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一

汉隶八大名碑指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介绍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

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 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

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出东曲阜孔庙,建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

即公元前478年。随着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庙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是占地21.8万平方米,包括三座大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五十四座门坊的建筑群。它收藏历代碑刻二千多块,成为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是全国四大碑林之一。

《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历史

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

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史 晨:字伯时,东汉建宁元年时担任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该碑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祭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碑文

相河南史君讳晨字伯时,从越骑校尉拜,建宁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谒孔子,望见阙观,式路虔跽,既至升堂,屏气拜手。祗肃屑僾,仿佛若在。依依旧宅,神之所安。春秋复礼,稽度玄灵;而无公出享献之荐,钦因春飨,导物嘉会,述修璧雍,社稯品制。即上尚书,参以符验。乃敢承祀,余胙赋赐。刊石勒铭,并列本奏。大汉延期,弥历亿万。时长史庐江舒李谦敬让,五官掾鲁孔畅,功曹史孔淮,户曹掾薛东门荣,史文阳马琮,守庙百石孔讃,副掾孔纲,故尚书孔立(当为"翊"字)元世,河东太守孔彪元上,处士孔褒文礼,皆会庙堂,国县员冗,吏无大小,空府竭寺,咸俾来观。并畔官文学先生、执事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荡邪反正,奉爵称寿,相乐终日。于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

史君飨后,部史仇誧,县吏刘耽等,补完里中道之周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里外,南注城池。恐县吏敛民,侵扰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麦给令,还所敛民钱材。

