。
这个解读之所以会出现并成为一种相对主流的解读,是因为《重屏会棋图》作为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名画,虽然没有作者款印,但《宣和画谱》里将《重屏图》记在了周文矩名下。南宋时王明清就对画中人物做了考证,说自己父亲曾经得到过一张中主李璟的画像,和里面戴高帽的人从长相到穿着几乎一模一样。元代时就有人进一步考证了会棋的其他人是李璟的兄弟,清代人甚至把这个四兄弟分别是哪个都写出来了。
△ 重屏会棋图
故宫名画记(故宫官网的古代绘画鉴赏栏目)中将这幅画记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显然也是有这个解读的原因。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标记的意义不算特别大,但对于有家具服饰等考据需求的人而言,记为“写实”则意味着画中所绘可以作为参考、甚至是佐证。这也是为什么我直接在推荐《黄小峰:你不在意的细节,错过了古代好多迷人之处!》时,文章开头说服饰讲座“不应该拘泥于服饰纺织的专家,而是应该扩充领域,比如艺术史的范畴”。
新品 文人的“盗梦空间”
但任何古画的解读都不会是单一答案,因为原作者永远也无法站出来现身说法了。尤其对《重屏》的解读在著名的艺术史家巫鸿先生出版《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以后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其实从这本书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与与这幅画有着一定的关系。
黄小峰在他的新书《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里也有对《重屏会棋图》的重新解读。当时直播里也是专门以这幅画举例,可见大家对此的热情。黄小峰认为画中人物是白居易,而不是南唐中主李璟。
《重屏会棋图》或与白居易有关,这个早就被元代文人发现了,因为屏风里所画的内容几乎就是白居易的《偶眠》诗意: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 重屏会棋图
但屏风内外终究是两个空间,里面画的是白居易的诗,并不等于外面的人就是白居易,那黄小峰的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
由于之前的解读是历代文人综合考证后的主流看法,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原先解读的问题。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问题——
1,原画无款,题跋比较后期(且有作伪),无法证明周文矩是不是作者;
2,历代传承所记《重屏图》的描述与现本有出入,说明有多个版本曾经流传过;
3,画中人是中主李璟本来就是古人对更古的古画的一种解读,历史上其实也有别的解读版本
△ 后主观棋图 传五代周文矩作,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黄小峰就发现,在南宋王明清言辞凿凿地说画中是李璟之前,北宋梅尧臣就有一首《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提到了与这幅画极其相似的内容,并且不知道画中人是谁:
不知名姓貌人物,二公对弈旁观俱。
黄金错镂为投壶,粉障复画一病夫。
後有女子执巾裾,床前红毯平围炉。
床上二姝展氍毹,绕床屏风山有无。
画中见画三重铺,此幅巧甚意思殊。
孰真孰假丹青模,世事若此还可吁。
△ 重屏会棋图
如果梅尧臣说的就是这幅画,或者其他摹本,不太可能存在北宋人不知道但南宋人知道的事情。李璟的解读也正是建立在王明清的说法上,如果这个说法不成立,那这个解读就需要存疑。
另外插播一则吐槽,“故宫名画记”里说“王安石的《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诗,诗中指认出图中头戴高帽者为李璟”,可这首诗的作者不是王安石,诗中内容(见上面引文)也没说是李璟。我看了一下同样算是故宫系作品的余辉《了不起的中国画》,就没有这个错误。
那么去除王明清的说法,画中人是白居易的说法其实在北宋可能就存在了。北宋词人李之仪就至少在他两首诗中都提到了“重屏图”这个关键词:
会应百岁享此乐,何妨画作重屏图。——《后圃》
另一首是他与苏东波唱和的诗:
行当遂作重屏图,阘茸凡材任讥骂。——《常爱东坡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夜黄州见落花小院闭门风露下二诗因即其韵聊寄目前 其一》
黄小峰提到诗后李之仪还加了注解“世图白老,谓之重屏图”。黄小峰应该是去找了影印古籍,因为我没在现在的通行本里看到这个注解。我觉得这点也很重要,尤其是结合“故宫名画记”里的错误,现在很多学者考察史料实在是太不仔细了。
△古籍书影
黄小峰还提到,《古今诗话》与《诗话总龟》里写道:“白乐天以诗名与元微之同时,号元白,诗词多比图画,如《重屏图》自唐迄今传焉,乃乐天《醉眠》诗也”,这两本书的编纂年代也并不晚于王明清。
由此可以看出,“重屏图”不仅仅只有现在看到的这一幅,而是曾经流行的一个以诗比画的题材。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白居易诗中所写、《重屏》中所绘,正是文人渴望的休闲生活。
艺术史 在过度解读古画吗?
