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行、草书不可偏废——书谱精要(7)
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52集:“《书谱》精要六”与“洲”字。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继续请到了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教授,和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孙过庭《书谱》当中的一些精要部分。
那么在节目开始之前,我还是老规矩,阅读一下孙过庭《书谱》当中的一些精要部分,请田教授针对书法界的现实情况,作一下针对性的讲解:“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田蕴章:这是孙过庭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的这段话,“图真不悟,习草将迷”这两句话,大家应该特别记住。他指的这个“图真不悟”,孙过庭说“或乃就分布于累年”,这句话的解释当中重点是这个“分布”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他说“分布于累年”,这个“累年”好解释,就是许多年,这个“分布”是什么?分布就是学习楷书,楷书当中对它的点画,对它的结体有一个非常认真的分析。然后在结体方面,对它的点画的安排,也叫做“布白”,“布白”。就是说墨本来是黑的,我们却不用黑来计算它,用它留下的空白来计算它,这是一个另外一种计算方式。不说它留了多少黑,说它留了多少白,布白。那么分布也是对结构的一个分解,这指的楷书,大家一定注意,这指的楷书而言。如果你不知道说分布这个指的楷书,后边的话你就无法联系起来解释。
有人认为分布就是说的书法,因为布白的话,不仅是说的楷书,那么行书、草书、篆书、隶书都可以用布白,实际上布白和分布主要指的是楷书而言。因为行草书写起来的时候,无暇估计这些东西。在写楷书的时候,你必须要弄清楚,哪一块留白多少,比如间距也是留白,这个大小框架等等都是按留白来处理的。所以分布这两个字,是指的楷书而言,于是他说“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
“向规矩而犹远”就是到达我们要求的那个规则,还仍然很远。他的意思是说,有的人学书法很多年,学习楷书很多年,或者学习真书,但是仍然距离我们要求的法则相距很远,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然后结合下边,他就觉得有机地联系了。后边他就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因为他对于真书、楷书很没真正地悟懂,所以在习写草书的时候,他就是迷失了方向。这么解释起来,因为前面说的楷书。
紧接下来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因为你分布问题没有解决,你学习草书就迷失了方向,这就看出了一个学习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个连带关系。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务必地和朋友们说,你的楷书写不好,你的草书一定带来先天性的不足,这一点务必向一些个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着重地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总是把草书和楷书分别来说,说楷书草书这二者之间,不应该是必然的联系的,如果这么认为是错误的,其实章草必须有好的隶书基础,学习今草必须有很好的楷书基础,这二者是一个根和枝叶的之间的关系,失去这一点,就迷失了方向。所以说,如果“乃就分布于累年,而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是这么一个意思。
主持人: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田蕴章:他说的这个当中有一句话需要注意,他说这个“粗传隶法”,这个“隶”就是“隶书”的“隶”。在唐朝以前,大家要注意,跟楷书就叫隶书。孙过庭《书谱》里,大家注意到,凡是提这个“隶”字,一律指的是楷书而言,也就是真书。因为在唐以前,跟楷书就叫隶书,跟隶书一般通称分书,“分”就是八分,统称这个“分”字。所以弄清这个关系,你就明白了,不然的话,你怎么说着说楷书“图真不悟”,又提到隶书了,是怎么回事儿,你就乱了。
因为你年代的称呼不一样,我们在以前的节目当中,讲到《兰亭论辩》的时候,提到郭沫若先生曾经提到说,王羲之擅草隶,他说王羲之就是写草书和隶书的,说如果说他像《兰亭序》这种半行半楷的东西,他说不是王羲之所能擅长的东西。
其实大家要注意到,真草隶篆当中,我们现在说,现在的意义,说真草隶篆,当然这个意义上说隶书,就是现在我们认为的这个隶书,真是楷书。但是草里包括行书在内,行、草合称为草,有时候也称为行,就是一个动态,一个静态的。那么隶书,在当年是指的楷书,那么这个草书也包括行书在内。因此说王羲之擅草隶,是指的擅长草书、行书和楷书,是指这个关系。
孙过庭说“假令薄能草书”,这个“薄能草书”是什么?就是粗略地懂一点草书的皮毛,薄能草书,粗传隶法,那么粗略地知道一点楷书的规则。
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这个“好溺偏固”是大家一定注意的问题,任何人都难免地有这种“好溺偏固”的倾向,但是我们如果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自觉地来抵制这个问题,就会好一些。根治是没有办法,任何人都有“好溺偏固的一面,就喜爱这个东西,就不喜欢这种东西。写字人很多就是这样,就特别不喜欢章草,就喜欢今草,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有人就喜欢今草,而不喜欢章草。
我们再解释一下,今草和章草的关系,就是今草和古草的关系。古草是用隶书演变成的草书,叫做古草,今草是指的是从楷书、行书演变成的草书,叫今草。它是有连绵不断地很多的游丝牵连在一起的,就是张芝写的字,写的草书,就是今草。
主持人:今草。
田蕴章:同样都在汉朝的时候,但是以前的以隶书为基础的那部分叫章草,带着很多波折,所以有人就喜欢这个,有人就是喜欢那个,站在这个角度就是说,那个不好,站在那个角度就说这个不好,“好溺偏固”,其实各自有各自的研美之处。不应该说强调这一方面,就说那一方面不好,实际上是各有千秋。那么我们对于书法也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孙过庭所指的这个“好溺偏固”就是说什么呢?他薄能草书了,他就看不上楷书的重要性,或者不懂得,那么对于楷书有点研究的人,他就轻视草书。
现在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呢?就根据自己一技之长,来否定人家。比如说他长于草书,他就说楷书没有艺术性,死死板板,那个里边没有什么什么更深奥的艺术性。写楷书的人写得好的,就是轻蔑草书,说你这胡涂乱抹,写长了时间长了,你连自己都不认识,只有楷书你都是真功夫,实际上这都是“好溺偏固”。
一定要注意到,这二者都有广泛的天地。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看,草书应该说是楷书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又一个高点,那么楷书呢,有两个意思在里面。
一个意思就是说楷书独立成为体系,独立有它的审美价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楷书是行书、草书的基础,所以这么一个联系的关系。你不要把它割裂开来的,这个草书怎么美,楷书怎么美,这样两方面分裂开谈,就不好。
所以我们应该说,从写好的楷书的人当中,你会看到它确定里边有些个动态的东西,好的楷书的话,动态的,你写得死死板板,本来就是个问题。但是楷书当中就见得有动态的这种美,草书当中就又见得有静态的美,这么一个辩证关系,大家务必弄懂。千万不要“好溺偏固”,根据自己的所长,来否定人家的长处,这是错误的。“好溺偏固,自阂通规”,那么你自然的就给自己通向书法这规则中设了很多障碍,阂就是隔阂。
主持人:隔阂。
田蕴章:“自阂通规”,所以通规就是我们大家公认的这个书法法则,就是这一段话。
主持人:下边一句呢,叫“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这又作何解释呢?