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愿乐。

又敕:渎井,复民饬治,桐车马于渎上,东行道,表南北,各种一行梓。

假夫子冢颜母开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

【图片附释文】

释文: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鲁相

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

尚书: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蒙厚

恩,受任符守,得在奎娄,周孔旧寓,不能

阐弘德政,恢崇壹变,夙夜忧怖,累息屏

营。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以建宁

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畔宫,毕,复礼孔

子宅,拜谒神坐,仰瞻榱桷,俯视几筵,灵

所冯依,肃肃犹存,而无公出酒脯之祠,

臣即自以奉钱,修上案食醊具,以叙小

节,不敢空谒。臣伏念孔子,乾坤所挺,西

狩获麟,为汉制作,故《孝经援神挈》曰:玄

丘制命帝卯行。又《尚书·考灵耀》曰:丘生

仓际,触期稽度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

文命。缀纪撰书,修定礼义。臣以为素王

稽古,德亚皇代。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

时来祭,毕即归国。臣伏见临璧雍日,祠

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

教化也。夫封土为社,立稷而祀,皆为百

姓兴利除害,以祈丰穰,《月令》祀百辟卿

士有益于民。矧乃孔子,玄德焕炳,光于

上下。而本国旧居,复礼之日,阙而不祀,

诚朝廷圣恩所宜特加,臣寝

息耿耿,情所思惟。臣辄依社稷出王家

谷春秋行礼,以共烟祀。余胙赐先生执

事。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尽力思

惟庶政,报称为效,增异辄上。臣晨诚惶

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

时副言大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司农府

治所部从事。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

所挺,颜母毓灵,承敝遭衰,黑不代仓,

周流(不)应聘,叹凤不臻。自卫反鲁,养徒三千。

获麟趣作,端门见征,血书着纪,黄玉响

应。主为汉制,道审可行。乃作《春秋》,复演

《孝经》。删定《六艺》,象与天谈。钩《河》擿《雒》,却

揆未然。魏魏荡荡,与干比崇。

相河南史君讳晨宇伯时,从越骑校尉

拜,建宁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

以令日拜谒孔子,望见阙观,式路虔跽,

既至升堂,屏气拜手。祗肃屑僾,仿佛若

在。依依旧宅,神之所安。春秋复礼,稽度

玄灵;而无公出享献之荐,钦因春飨,导

物嘉会,述修璧雍,社稯品制。即上尚书,

参以符验。乃敢承祀,余胙赋赐。刊石勒

铭,并列本奏。大汉延期,弥历亿万。

时长史庐江舒李谦敬让,五官掾鲁孔

畅,功曹史孔淮,户曹掾薛东门荣,史文

阳马琮,守庙百石孔讃,副掾孔纲,故尚

书孔立(当为"翊"字)元世,河东太守孔彪元上,处士

孔褒文礼,皆会庙堂,国县员冗,吏无大

小,空府竭寺,咸俾来观。并畔官文学先

生、执事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

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荡邪反正,奉爵称

寿,相乐终日。于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

利贞,与天无极。史君飨后,部

史仇誧,县吏刘耽等,补完里中道之周

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

里外,南注城池。恐县吏敛民,侵扰百姓,

自以城池道濡麦给令,还所敛民钱材。

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

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

市,因彼左右,咸所愿乐。又敕:渎井,复

民饬治,桐车马于渎上,东行道,表南北,

各种一行梓。假夫子冢颜母开舍及鲁

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

大周天授二年二月廿三日金台观主马元贞、弟子杨景初、郭希玄奉敕于东岳作功德便谒孔夫子之庙题石记之。内品

官杨君尚、欧阳智琮,宣德郎行兖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李叔度。

评价

明 郭宗昌: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金石史》)

清 万 经: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勑》之右。(《分隶偶存》)

清 方 朔: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枕经金石跋》)

清 杨守敬: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平碑记》)

东汉名碑汉隶杰作《史晨碑》隶书入门范本。书法隶书字帖图片67张。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史晨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史晨前碑》,俗称《奏铭》。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称《史晨后碑》。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事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虽前后差大不同,但两碑笔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清万经在《分隶偶存》书中品评此碑书法为“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碑)、《韩勅》(礼器碑)之右。”方朔评之谓“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文几及千字,气象和穆,笔意遒炼,笔法古朴厚实,为著名汉碑之一。康有为评此碑为虚和类,是在分隶书体汉碑中具有清秀俊雅风格,笔法至二、三分笔,折笔趋圆,柔和蕴润,为后世效法之楷则。此碑拓本甚多,仅明初至清中叶就不下百余本,可见称其为汉碑逸品之语焉不过。

汉碑以称古意为先。此碑古厚于分隶,如此自然含蓄蕴藉,须“法”、 “意”双璧。近代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对此碑的评语说:“若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后世临碑者,多以此碑字数多,规矩端肃,是汉隶中最为杰作之一,视为学写隶书的入门范本。

学写隶书,首先注意隶书有方笔、圆笔。二者的分别,主要在横画用笔中的起笔、收笔和折的用笔。横画粗细代表提按用笔的力度变化,隶书的横画是讲横平的,产生隶字的稳定感。楷书也讲横平,但楷字横一般都有左低右高的斜度,写隶字要避免楷横的写法。遇有在一个字中相迭的多横时,间距要基本相等,各横形态长短可以不同。如碑中“等”字,有四层横画,除长短不等外,还在下层两个横有稍上弧和稍下弧的艺术处理。竖画是在字中起支柱作用,要求劲挺,稳健,坚实和力度。此碑各字中的竖画,是垂直挺立的。但忌呆滞粗笨。如一字中有两竖并列,就要像此碑中的处理,中竖可上重下轻,傍竖可用律动的头重按、颈轻提,下段再稍重办法写出。

此碑字中的波磔笔画是很妙的。波磔笔画在隶书结构中左右相分,注意它们的差别。有时像飞鸟的两翼展翅,要平稳而生动。点画的特点,是字中笔画极度收缩和凝聚的线条,与长形的笔画成对比,使结字产生活泼的神韵,卫夫人为点规定了“如高峰坠石”的气势,如碑中繁体字的“气”字,共写有九个不同形态的点,其它许多有多点的字,还有的将线化为点,有的将点化成线,不论哪种点,都是变化多端,富有多式的,使各有点的字充满生气。至于钩画、长平捺等其它笔画,不二例举。还有占汉字大多数的复合字,有其笔画、结体的复杂性,只要使用针对各字所需结体的方法不同的平衡,举一反三,得其旨要,就会从多方面掌握用笔和结构的具体法度。

乙瑛碑

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着一块石碑,碑上记载着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使”,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置百石卒使碑”,又称“百石卒使碑”,简称“乙瑛碑”。《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简介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艺术特点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内容简介

《乙瑛碑(02)》内容简介:东汉桓帝永兴元年, 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金石萃编"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宇共十八行,满行四十字。后人将"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乙瑛碑(02)》影印之拓本,系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中期古拓佳品。

艺术特点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碑文释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 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 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 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 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 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 ,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 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 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 ,于是始□。

【图片附释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

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 孔子作春秋,

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

幽赞神明,故特立 庙,?襃成侯四时来祠,

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

百石□□一人, 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

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

曹掾冯牟, 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

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 大

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

尹〔给〕牛〔羊〕彖□□□各一,大 司农给米

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

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众牲,长□〔备〕

□,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

极, 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

史一人,掌领礼器,出□□□,□〔 犬〕酒直,

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

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

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

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

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

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选其年〕?

