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全鉴
经典之书 治世大法
训曰:《书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①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
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②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③、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言乎理数,则箕子《洪范》之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事④、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惟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训曰:《易》为四圣⑤之书,其立象、设卦、系辞,广大悉备。言其理,则无所不该;言其用,则自伏羲、神农、皇帝、尧、舜王天下之道,成取诸此。然而深探作《易》之旨,大抵不外阴阳而配诸人事,则有吉凶悔吝之别。运数所由盛衰,风俗所由治乱,君子小人所由进退消长,鲜不于奇偶二画屈伸变易之间见之。朕惟经学为治法之要,而诗书之文、礼乐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于《易》会通。故朕研求《易》理,玩索精蕴⑥。前命儒臣参考诸儒注疏传义,撰为《日讲易经解义》。又命大学士李光地纂修《周易折中》。乙夜⑦披览,一字一画,斟酌⑧无忽。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恐惧修省以治身,思患豫防以维世,所以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者,其理莫详于《易》。故孔子尝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盖言凡为学者不可以不学,而学又不可易视之也。
【注释】
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帝和舜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②三才:指天、地、人。出自《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③都俞吁咈:都,赞美;俞,赞同;吁,不同意;咈,反对。本来用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来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④六府三事: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这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资。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这是治理人民的三件政事。出自《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事永赖。”
⑤四圣:这里指儒家四圣,即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⑥精蕴:精深的含义。
⑦乙夜:二更时分,大约夜里十点。《旧唐书·李百药传》:“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
⑧斟酌:反复思考之后再作决定。
【译文】
训言说:《书经》是虞、夏、商、周时期治理天下的大法。《书传序》说:“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方法本原于道,而二帝三王的道又本原于心,如果能懂得二帝三王之心,那么道与治则可以言说了。”道心是人心的主宰,而心法是治理天下方法的本原。精诚专一、持平执中,是唐尧、虞舜、夏禹等递相传授的心法。建立法度,使天下之人不失其所,是商汤与周武王所传授的心法。德、仁以及敬与诚,虽然说法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则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阐明心的微妙。因此,帝王之家必须对它进行讲论研读,所以,我训教你们这些人,都让你们诵读学习。然而,《书经》虽是谈论政事,但其上言天道,下论地理,中间论及人事,可以说无所不包,确实是贯通天、地、人三才而横亘万古啊!言及天道,《虞书》的制定历法、阐明天时的变化可以作为检验的证据;说到地理,《禹贡》的山川田赋可以考证;讲到为君之道,则典、谟、训、诰中那些精深微妙的言辞说得极为详尽;论到为臣之道,则君臣之间和睦融洽,臣下直言相劝、告诫君王的赤胆忠心卓然可见;说到理数,那么箕子《洪范》里讲到的禹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说到修养德行与建功立业,那么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则列举得清清楚楚。如此,帝王之家固然一定要讲论研读,即便是仕宦人家有志于担当辅佐君上、治理百姓之重任的人,也必须讲论研读。孟子说:“想做君主的应尽君道,想为臣的应尽臣道,这两种人都不过是效法唐尧、虞舜罢了。”在那些大贤之人与希望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中,出言必定标举唐尧、虞舜,而我则兢兢业业、自我勉励,把尧舜的思想体现在身心,施行于政治,不辜负上天安排我佑助百姓、作君作师的意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