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李勤玲作品

我家的几代住房梦

李勤玲(河南)

今年五一节前夕,在洛阳上班的小侄子兴奋地打来电话,邀请我带着他奶奶一起去洛阳游玩,让奶奶到他们新家住几天。妈妈听后,高兴的感叹说:“现在时代真好啊,不愁吃穿,住的也越来越宽敞,买一套房子80多万元,搁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会有现在的好。想想我们那时候,有间茅草屋住的就是好的了。”

母亲今年79周岁了,他们这一代老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祖国从战乱到建国,从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等这些重大历史时期。同时也承受了大集体、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及75·8大洪水等这些运动及自然灾害带来的苦痛。

妈妈陷入回忆,絮絮叨叨讲起了我家的住房变迁史。母亲说,她23岁那年嫁给父亲时,爷爷家里就两间茅草房。她与父亲住一间,爷爷奶奶与叔叔和姑姑们五口挤一间。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秋天,母亲有了大姐,1966年又生下大哥,这时奶奶又有了三姑、四姑。随着大姑和二姑长大,两间房实在住不了,爷爷和父亲才费很大劲又盖了两间茅草房。那是爷爷和父亲利用一年多时间,天天去淮草地挖泥坯,晒干后的成果。新房建成后,父亲母亲带着哥哥姐姐与奶奶分了家,搬出去住了。这也是我家的第一代住房。

那时候是大集体,妈妈说,要挣公分,哥哥姐姐还小没人哄,每天去上工都是父亲用篮子挑着哥哥姐姐,一头一个。大人在地里干活,小孩在地头爬。后来大姐大些了,就让她自己慢慢走,妈妈抱着哥哥走前头,忙着去干活。妈妈感叹道:“那时最害怕碰到队长,迟到了不仅要扣工分,还要被大喇叭吆喝。”

随着二姐、二哥的到来,家里住房又紧张了,利用上工的空隙,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扛着铁锹去村西边的淮草坡挖泥坯,为建新房作准备。经过一年多的储备,1970年,父亲在加固翻新原来两间的基础上又接了一间,建成三间淮草毛坯房。这算是我们家的第二代住房。

“75·8”大洪水,我们汝南县受灾严重,村里很多房子都被冲倒了,我们家的这三间房子也被冲毁。这年,二哥因患痢疾,治疗不及时不在了。三姐刚出生两个月,在逃水的路上,父亲抱着三姐,开玩笑的给母亲说,干脆把这个小妮扔了算了。母亲坚决地说:“要死一起死,也不能扔自己的孩子”。提及这些辛酸往事,母亲不禁流出眼泪。

洪水过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父亲又对三间住房进行整修后才可以住人。1978年11月,母亲又有我这个最小的女儿。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乡村,分田到户后,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转。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勤劳善良的父母一生辛苦劳作,省吃俭用。记忆中,母亲白天下地干活,常常半夜三更了还在纺花织布,穿针引线给我们做鞋子、衣服。父亲不仅忙地里的活,也在农闲时节常常走村串巷做些小生意。

第二代住房年久失修,为了建新房,那几年父亲开始和灰泥,打砖坯,晒砖坯。那时哥哥姐姐已经长大,能帮父母干活了。记忆中,夏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打麦场地,父亲光着脚在一堆泥上踩来踩去,把灰与泥土掺匀、活好,然后把泥放进制好的砖坯模子里,用一根小棍拉一下,把表面磨平,父亲再把它们轻轻地倒扣在地上。大姐二姐在一旁帮助团泥,我一边挖泥巴玩,学做捏小动物。最忙的就是雨前收砖坯,真的是全家总动员,要小心翼翼的把湿砖坯拿起来,一块一块的码成跺,用塑料布盖好,以防着雨淋着。制好砖坯还要把它一架车一架车的拉到村外的一座土窑,开始烧砖。听母亲说,烧砖要几个人轮班,夜里不能睡觉,要不停地加麦秸防止熄火,同时也要注意烧的火候。砖烧好后,父亲还要备木料和瓦块。那时盖房子真的是要准备几年时间,耗尽一辈子的心血。1983年,我家终于盖起了三间青砖瓦房,这是我家的第三代住房。母亲自豪地说,那当时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哥已经结婚生子。外出打工的浪潮开始席卷农村,哥哥开始外出干建筑,父亲在家开个小百货店,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工几年有了一定积蓄,哥哥嫂嫂1997年盖了家里的第四代住房——主房带厨房、过道门楼六间平房。2010年,大侄子结婚前,大哥又盖了一栋两层小洋楼。2019年,小侄子结婚,大哥又在洛阳市给他们首付40多万买一套140平米的房子。

从茅草屋到大城市的楼房,一代比一代宽敞明亮舒适。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裕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美好。此时我不仅想起了成龙的那首歌《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作者简介李勤玲,河南省汝南县人,驻马店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汝南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写作,闲暇之余,写些随笔、诗歌、散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