〔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 归〕者,如诏书,书到言:

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

相平,行长史事 ,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

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

孔子庙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

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 先圣

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

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 师〔孔〕宪,

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

通高第,事亲至孝,能 奉先圣〔之〕礼,为宗

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赞曰:巍巍大

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

人, 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

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 吏,孔子

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

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 ,于是始□。

译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 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 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 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 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 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 ,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 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 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 ,于是始□。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佑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箬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赏析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佑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历来印本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二种、有正书局石印陶斋藏本、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王孝禹题记本、日本二玄社所辑本、日本清雅堂珂罗版印本等,其中,古物同欣社委托中华书局代印、王懿荣旧藏明中叶拓本为最佳。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三碑"。此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等)以及现代的马公愚、来楚生等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箬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

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本段比较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乙瑛碑》的字体结构,可以说是所有汉碑中最美的,它不像《礼器碑》那样典重,而是飘逸得多。如果把它们比作君子,那么,《礼器碑》如袍服冠冕、峨冠博带;《乙瑛碑》则如素服葛巾、青衣小帽、曳杖而行,但二者皆不失君子之温润。清方朔此碑说:"字之方正沉厚,亦足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并称它为"汉隶之最可师者",正是看到它飘逸秀美而不失端庄的特点。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的笔画要粗一些,给人一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它不像《礼器碑》多少还带有一点金文的味道,而是完完全全的隶书笔法,方朔说它是 "汉隶之最可师者",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这一特点。它的横画起笔略向下压,笔势稍稍向下,使得字的体势稍斜,更增灵秀之美。而捺画沉重有力,燕尾呈方形挑出,遒劲有力。它和《礼器碑》一样,是学习隶书最好的范本。

注意事项

注意把握此碑的整体风格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虚舟题跋》)。要注意寻找规律,抓住此碑不同于其他汉碑的用笔结字特点。我们在临习时,最好与其他汉碑对照临习,互参互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可与简牍书法结合临习

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行笔法较隐晦。简牍书法墨迹的清晰用笔可给有"血缘关系"的碑隶以笔法的提示。正如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所说,"上虞罗氏叔蕴辑为《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泻于世,不复受拓本之蔽,昔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若观火。"而且简牍的生动活泼与汉碑的端严典重形成显明对照,对自己日后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要注意"碑法"用笔的把握。

碑的笔法是与帖的笔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统。后人无视这一区别,挪用帖法写碑,只重笔画两端形态,中段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后隶书家多难逃此弊。我们临习时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其笔画的剥蚀。

注意用笔和结字方面的辨证处理,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轻与重,大与小,刚与柔,敛与放,肥与瘦、向与背,动与静等。注意点画和结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时候用笔造成结字。

由于此碑法度谨严

临写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至走向拘谨和俗气。杨守敬称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评碑记》)。我们不可不查。

临帖时还要注意仔细分辨字迹,勿将石碑的风化破残误作点画临写。

总之,我们要对一个碑帖辨证认识和对待,有效把握其技法和气质之精髓,同时又不为其所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创作。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概述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

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

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铓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碑阳内容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以尊孔心。念圣歴世,礼乐陵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法旧不烦,备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

敬咏其德,尊琦大人之意,卓尔之思,乃共立表石,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什言教,后制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干元以来,三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圣人不世,期五百载。三阳吐图,二阴出谶,制作之义,以俟知奥。于穆韩君,独见天意,复圣二族,卓越绝思。修造礼乐,胡辇器用,存古旧宇,殷勤宅庙,朝车威熹,出诚造更,漆不水解,工不争贾。深除玄污,水通四注。礼器升堂,天雨降澍。百姓欣和,举国蒙庆。神灵佑诚,谒敬之报。天与厥福,永享牟寿。上极华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铭,与干运耀。长期荡荡,于盛复授。赫赫罔穷,声垂亿载。