以上这两种解读,并不一定是《重屏》的唯二说法,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每个人对于史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觉得不论是偏好古代的哪个方面,都应该学着去包容,当然这不等于历史可以肆意编纂、进行无底线无根据的猜测。
不过艺术史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在直播最后向黄小峰老师提的一个问题——艺术史如何看待很多人认为他们在“过度解读”的这个问题。(编辑当时让我想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这个,啊,我真是冒犯人的高手!之前去听扬之水的讲座问了《我们问了扬之水,怎么看她的明代头面名称被质疑的声音?》。不过遇到的几位学者都非常认真且正面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比起大家私下暗戳戳地揣测,如果有机会能问一下还是很有意义的。)
直播间里黄小峰老师的解答,包括王晓戈老师的补充,都很有启发性。这种启发性不仅仅是艺术史层面的,更是整个历史学习研究层面上的认知——
1,“度”本身很难把控,不如适当过度,激发讨论
2,用丰富的背景知识来避免“过度”
3,综合多幅图像的“视觉语境”,统一逻辑
4,大胆假设,重在检验
5,图像文字都有多种解读现象,保持宽容度
最后一条其实就是本段开头说的,即便是文献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很少去注意到它。可能是图像会给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一种参与门槛更低的错觉吧,但这篇文章其实也是在说古画解读是有严谨度与难度的。
另外1-4条,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锐气(褒义)的青年学者的回答,也可以升华一下称作“学术的担当”。如果学术只求不犯错,那就真的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而“讨论”的价值可以看本号写的《从「司南」之争说起:不再互相“商榷”的学界,失去了好多光彩…》(我早晚会把公众号写成一个彼此关联的宇宙,哈哈)。
选书 应该看哪一种解读?
另外还想借这两种解读,说一下有人询问的怎么挑书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自己应该看哪一种,毕竟因为种种原因会像本文这样把这样不同解读摆在一起比较的其实还是很少,大部分情况得靠自己去阅读、去补充。
余辉老师出身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他所秉持的一定是一种相对主流的说法,也就是更多人接受、更多人传播的解读。《了不起的中国画》这本书的定位也更大众一些,所以《重屏会棋图》这篇里他还介绍了周文矩的生平、什么是摹本、怎么通过解读去看古画和历史这些相对更浅显的内容。适合对古画有兴趣的爱好者来阅读,虽然我们可能已经了解过这些,但是他的阐述会更精准更系统。
◀
长
按
图
片
识
别
二
维
码
◀
了
不
起
的
中
国
画
黄小峰老师是勤勉的青年学者,他肯定会更侧重审视与突破,拿出来的即便不是颠覆性的观点也至少是一个有补充性的内容。《古画新品录》这本书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新”,不仅仅是新的解读,更有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认识、新的史料等等。他在《重屏会棋图》里就不会介绍背景知识了,对于原来的主流解读也只是一笔带过,这就使得我们再看的时候需要自己先了解这些内容,书籍定位更加专业。
◀
长
按
图
片
识
别
二
维
码
◀
古
画
新
品
录
目前这两本都有少量签名本有售,感兴趣的可以入手哦!
选书是看自己的需要,不仅仅是你感兴趣的领域,还有对作者的考察,出版社策划的考察。适合你的,必然是最好让你最愉悦的;那些让你读不懂的,则是有可能让你读了变得更好的。
最后,给大家跟出版社争取了一个粉丝福利:
在本文下留言说出你最喜欢的中国古画,并附理由,最高赞者将获赠一本《了不起的中国画》。
* 参与者须在2021年9月13日(含)之前关注本号
* 将在9月16日16时作最后排位统计
* 评论内容有言之有物的喜欢理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