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是生命通透的表现
rs912021.07.04 14:55:39字数 1,317阅读 852生存的味道是苦乐交织,是否有趣,往往不被关注。这是哪个毛线,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己呢?幸福和有趣有关系?
关注自我生命质量。蔡澜有一本书,名字是《我决定活的有趣》,这是一种态度。也许是他想了很久的生命题目。周国平说过:“你真正爱你的生命,你就要照看好它,让它有一个好的状态。一个人太看重外在的功利,就会顾不上照看自己的生命,对于它的状态忽略乃至麻木。生命不应该是用来获取别的东西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你所做的一切,其价值归根到底要根据你对生命状态的作用之好坏来判断。”有趣的人,是关注自己生命的人。有趣的人多了,说明社会的幸福指数高了。你被认为有趣,说明你大概率拥有幸福。当然,希望这不是他人对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形容词。
拥有安全保障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看见被生活折磨的麻木的表情。和亲人聊天的时候,说:“那些电视上开会的人,一个个面无表情。”“那就是常态啊。”没有人会在一定的场合随意暴露自己的表情,那是不成熟的标志,经历过生活拷打的人,没有表情是最好的掩饰,是防止被伤害的重要手段。除了联欢会,谁能够将自己的表情随意展现呢?即便是联欢会,也要有恰当的状态,是吗?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动力就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分别位列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生活情趣。即便是今天,依然要有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这样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有趣生活。至少对于大多数人,解决那些基础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追求形而上的东西。落在坑里的时候,更多想着逃避痛苦。如张贤亮《绿化树》中的男主角,吃饱饭了之后,马缨花的色相才渐渐清晰起来。
目标是真正的幸福。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写到:“美国人是伟大的忙碌者,中国人是伟大的悠闲者。”这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人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获得了更加伟大的经济成就,但是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先生还说过这样的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比起路易十六和慈禧太后,现代人享受的社会成就都要高的多,无论是空调、抽水马桶、高铁、空客,还是更多的食物选择和服饰选择,让世界缤纷五彩。可欠缺的还是心情和品味。蔡澜说自己是生活家,书中他告诉你什么酒性烈,什么茶品味道好,还有无聊苦闷时候写字、做饭就好,选女朋友和选衣服领带一样,品味很重要。在他看来,生活的目的就是要尽兴,生活才会永远有趣。
这让人想起了汪曾祺,他的《人生如戏,得个笑字》。也想起李银河,她的《人间采蜜记》。“人生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还有王小波那斜着眼睛坏笑的模样,他一定想说:“自以为是,最终得到的是无趣。忙活什么啊?”现实生活责任和自我放松状态一直存在矛盾,鲁迅和梁实秋的争论很多人并不关注,存在千秋道义,也要关注自我平衡,瞿秋白《多余的话》中有类似的意思表达,并非每个人都能担负责任。需要有趣的人生,面对生活百般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