韩明府名敕字叔节

颍川长社王玄君真二百。河东大阳西门俭元节二百。故琢郡大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会稽大守鲁傅世起千。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故从事鲁张嵩眇高五百。相主簿鲁薛陶元方三百。

相史鲁周干伯德三百。

碑阴内容

曲成侯王暠二百。辽西阳乐张普仲坚二百。河南成皋苏汉明二百,其人处士。河南雒阳种亮奉高五百。故兖州从事任城吕育季华三千。故下邳令东平陆王褒文博千。故颍阳令文阳鲍宫元威千。河南雒阳李申伯百。赵国邯郸宋瑱元世二百。彭城广戚姜寻子长二百。平原乐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湿阴马瑶元冀二百。彭城龚治世平二百。泰山鲍丹汉公二百。京兆刘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内温朱熊伯珍五百。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从事蕃加进子高千。河间束州齐伯宣二百。陈国苦虞崇伯宗二百。颍川长社王季孟三百。汝南宋公国陈汉方二百。山阳南平阳陈汉甫二百。任城番君举二百。任城王子松二百。任城谢伯威二百。任城高伯世二百。相主簿薛曹访济兴三百。相中贼史薛虞韶兴公二百。薛弓奉高二百。相史卞吕松□远百。驺韦伯卿二百。处士鲁刘静子着千。故从事鲁王陵少初二百。故督邮鲁开辉景高二百。鲁曹悝初孙二百。鲁刘元达二百。故督邮鲁赵辉彦台二百。郎中鲁孔宙季将千。御史鲁孔翊元世千。大尉掾鲁孔凯仲弟千。鲁孔曜仲雅二百。鲁孔仪甫二百。处士鲁孔方广率千。鲁孔巡伯男二百。文阳蒋元道二百。鲁孔宪仲则百。文阳王逸文豫二百。尚书侍郎鲁孔彪元上三千。鲁孔汛汉光二百。南阳宛张光仲孝二百。守庙百石鲁孔恢圣文千。褒成侯鲁孔建寿千。河南雒阳王敬子慎二百。故从事鲁孔树君德千。鲁孔朝升高二百。鲁石子重二百。行义掾鲁弓如叔都二百。鲁刘仲俊二百。北海剧袁隆展世百。鲁夏侯庐头二百。鲁周房伯台百。

碑右侧

山阳瑕丘九百元台三百。齐国广张建平二百,其人处士。上党长子杨万子三百。处士鲁孔征子举二百。鲁徐伯贤二百。鲁刘圣长二百。河南偃师胥邻通国三百。河南平阴樊文高二百。河东临汾敬信子直千。河南洛阳左叔虞二百。东郡武阳董元厚二百。东郡武阳桓仲豫二百。泰山巨平韦仲元二百。蕃王狼子二百。泰山费淳于邻季遗二百。故安德侯相彭城刘彪伯存五百。故平陵令鲁麃恢元世五百。

碑左侧

东海傅河东临汾敬谦字季松千。时令汉中南郑赵宣子字子雅,故丞魏令河南京丁 叔举五百。左尉北海剧赵福字仁直五百。右尉九江浚遒唐安季兴五百。司徒掾鲁巢寿文后三百。河南匽师度征汉贤二百。南阳平氏王自子尤二百。相守史薛王芳伯道三百。鲁孔建寿二百。相行义史文阳公百,辉世平百。鲁傅兖子豫二百。任城亢父治真百。鲁孙殷三百。鲁孔昭叔祖百。卞庐城子二百。

