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建筑」
编辑:jzxs
行走在建筑之间,发现生活内外之美
Let Me Love You DJ Snake;Justin Bieber - Encore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说盛唐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让世界瞩目中华的强盛帝国。那么宋代所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说是空前绝后。
梁思成
/
宋代建筑
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著前朝的建筑传统。
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所以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同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
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此时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这一时期,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
宋代建筑比较经典有代表性的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宁波的保国寺精进院、河北正定的隆兴寺、福州的华林寺大殿、苏州文庙、开封佑国寺的铁塔、泉州开元寺的双子塔、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岳麓书院、苏州园林沧浪亭、西湖苏堤等。
01
河北正定隆兴寺
是我国规模最完整的宋代建筑群,寺内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及两侧御书楼和集庆阁。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
景祐元年(公元 1034 年),宋仁宗亲政,立真定(正定)曹氏为皇后。敕令在皇后的家乡真定建造天王殿,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宋重修铸镇州隆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简称“田锡碑”)记载,太平兴国七年 ( 公元 982 年 ) 秋八月,琼法和尚奉旨到隆兴寺,专门主管寺内殿阁建设。修建长廊、房舍使之更加完备周全,修建巍峨的御书楼与集庆阁使之更加庄严肃穆。七年以后工程完工,大悲阁与集庆阁廊桥,长廊如飞鸟展翅,回环掩映着成千的楹柱,层层殿门宏壮美丽,开阔而四通八达。
摄影师:盖少华
寺内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罕见珍例”的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所绘隆兴寺之平面示意图)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
转轮藏阁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为了承载这样若大的“书架”,建筑使用了【移柱造】和叉【柱造】的工艺,看来这里原来不但香火极盛,而且佛学也是非常之地。
转轮藏阁
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设计十分巧妙
摩尼殿内南抱厦柱头铺作及转角铺作里转部分
摩尼殿内部的斗拱
北宋皇佑四年·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梁思成曾经四次考察隆兴寺,梁思成《正定古代建筑调查纪略》描述:“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梁思成拍摄于1933年
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调查古建筑时,“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丘,高约丈余”,“土丘东偏有高约七尺武装石坐像”。1953年,文物保管机构成立后,清理了殿址上的废墟,1964年对台基进行了清整修葺,隆兴寺内这座规模最大的宋代建筑之失存,无疑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缺憾。
02
山西太原晋祠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晋祠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前8根廊柱上风别缠绕着木雕蟠龙8条,盘曲自如,鳞爪有力,昂首竖角,张口向前,极尽其庄严威仪。圣母殿斗拱(下檐)与柱高之比,从前面东大殿、万佛殿、华林寺正殿系列建筑的1:2左右,缩小至约1:3。
殿身柱网配置以廊柱和檐柱两周合成,为了形成一个前深二间宽阔前廊,左右后三面为深一间的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进深六间,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两檐共十二架椽,总进深21.15米。自前至后第一、六两间各3.1米,第二、五两间各3.735米,第三、四两间各3.74米。
圣母殿柱网平面图
晋祠所在为背山临水之地,这里的水并不是一般的江河湖泊,而是泉水集中之处,泉眼很多,水源丰盈,形成晋水的第二源头。圣母殿南北相距百米有难老、善利二泉,文献记载,早在北齐天保年间(550—559),这两泉泉眼处即各建有一亭。而在两亭之间的泉眼,则被“蓄以为沼”,因鱼游众多故名鱼沼,圣母殿则建于这“鱼沼”泉之后。一般大型高级别建筑前,都须有宽敞空间以作活动空间,圣母殿前却为多泉汇集之地。
鱼沼飞梁平面图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中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梁思成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晋祠后,曾写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文中是这样描述晋祠圣母殿:“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也是仅存的古国---晋国的宗祠,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祠主殿圣母殿,是现今宋代遗存木建筑宫殿中,建筑结构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也是现今宋代遗留下最大殿堂建筑之一。它将宋代建筑特色精华融汇其中,艺术风格细致缜密,在清新处体味深厚的人文意境。精美华丽的建筑与周围特有的山水相映成趣,以景致互补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03
宁波保国寺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15公里的灵山,相传始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末改今名。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除大殿外保国寺其他殿堂都是清代建筑。保国寺大殿和同时期的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手法和特点。这是由于江南厅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地域性构架体系和技术特征。保国寺大殿,反映了五代以来江南厅堂的构架技术传统,是江南早期厅堂的典型代表。因此保国寺大殿对于研究《营造法式》与北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殿现状平面图可以看出,保国寺大殿现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其中下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添加。中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为宋构部分。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平面布置在江南非常常见,现存的很多宋元遗构都采用了这种平面布置。这种平面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可以通过改变单间面阔和构架来适应不同的规模需求。如下图所示,放三间最小的是通面阔仅4.71米的日本祥云寺观音堂,放三间带附阶最大的是径山寺法堂,通面阔可达31.5米。
在宋代,当前来礼佛的人踏入前廊时,最先注意到的恐怕就是保国寺大殿精美的藻井了。这种将藻井安放在礼佛空间上方,而不是佛像上方的做法确实很罕见,有人认为这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
