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平行世界的穿山甲

乌禽嶂的中华穿山甲栖息地美景

白天活动的穿山甲(红外相机拍摄)

穿山甲在我国古代叫鲮鲤,因全身覆盖鲤鱼一样覆瓦状的鳞片而得名,它们纺锤形的形状从背面看仿佛一条在地面活动的大鱼,现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区仍然保留了这个称呼。它们是如此知名,几乎家喻户晓,但我们对它们的印象又是如此陌生……

回想第一次见到穿山甲的时候,至今仍无法忘记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它蜷缩成一团,用坚硬的铠甲包围着柔软的身体,努力想要隔绝外面的世界;然而,当你把它放在地上的时候,它又能很快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伸展身体进入草丛中爬行,自顾行走、觅食,完全不当旁边的人类一回事。

穿山甲就这样生活在它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千百万年进化独特的甲片为它提供了这份动物世界难得的从容,能有效应对各种野生世界的威胁,但在人类这儿却反而变得更容易捕捉。

穿山甲是如此独特,它们是哺乳动物里面少有的没有牙齿的种类,为了适应特殊的食物——蚁类。穿山甲进化出了占身体比例极长的舌头,平时舌头口腔放不下,收缩在腹腔的喉袋内,并与肋骨最后端的剑突相连。穿山甲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和这个星球上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我宁愿相信它来自另一个平行世界,穿越时空来和我们相遇。

洞穴在中华穿山甲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中观测人员在观察测量穿山甲洞穴

穿山甲给我们的这种独特感受在科学分类上也得以体现,自成一目,鳞甲目起源于始新世中期(4000万~5000万年前)的欧洲,是一类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的类食蚁兽物种演化而来。早期的穿山甲鳞甲仅覆盖了头部和背部,到后来逐渐演化出了鳞甲覆盖四肢和尾巴的现存鳞甲目动物,代表着哺乳动物进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分枝。

地球上现存八种穿山甲,包括分布于亚洲穿山甲属的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与分布于非洲树穿山甲属的白腹穿山甲和黑腹穿山甲,地穿山甲属的大穿山甲与南非穿山甲。

最近,我国香港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通过DNA分析发现,在亚洲可能还生存有第九种未知的穿山甲

夜晚活动的穿山甲(红外相机拍摄)

中华穿山甲主产我国,曾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中南、西南等广大地区,也见于国外的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老挝和越南北部等地。
中华穿山甲是现存所有穿山甲种类中分布纬度最北的一种,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以白蚁和蚂蚁为主食,相对于偏树栖性的同门亲戚马来穿山甲,中华穿山甲偏地栖和穴居,虽然偶尔也能爬树,它们通过敏锐的嗅觉锁定地下深达两米以上的白蚁巢穴,并挖掘洞穴吃到这种别的动物难以企及的珍馐美味,穿山甲全身的结构几乎都为这种习性而设计,它们拥有比马来甲相对于身体比例更大的前爪,拥有类似人类足部宽大的后脚掌用于推土,以及作用类似第五只手正背面都覆满鳞甲粗大有力的尾巴。
中华穿山甲的这些特征,对穴居于地下深处的白蚁具有决定性的种群控制能力,而白蚁作为森林有机物的关键分解者,过量繁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地表微生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主要以白蚁为食的中华穿山甲又被称为森林卫士
研究显示,除白蚁外,蚂蚁也是中华穿山甲重要的食物组成,尤其在华南炎热多。

中华穿山甲具有洞穴回填习性

雨的夏季,白蚁通常散布在地表区域不再集中在蚁巢,这时候近地面活动的多种蚂蚁成为非常好的替代食源,除蚂蚁外,穿山甲还非常偏好食用蚁卵,因此在夏季,穿山甲觅食的洞穴一般很浅,与冬季的深穴截然不同