【图片附释文】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

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

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

不改。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

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

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

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

繇发,以尊孔心。念圣歴世,礼乐陵迟,秦

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

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

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

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

宣抒玄污,以注水流。法旧不烦,备而不

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

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敬咏其

德,尊琦大人之意,卓尔之思,乃共立表石,

石 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

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

宫,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什言教,后制

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干

元以来,三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

圣人不世,期五百载。三阳吐图,二阴出

谶,制作之义,以俟知奥。于穆韩君,独见

天意,复圣二族,卓越绝思。修造礼乐,胡

辇器用,存古旧宇,殷勤宅庙,朝车威熹,

出诚造更,漆不水解,工不争贾。深除玄

污,水通四注。礼器升堂,天雨降澍。百姓

欣和,举国蒙庆。神灵佑诚,谒敬之报。天

与厥福,永享牟寿。上极华紫,旁伎皇代。

刊石表铭,与干运耀。长期荡荡,于盛复

授。赫赫罔穷,声垂亿载。韩明府名敕

字叔节 故琢郡大守鲁麃次公五

千。故从事鲁张嵩眇高五百。 颍川

长社王玄君真二百。故会稽大守鲁傅

世起千。河东大阳西门俭元节二百。

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相主簿鲁薛

陶元方三百。相史鲁周干伯德三百。

曲成侯王暠二百。辽西阳乐张普仲坚二百。河

南成皋苏汉明二百,其人处士。河南

雒阳种亮奉高五百。故兖州从事任

城吕育季华三千。故下邳令东平陆

王褒文博千。故颍阳令文阳鲍宫元威

千。河南雒阳李申伯百。赵国邯郸宋

瑱元世二百。彭城广戚姜寻子长二百。

平原乐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湿阴马

瑶元冀二百。彭城龚治世平二百。泰

山鲍丹汉公二百。京兆刘安初二百。

结字特征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 之大成。

要掌握《礼器碑》的结字特征,首先要了解隶书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

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图一"立"、"之"、"君"、"迟"等字。但是,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如图二中"画"、"真"、"育"、"台"等字。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字立形,灵活处理。

对《礼器碑》中--些充满奇气、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如图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怀抱一柱;"阳"字,左右拉开距离,又互相牵引,"易"的下部几乎成横势,在险境中保持均衡;"粮"字,左右犹如一对运动的舞蹈演员,悉心相应。再如图四中"君"字,第一笔横画和最末一笔横画用弧形构成,其间各横或收或放,都与这上下两笔相协调。尤其是至碑阴部分,笔势变化更是飞扬激荡,临习者更应细心加以分辨比较。

另外,像图四中"君,、"曰",图五中"百"、"孔",图六"圣"字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复出现时,每字的结体却无一重复,字的点画形态各有变化,不能不让人叹服书写者的功力。无怪乎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评此碑时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

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艺术风格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

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章法墨色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如果我们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恰在此时笔端乏墨,那么,不妨可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一根线条。虽然作为这一根线条的临摹,由于用笔变化而遗失了原貌,但从碑刻到墨书,因这一点形的失去而使整个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补充,也不悖书法中所谓"遗形取神"这一原理。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点画介绍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点画的写法:

平画

如图一"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注意在《礼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提笔右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笔压住,使线条浑圆有力。

竖画

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图二"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

折法

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在《礼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几种:

(1)如图三中的"恩"字,折画是用实势,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换向后再写竖画。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锋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2)如图三中"见"字,上半部的折画是在横画后,利用手腕内钩将笔势换向,与平画的上凸相协调,且折后下行的竖画与下部撇、捺相呼应,使整个字在乎正中富有变化。

(3)如图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画,折法是提笔另写竖画,然仍有笔锋的牵丝相连。

(4)如图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画,在书写时已分成两画,但却形断而势连,极富韵味。

波画

《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图四中"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人乎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

撇法

《礼器碑》中撇画的变化比波画要多,人形有态上有长有短,从用笔上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顿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图一中"大"字的撇,在竖画到弯处时笔锋转向逆行,收笔处是回锋实收。收笔时毛笔在空中向外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使撇端不露锋芒,与撇画起笔处相呼应。"文"字的撇法是过程中笔锋逐渐转成逆势,到收笔处停顿向上方提笔。"人"字的撇,收笔时中锋顺势出锋,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笔势趋平,收笔处与"大"字撇尾有相同之处。

捺法

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如图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浑厚雄沉。下笔时让笔锋吸饮墨汁,力贯笔尖,由轻至重。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弯钩

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图三"污"、"孔"、"敬"、"抒"字。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转笔

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如图一"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点画

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作品鉴赏

此碑历宋认为是汉隶的极致,精妙峻逸。其笔法大都承接青铜器之特色,有钢筋铁骨之称,为历来书家所陶醉,影响极大。郭宗昌《金石史》称:"其字画之好,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构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

