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大姐带我去拾柴(文/张垣)

郁氏文化

大姐带我去拾柴

文/张垣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放在七件事之首,可见它的重要性。只有米没有柴,那只得吃生的。没有柴,后面还有的五事也不能成为热腾腾的菜和香喷喷的茶。
土生土长农家的人,对柴是十分看重的,那时候女方相亲,不仅要看对方的屋,还要看柴垛,有高高的柴垛在,到那家过日子不会发愁的。
大姐长我7岁,有道是长姐如母,她的确是父母的得力助手,那时候的农家不是家家都有高高柴垛的,灶口少柴是常有的事,因此大姐很在意开门的第一件事柴,带我拾柴是我少年时代永远难忘的事。
拾柴,是海门沙地人的叫法,北方称捡柴,即把散布遗落的柴捡到自家的灶口。这个活计往往在夏收秋收后的田野里干的。沙地的夏收作物是元麦小麦蚕豆油菜,由于抢收抢种的抢时间,难免散落麦秆油菜杆等柴禾,大姐吩咐我带根麻绳赶到田野,风风火火满地跑,不怕烈日烤,见麦秆拾麦秆,见菜杆拾菜杆,用绳子捆了满满一梱,才高高兴兴背回家,一来二去,所拾的柴能解决十天左右的烧草难题的。
秋收后的散落柴禾比夏收后多。首先是割去芦苇的沟沿,芦苇收起了,芦叶还散落沟沿,大姐拿了把抓扒,要我带两只麻袋,带我赶到沟沿,姐弟分工合作,她用抓扒把散落的芦叶扒成一堆堆,我将一堆堆芦叶装进麻袋,等装满两麻袋,我们各背一袋凯旋。然后改个工种继续干,大姐把磨快的镰刀扎在一根竹竿上,叫我拿个竹筐,径直奔沟沿向芦桩开战啦!割芦苇的人,往往把沟沿上的芦苇着根割,无芦桩留下,而长在水里的芦苇,往往因镰刀柄短割不到根留下尺把长的芦桩,这正是我们要捡的比芦叶有火力的芦桩。此时大姐雷厉风行地用绑在竹竿上的镰刀割芦桩,发出的哗哗声催我行动,我用抓扒风卷残云般从水中捞芦桩,装进筐子,等装满了,姐弟俩兴高采烈抬着返家。
沙地有的沟沿长的是茅柴,茅柴一割掉,露出一根根尺许的乌丘根攀在沟沿上,这乌丘根的火力如树枝一样大,因此也是我们拾柴人进攻的目标。乌丘根扎根沟沿十分结实,赤手空拳去拔不仅出力大,弄不好要人仰马翻到水中,因此必须备上拔棉杆的铁勾子对付它,这个讲究点技术的活当然由大姐担当,只见她用勾子勾出乌丘根的一头,然后再勾另一头,拿在手中甩上岸,吩咐我捡起放在绳子上,等一条沟沿的乌丘根挖光时,我已捆了两梱,姐弟各背一梱,哼着山歌返家,摊在院子里,等晒干后才可烧锅。
那年代缺柴的人家不少,故拾柴的人蛮多,因此拾柴人也多,本地的柴禾往往在短时间内拾光,那就到几十里外的长江滩拾柴。这已是寒风剌骨的冬天了,长江的芦苇荡的芦苇已割过了,但散落的芦苇不少,大姐推着小木车,带着我车轮滚滚开拔到长江滩头,挥舞镰刀割残留的芦苇,我配合她捆扎芦苇搬上车,一旦装满车,姐弟俩一推一背赶路忙,当然我当背车人,使尽浑身解数出大力,以减轻大姐的工作量,因为她在江滩割柴时已花了大力气,我应该为她分担啊!
众手拾柴火焰高,后来大姐出嫁了,我也带着弟妹们拾柴,不仅拾到了填灶门煮饭菜的柴,而且继承了勤俭持家的中华传统美德。直到现在,已用上电磁炉的我,还把小区里别人丢下的木板竹子等可当柴烧的东西捡起来,捆好后送到还用柴灶的大姐家,大姐常用我送给她的柴熬的米粥暖我身子哩!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0)

相关推荐

  • 芦花满眼秋

    作者:王永清 夕阳缓缓隐去,金色的余晖映着芦苇丛,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在湖边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那些簇生的芦苇,顺着湖岸蜿蜒生长,白蓬蓬的芦花风姿绰约,在天幕下漫无边际地飞着.我蓦然想起,家乡的芦 ...

  • 《丹江女人》之丹花(56):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

    76 "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 李丹花看着那长满芦苇的地,心里犯了愁.这些芦苇,与家乡淅川的芦苇不同.淅川的芦苇空蕊,皮薄,可以用来编席.柴湖的芦苇,学名钢竹,当地人叫 ...