洞穴对穿山甲来说,除了用于觅食以外,还能为它们提供避寒与休息的场所,它们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洞穴中度过的,包括冬天在洞穴中产下下一代的小穿山甲。我们在广东的监测发现,在冬季,穿山甲会选择背风处白蚁巢密集的区域,将蚁巢挖开并进行回填(通常是黑翅土白蚁),为自己存储足够多的食物应对繁育初期的行动不便,同时,会在这里挖掘一个足够深的洞穴用于产崽,为了躲避天敌,这个产崽的洞穴会在二十天以后,幼崽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时候废弃,这时候,母穿山甲会带着小穿山甲开始探索新的世界。

三月龄的穿山甲幼崽在练习挖洞
(太可爱了吧!!~)

穿山甲幼崽在练习挖洞 母穿山甲在洞口等候幼崽

通常来说,穿山甲居住的洞穴深度要远远大于觅食的洞穴,选择的位置也更加讲究,更多靠近阳坡与中上坡位,据孟加拉的数据,中华穿山甲洞穴深度最多可以达到10米,我们在乌禽嶂也曾测量过不少深度超过5米的居住洞穴,当穿山甲居住在洞穴中时,它们通常会在洞穴的某处把洞口堵住,以防在熟睡的时候有天敌入侵,仅留一道小口用于通气,为了适应氧气缺乏的穴居生活,中华穿山甲还进化出了通过降低心率提高血液溶氧能力等一系列“特殊功”。

除用于居住与觅食外,洞穴对中华穿山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社交,穿山甲虽然独居,但它们会交替使用领地内的洞穴资源,所以对于一些经常被利用的洞穴,它们会在洞口附近通过摩擦下颌腺体或排尿的方式进行标记,这样领地内其他穿山甲个体就能获得它的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交流,这是喜欢独居的穿山甲“谈恋爱”的重要方式。

穿山甲依靠嗅觉觅食

通过近几年的监测发现,中华穿山甲在华南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大量的废旧洞穴被森林中的多种动物进行利用,多种林栖鼠类、鼬獾、斑林狸、竹鼠、松鼠、黄腹鼬、蟒蛇、眼镜王蛇等动物会直接利用穿山甲的洞穴居住,豹猫、小灵猫、白鹇、猫头鹰等则会利用穿山甲洞口进行守株待兔,捕食进出穿山甲洞穴的鼠类、昆虫等物种。而穿山甲洞穴外新鲜的土堆,则为一些鸟类如绿翅金鸠等提供了沙浴池这样非常重要的微生境。
在郁闭的森林中,洞穴和新鲜土堆都是稀缺资源,中华穿山甲通过大量挖掘洞穴这样的微生境,改变了森林对一些中小型动物的栖居条件,因此,我们也把中华穿山甲称为“森林中的建筑工程师”。

穿山甲栖息地的紫纹兜兰

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身披甲片防御天敌的形象被所有人熟知,古人大概是从穿山甲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铠甲,甚至有直接用穿山甲甲片做甲衣的记录,据传非常坚固,无论是弓箭还是当时火器发射的铅弹,都无法将其穿透。当代经典国产动画片《葫芦娃》中为了救橙娃和老爷爷英勇献身的角色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穿山甲,憨厚的穿山甲成为一代80后、90后的深刻记忆。另外,穿山甲甲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我国传统中药中的一味药材,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刻影响,直到2020年,为保护穿山甲,我国正式将穿山甲甲片从中国药典中删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与滥捕滥猎,中华穿山甲在我国与世界范围内种群急剧下降,到21世纪,其种群量已经损失了原有总数的97%
2014年,中华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级为极危(CR);2016年,穿山甲升级为cites附录1,全面禁止贸易;2020年,我国正式将中华穿山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

村民救护穿山甲并放生
(穿山甲:让我换个姿势再给我拍照啊)

可喜的是,近两年,随着对穿山甲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在我国的广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陆续发现了中华穿山甲活动的证据,在广东惠州市的乌禽嶂区域,还发现有中华穿山甲相对健康的种群,并且多次发现繁殖的证据,这些可喜的消息为中华穿山甲的继续生存带来了希望,我们的后代也将能继续与这种来自平行世界的奇特物种生活在美丽的绿水青山间。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1年第5期,有删节修订
责编|李彦伟
排版|温宜妮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