此碑的用笔最为瘦硬,纵横的笔画,意如刀刻,尖锋入笔,逆入平出,行笔如锋入骨肉之隙,锋正力强,入骨也深。收笔茫提而复,骨峻气瘪。方圆并用,变化妙在笔端。有的笔画虽细如毫发,但筋骨具备,意如金针横纸,圆润之气,在于微妙之间。波磔之笔,笔毫则尽力开展,先作重按,然从侧面腾跳而起,笔力劲险,其锋不可轻犯。然后帽一千字的骨力全盘托出。转折变化丰富,或提笔暗过,意如折叶,如"龙"字;或提笔反折而下,如"目"字;或用断笔,得凌空直落之势,如"复"字;或提笔向上,然后反折而下,如"沼"字;或折后作向势,如"皇"字;或折后作背势。如"霜"字等。莫不合其惰性。正如清人王朝《虚闻题跋》中说:"隶法双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从碑的结体上看,以取横势为主,上下精而密,左石疏得垩灵,其中波磔之笔最有特色。结体大都呈梯形状,有的结体甚正,时而峻其一角,平中求奇,纵横开展。沉著明丽,从容正色。其中碑阴碑侧更为疏放欹侧,修短大小,变化更为丰富,与碑阳的气息梢有不同。天性真率.用笔极为放逸,字体时扁时长,情趣生动。王澍《虚舟题跋》:"此碑书有五节,体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铭文则矜意稍鲜,清超绝尘,几欲笔不著纸。文后九人韩敕大书姓字,文如薤叶,独为矜重;后八人比于铭文,无复矜意,而清圆超妙,动手自然,碑阴与文后八人,风韵略似,而天机浮动。一正一偏,往往于无意之中,触处生妙;至两侧而笔益纵绝矣,左侧逾时复作,别开一境,笔茧栅纵而清圆超妙,员纵不逾矩……

如何临写《礼器碑》

作者:刘 啸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勒造孔庙礼器碑》,也称《韩勒碑》、《韩明府修孔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石存山东曲阜孔庙。

《礼器碑》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碑左侧3列,每列4行;碑右侧4例,每列4行。《礼器碑》是现存汉碑中文字较清晰完整的一通碑,其书法之精妙达到了极则,是研究汉隶的重要艺术资料。因此,自宋以来著录者甚多。明郭宗昌《金石史》评此碑云:“其字画之好,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此碑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此外,清孙承泽、方朔、郭尚先、杨守敬、刘熙载等对此碑皆有评述。

从《礼器碑》入手,到创作出自己的书法作品,应该经历三个阶段:实临、意临、创作。

一、实临。首先是要在理解和吃透《礼器碑》的结字特点上下足功夫。《礼器碑》的结字特点方中见圆,结体平整中见险绝,笔力强健,瘦硬如铁,这些,都是它最基本的特点。理解和在今后的临写中牢固地掌握和把握上述的特点,尤为重要。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是认真观察线条特点。《礼器碑》的线条质感,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我们要抓住其线条特点,选用合适的毛笔。我一般都用兼毫笔,着重练习线条的质感和张力。在用纸上,一般选用半生熟的宣纸或者元书纸。我临写前都会先看帖,对要准备临写的字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后才下笔。我选择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1/4开本,这本帖把单字放大到10厘米左右,看得相对清楚。同时还准备了几本其他的如《何绍基临礼器碑》《李瑞清书礼器碑》《礼器碑集联》等,因为看碑拓本,金石味道浓,但是书写性不强。在研究先贤的临本时,就能看到先贤是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来研究用笔的特点。

二是注意抓住最主要的结体的变化。《礼器碑》结体强调在变化中追求出奇的视觉冲击波。横笔在平稳中舒展着弹性美;转折之间稍带斜势,打造出稳健平稳之势;竖笔挺拔耿直,如银针堕地有声;捺笔是《礼器碑》最独特的造型,也是最精彩之处,对其独特的结体成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是《礼器碑》用笔的最主要特点。同样是“心”字底,为什么“念”字和“意”字的心字底结体不一样?通过观察,是因为“念”字上面的“人”已经做了左右开张的造型,下面的“心”就要收住,突出上面“人”字的捺画,不再重复了。理解了这些,我们自然就能做到心中有结构了。

三是用笔注意灵动活泼,力求潇洒自如。我认为是对此碑笔法灵动自如最好的形容。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最难的。我把《礼器碑》中笔法相同的字进行整合归类,反复对照比较,掌握其规律,加强了对其笔法的认识。在认真观察,仔细揣摸,抓住每个字微妙变化的基础上,把握其灵动自如的表现手法。比如波磔的写法,比一般笔画稍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后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我的体会是,《礼器碑》的笔法灵动而不失法度,其笔法严谨中露出拙真。这点,初学者的确比较难以驾驭,但只要潜心研学,不断掌握其规律和笔法技巧,也是可以得到其精髓之一二的。