  • 【灵璧美文】秋风萧瑟

    秋风萧瑟       文/晏金福 1948年深秋的一天,洪泽湖西边的一大片沼泽地里,8岁的我,背着一捆芦柴,在芦荻荡里穿行. 这里的芦荻荡不同于我们家乡的芦苇荡.家乡的芦苇荡密不透风,这里的芦荻荡,稀 ...

  • 罕见的芦苇~麦秆画,太漂亮了,快分享给朋友吧!

    罕见的芦苇~麦秆画,太漂亮了,快分享给朋友吧!

  • 北墨经典 I 一湖芦苇

    有片浩浩荡荡的芦苇,盛开在淮河入江河道中间那条"狭长"四十多公里的"鱼脊背"上.这垄神奇的土地,随水落浮出水面,随水涨沉入湖底,肥沃而丰美.这里,既是芦苇的天堂 ...

  • 【民间故事】胡老二砍柴

    文/李学山 胡老二上了年纪,患上了健忘症. 有一天,老婆子要他到地里砍棉花柴,回来烧火做饭. 胡老二拿着镰刀就去了,刚砍了几棵,突然一阵腹痛,忍不住要大便.于是他把镰刀放在地上,赶紧就地解决. 一心为 ...

  • 桶 栽 芦 苇

    桶 栽 芦 苇 作者│管怀伦 记不得身边哪位高人说芦苇根的药用价值很高,滋阴养肺养胃,上网一查真有此说.我在2013年患过一次慢阻肺,闻听此言不免心动,但我想到的却是自己来种芦苇,然后取根熬汤饮用保健 ...

  • 【郁氏文化】年关剃头仍低价 (文/张垣)

    郁氏文化 年关剃头仍低价 作者:张垣     图片:网络 俗话说正月不剃头,不知何因?从不去打听,反正过年总得剃头的,可把剃头师傅忙煞啦! 到哪里去剃头呢,小镇上有好几家,奔八的老汉我不会去赶时髦到帅 ...

  • 【郁氏文化】剧作家支持补天人 (文/张垣)

    郁氏文化 剧作家支持补天人 张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至理名言,试想,没有剧作家煞费苦心创作的高质量剧本,哪有舞台上精彩的戏文?我爱看舞台上演员精彩的唱念做打,也尊重辛勤笔耕的剧作家,还得到了剧作 ...

  • 【郁氏文化】“婆娃”的顺口溜(文/张 垣)

    郁氏文化 "婆娃"的顺口溜 文/张 垣 崇明.启东.海门的沙地人,对祖母的称呼从不称"奶奶",而是只有本地人才明白的称呼叫做"婆娃". 我的"婆娃"拿她的话来讲是个苦命人,她所受的 ...

  • 【郁氏文化】第一李铁梅琐谈 [ 文/张垣 ]

    郁氏文化 第一李铁梅琐谈 [ 作者:张垣 ] 提篮小卖拾煤渣, 担水劈柴也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对于花甲以上年龄的中国人来讲,一听此曲都能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京剧<红灯记& ...

  • 【郁氏文化】无牛狗耕田 (文/张垣)

    郁氏文化 无牛狗耕田 文/张垣 当牛年到来之际,我忽然想起了流行家乡的一句俗话:无牛狗耕田.耕田本是牛的本职工作,狗嘛,只有看更的本领,现在要让狗儿代替老牛耕地,大有逼上梁山的味道,因为我有真实的体验 ...

  • 【郁氏文化】隆冬冰上活动乐(文/张垣)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隆冬冰上活动乐 作者||张垣 冬至起九,遥想少年时代,每当三九严寒光临之际,也是冰封大地之时,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无论如何厚的冰是封不住他们手脚的,因时而宜,火热的冰上活动 ...

  • 【郁氏文化】“奶末头”冬瓜(文/张垣)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奶末头"冬瓜 作者||张垣 已是大雪节令,我身换冬衣,头戴帽子,脖系围巾,可是我还在楼后百菜园摘得一条碧绿生青的冬瓜,为它取名"奶末头" ...

  • 【郁氏文化】枇杷花香亦好吃(文/张垣)

    郁氏文化 设置超链接可直接跳转 关注 枇杷花香亦好吃 张垣 在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的严冬报到人间之际,楼后的枇杷树向我献殷勤来啦:主人呀,快点把我的花匀采一点,一来让你老人家尝个鲜,二来嘛, ...

  • 【郁氏文化】父亲珍藏的家书(文/张垣)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父亲珍藏的家书 作者 || 张垣 出生于清末民初的父亲,自幼读过两年私塾,13岁上海滩打工养家糊口时,又从大世界戏台推出的南腔北调中批发到不少文化知识.后来回到故里,在同辈的人中 ...

  • 【郁氏文化】合影诞生公交站(文/张垣)

    郁氏文化 合影诞生公交站 文/张垣 这是一张合影,照上两人手持的墨宝上的字是反手字,诞生在公交站畔,与海门麒麟童息息相关呢! 一提起麒麟童,京剧迷都会骄傲地说,这不是七岁就上台唱戏的七龄童周信芳大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