田蕴章:它这个“詎”字,就是言子旁一个“巨”,大家注意看这个字,这个“詎”是个反问句,反问。
主持人:詎知。
田蕴章:对,詎知,你怎么不知道呢?是这么个意思。它这个讲的这个河流与树干之间的关系,同源而异派,是指的一个水的源头,出现两个支流。那么说草书、楷书就是两个支流,都是同一个源头的东西,它是一体的,不要把它割裂看,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他说“共树而分条”呢,共树就是一棵树,一棵树分成两个枝杈,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大家一定理解,我们的书法不管是哪一种书体,它既然都称为书法,它必然是有一个根本的共性在里面。如果没有根本的共性,草书是一家,楷书是一家,把它都割裂开来,就坏了。
包括我们现在讲,诗书画这个本来是一家人的事情,是一家人是什么人呢?它的行为呢,就是一个文人,文人行为。
我们讲的这个诗书画应该是一个人干的事情,写诗、书法、绘画,应该是一个人做的诗书画,所以古代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就是诗书画三绝人物。当然三绝当中也有可能有他的弱项,但是总体来说,很多人都是把它归纳为一体的。归纳为一体,它在互相地作用着,互相作用。诗有益于书,书有益于画,诗书都有益于画,那么互相作用,它就位置就高了,这个起点升华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如果你只会绘画,不懂书法,就差了,只懂书法不懂诗词也是不行的。所以这几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是一个整体,那么真草隶篆行,说到书法这当中来,互相都能够补充的,互相都有补充的。
所以在这些方面,大家一定不要割裂地看问题,所以他说的这个“同源异派,共树分条”,都是这么一个非常的深刻的寓意在里边。而且用的两个词句,从文学的角度说,也是非常地文雅,非常地深刻的,所以大家都能把这些话当做名言来对待。
主持人:孙过庭《书谱》当中还有一些比较精要的话,我在这儿也读给大家听。叫“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
田蕴章:这是孙过庭指的是书体的不同,各自用处也有不同,他说既然他们内在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但又各自有各自的功用,比如说他说的“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这个“题勒方幅”,应该这个字,大家注意看,这个“方幅”,这个字以前读为fù,现在辞典标记念fú,读为fú,跟这个“幅”字。
主持人:“篇幅”的“幅”。
田蕴章:“篇幅”的“幅”,这是一个字,通假。它指的这是什么呢?就是正式的文件,正式的东西,比如说抄写一个什么关键的一个文件,或者记载一种什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包括立碑、立传,或者国家公用的一些个官方使用的东西,都要称“方幅”。这些东西“真乃居先”,必须用楷书来抄录。你写一大堆行草书,这难免在认读方面,会给将来带来某些个困难,所以认读起来不方便,所以以真书为要。
他前面说的那个行书的作用,就主要是在信札当中,行书包括草书在内,我们写封信的时候,就是快速地让大家看得又美又好又快,是这个,要有实用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给人写封信的话,也用楷书,一笔一画那么写,要写千八百个字,这时间就太长了。所以说很好的书信,大部分都是行草书完成的。
所以我们看过去不管是王羲之、王献之等等的前辈们,都是用这种行草书来完成的信札。信札、手札、汉札、尺牍都是一个概念,说的是书信。大家一定注意到,有人会说这个是书法,从广义来说书法也是对的,但是从狭义上说,人家具体指的是这个信札,是指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田蕴章:他这个话,还是我前面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如果只是单一地会一个东西,就不好,这实际上又是在为王羲之树碑立传。他在说因为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的区别,就是专、博这二者的区别。专就是钟繇专写楷书,张芝专写草书,王羲之是……
主持人:二者兼有。
田蕴章:真草兼善,那么就是说专博斯别。实际上孙过庭为了说明张芝和钟繇这两人,楷书也好,草书也好,为说明这个问题,他特别强调的。他说钟繇的楷书里面是灵活机动,有草意在里面。他说张芝的草书的点画狼藉,也说明张芝的这个点画当中有楷书的这个含义在里边。那说到王羲之,就更具体地实际上就是真草兼善,两方面都好,所以他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说的,就是不要偏废一方面,就是说如果你特别强调一个方面的话,那么那一方面就失去了功效。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洲”字楷行草技法 】
【歡迎轉載,转载请注明来源】
说明:本系列书法讲座,已获田蕴章先生首肯。
我们标注“原创”标签仅针对于文字、动图,并已设置为“可转载”。
原讲座视频归版权方所有。
讲座视频
文字编辑/彭澎
动图制作/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