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观震台:八面四层红砖砌,46岁了

前段时间看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文化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浚县历史上共有8座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突兀于大平原之上。

除了耳熟能详的大伾山(东山)、浮丘山(南山,西山),瑞视觉慢慢知道了浚县还有善化山、香山、同山、紫金山等。

而近在咫尺的滑县,史志书上的白马山、狗脊山、天台山等山,早已不知所踪了。

前几天陪影友L兄去鹤壁高铁站,送其大学开学的儿子。回来路上,我们探访了N多次擦肩而过的浚县八山之一的白寺山。

这个周日,我和影友L兄早上五点起床,先去滑县“西湖”南侧的“湿地”拍摄栖息过夜的鸟儿,然后去浚县新镇镇淇门村附近用无人机航拍了卫河、淇河、共渠(共产主义渠)的“三河汇流”。

看看时间宽裕,我们北上十多公里,来到据传为周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之地,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与宇文化及在此决战、李密中箭负伤之处的浚县小河镇西与卫贤镇接壤处的同山(童山,铜山)。

无人机航拍的同山以及白寺山“胜境”的照片和视频,瑞视觉会在近日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这里与大家分享的一组照片,说的是位于同山西南侧半山腰上的一座“塔”——上图左下角红色圆圈处。

这座八角楼阁式的四层红砖“塔”,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网上搜索可知,安阳的影友建安兄已在去年10月中旬发布了此“塔”的一组照片。

建安兄的文字显示,这座名唤“同山观震台”的塔,塔身向东南倾斜,可谓“斜塔”。

然而,瑞视觉观看、拍摄和整理照片时,却没有感觉到塔身的倾斜。

不知道是塔身被人力矫正了,还是照片被PS矫正了。

也许,是瑞视觉的视觉存在问题。

这座上细下粗、八角四层的红砖“同山观震台”,底部三层每面都有一个门(窗),最上面这层每面却有两个。

上图为“同山观震台”的第二层。

据说,1975年河南省地震局指导、支持、构建了以周口台、辉县台、林州台、浚县台组成的虚拟测震监测网。

河南省浚县地震台位于浚县县城浮丘山的半山坡,子台包括辉县测震台、林州测震台以及浚县农场地电场。同山的这个“观震台”,应该属于浚县地震台吧?

同山观震台周边是荒草和百姓种的庄稼,看不出来是不是还在正常使用。

同山观震台一楼铁门上,有“地震监测,保民平安;保护设备,人人有责;破坏设备,依法追究”字样,下面的落款似乎是“省地震局监督”和时间或联系电话。

一层的一个门上,是一个线绘的帝王模样的人像。

与同山观震台比邻作伴的,是一座高大的电信铁塔。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同山,山名最早见于《水经注》。因山背面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又名"童山"。

相传武王伐纣曾会同诸侯于此,故名同山。

东汉末,袁绍曾在山南一带屯兵,遗迹犹存。建安九年,曹操开白沟于同山坡灌田7000余亩。隋末宇文化及等率军10余万与李密瓦岗军大战于同山脚下。

1947年人民解放军于同山一带设防,与国民党军激战,歼敌万余。

山西侧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摩崖题记。

山南端之袁谭城、仓城遗址,有重要历史价值。

“同山晚照”是浚县八景之一。

传说,同山原名铜山,座落在沈宅村南面。其地形奇特,四周平地,中间突兀耸立,整座山体系岩石构成。山顶平整,众多树木从岩缝中扎根成长,品种繁多,郁郁葱葱,景色秀丽迷人。它占地不过两亩,高十米左右。

据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路过同山,见此地景色奇特,便下马登山,顿觉心旷神怡。他环绕细观,发现山西南面石壁下的平台上,有两支酷似竹笋状的奇石,待走至平台细观石笋,惊叹道:“此乃铜笋也!”于是,便命随从取来笔墨,欣然命笔,在石壁上挥毫题写 “铜山头”三字。从此,当地民众便叫此山为“铜山头”。不料时隔不久,两支铜笋不翼而飞,只留下两个深深的圆洞。后来,诸暨修撰县志,因铜笋不见,便去掉“铜”字的金旁,改为“同”字。此后“同山”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