藻井剖面图
大殿前檐补间铺作为两朵,次间一朵,符合《营造法式》的规定。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拱以上面采用了菱形平闇峻脚椽。
现在进入保国寺大殿内部看不到完整的梁架,只能看到几根明栿月梁,这是因为民国时期在梁架之下加装了一个顶棚,遮挡住了原本露明的梁架,实在是一大遗憾。下面就只能借助测绘图来说明结构了。保国寺大殿的屋架结构是八架椽屋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也就是3-3-2的模式(这个数字是椽架数),一般认为,是在2-4-2模式(保圣寺大殿)的基础上,扩大礼佛空间而形成的。
通过下面这几张图,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江南厅堂的井字构架:即四内柱(核心主架) 八榀周匝辅架。
相较于同期建筑,保国寺大殿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大殿的建造年代比《营造法式》成书早了九十年,而其采用的木构技术乃至装修作法,却与书中所提及的问题如出一辙,有些甚至成为此书作法的孤例,故此保国寺大殿也成为研究《营造法式》的范例建筑之一。
04
福州华林寺
位于福州鼓楼区屏山南,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据《三山志》载: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寺,又据碳14测定部分构件的结论,大殿的时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纪之间。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华林寺的建筑风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如“大佛样”、“天竺样”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寺内还存有宋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文物。
其时,直至公元978年被北宋吞并之前,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俶尚割据浙闽等地。只是吴越国长期使用北宋的年号,其名不为后人所知。所以从朝代上看,华林寺大殿实属不折不扣的五代建筑。华林寺大殿在1958年文物普查中被鉴定出建造时间,从而取代宁波的保国寺大殿,成为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物,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63年,华林寺其余附属建筑皆因年久失修,在风灾、受虫的侵蚀中倒塌。仅存的大殿也已构架歪闪,榫卯移位,瓦样面目全非。
现存大殿为1986年国家文物局拔专款修复,大殿维修保护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除大殿落架大修恢复原貌外,还按照宋《营造法式》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等建筑,重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群。修复工程于1986年12月开工,1989年10月竣工,当时共耗资150多万元人民币。
大殿的新址较原址东偏14.60米,南移8.30米,并增高了台基。构架方面将清代增建的部分全部拆除,仅保留五代原件,将原有木料灌浆补强,原则上均使用原构件。华林寺大殿修复较好保存使用了千年以前的原构,现在外表红色漆面只是漆上的红色保护生漆。
大殿为五代原构架,除柱梁构架及斗栱外,门窗板壁及瓦顶均系近代更换。清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增建回廊。殿单檐九脊顶,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橼,共用檐柱14根,内柱 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0米,台明面积为 495.6平方米,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主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内柱高过檐柱2.62米,是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正面无侧脚,两山前后内柱各有侧脚 4厘米。
华林寺大殿不像鼓山涌泉寺那样蜚声东西,没有唐代古刹西禅寺庞大规模,在“城里三山千簇寺”的福州城,这个寺院它并不起眼。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与历史的推移,它洗尽铅华、千年未改,足以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媲美。
05
苏州园林沧浪亭
地处城南三元坊附近的沧浪街三号,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被眨后返乡,购得唐末五代孙承佑之池馆,傍水造亭,打造私家花园,以此安度晚年,并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元明时,此园曾一度改为佛寺,至明嘉靖年间,由当时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年间,宋荦移亭于土阜之上,道光同治间,又经修茸重建,遂成今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沦浪亭是姑苏现存渚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而且是唯一以亭子名命名的古典园林建筑。
沧浪亭最早是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到宋代时,园子已然凋敝。北宋诗人苏舜钦花了四万贯钱买下废园,修缮后题名“沧浪亭”。四万贯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网上有个叫无斋主人的算法,把宋代的一贯钱定为300元人民币。这么算的话,苏舜钦相当于花了1200万买了沧浪亭。这1200万下去,砸出了苏州园林乃至江南园林的一大鼻祖。欧阳修也应邀而来,写下《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由此名声大振。这种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榭长廊与园内山水,通过漏窗的渗透作用,将整个园林融成一体的造园手法,从宋代园林一直传承至今。
沧浪亭的造园风格独特与众不同,具有宋代遗风,是写意山水的范例。沧浪亭现存园子的格局中,其清代增建的南部建筑院落部分被公认为不够理想,其最为精彩之处是园子与外部水体的链接部分,复廊和渡桥而入的巧思既成全了园内借水成景的愿望,又隔绝了河对岸城市的喧闹,体现了“大隐隐于市”的古人情怀。
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一气呵成,笔墨工致,傅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之外,从另一角度衡量,画中所表现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画中的住宅,数量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千里江山图》卷中所表现的建筑物的分析,有下面几点粗浅体会:
1、这幅画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史料,特别是有关宋代居住建筑的史料,这是极可宝贵的。由总的方面看,首先可以看到,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是很缓慢的,这一点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方面尤为明显。
2、我们衡量建筑的发展,衡量一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应当从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看当时统治阶级占有的宫殿、坛庙、衙署、大住宅等大型建筑物,因为它们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各方面综合体现了劳动人民多方面的技艺和智慧,较能反映当时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这是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水平的。
参考资料:
[1].《建筑史学》
[2].《正定博物馆》
[3].《地名中国》
[4].《不周艺术空间》
[5].《画理画外》
[6].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