二、意临。当对《礼器碑》的临习基本形似后,应把重点放在细心揣摩、精心雕琢上,抓住其神韵。在这个阶段就要多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特点,抓住其特点,可以适当的做些特点强化。比如有些字突出主笔,有些字突出了平行笔画的排列,有些字突出了左右的伸张,我们在临习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夸张其特点。因为每个人临写同一个碑帖所观察到的着重点不一样,这些着重点的夸张,就是为以后自己风格面貌的形成做了良好的铺垫。这些特点,也就是一个字的“神”,“神”是字的灵魂,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学书者的天资悟性与眼力诸因素。有些学书者可以对字的神韵入“目”三分,一抓就准,有的可能有时还把握不住,写出字神采不足。这就需要长期的观察揣摩,才能达到。

三、创作。临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创作是临习过程中学到多少的检验。换言之,临写不是目的,创作才是目的。学书者在认真分析笔画、结构特点时应把握法帖形、神特色,用眼观察、理解字形态,熟记字形、笔画和章法,领会法帖的气势、笔意、神韵、风格等内涵,尽得法帖神情面目,这可称“入帖”;后不再看字帖,熟背帖之形态,意临法帖的风格,化帖为“己”。由“似”逐步变成“不似”,发挥自已个性和创造精神,有法而能变法,变法又不失法度,此乃谓“出帖”。相对来说,“入帖”是学习传统的模仿阶段,是打下坚实基础的首要条件之一,“出帖”是求离求变的出帖与创作与创新阶段;“入帖”不易,“出帖”尤难。经过了一段入帖学书的重要手段后,对具体点画的实临领悟,提高了观察力、感受力和书写表现力,从而增长了审美的意识,进而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用笔与用黑并重,临创交叉、倒置进行,强化灵活性、创造性和思变意识,形象与意象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出帖”创作的入心入脑之目的。

我临习礼器碑到现在用了三年的时间,每周都有两三天持续书写达四五小时以上。我在临写《礼器碑》之中悟出,只要立下恒心,钻研进去,每次临写就会有新的感悟,长此下去,一定会学有所成。

孔彪碑

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立,隶书。碑阳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存曲阜孔庙。

概述

《孔彪碑》,墨拓整纸碑阳(额、阴失拓),已裱立轴。纵199cm,横85.5cm。隶书18行,行45字。

碑主人孔彪,字元上,孔子十九世孙,孔宙弟。历官郎中、尚书侍郎、博陵太守等。博陵故吏崔烈等立碑颂其业绩。

历史

孔彪字元上,为孔子第十九世孙,生活在东汉后期。初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后历任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下邳相、河东太守等职。以病辞官退养。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七月亡故,享年49岁。此碑为故吏崔烈等13人(题名于碑阴)为颂其遗德而立。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
碑文前序后铭,简约雅饬,堪为东汉碑铭标本。隶书写于界格之中,字不大,而字距、行距极宽,布局清朗通透。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谓其字"笔画精劲,结构谨严",最为定评。向列汉隶名品之一。惜剥蚀较甚,损字较多。
此本第五行"膺皋陶"之"膺"字、第六行"坐家不命"之"命"字已损,然仍可辨认。第六行"削四凶"之"削"字左上"小"可见。第十四行"辩物居方"中"辩"字存半,"居"字有残存笔画可见。当为清代中前期旧拓。钤有"张德容鉴藏金石文字"、"三衢张氏金石寿考"印2方。
书家评品
此碑虽然剥落比较严重,但书风瘦劲淳雅,娟秀可爱,字形较扁,左右分张,波磔明显,法度严谨,在汉隶中堪称上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来,迭经著录,书家品评颇高。
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书法娟美,开钟元常法门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全似今日正书之法,不特人旁起笔不用逆势也。朱竹垞喜作分隶,而以是碑绝类《曹全碑》,未然也。"
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谓:"汉碑字之小者,《孔元上》、《曹景完》二石也。《曹景完碑》秀逸,此碑淳雅,学书不学此碑,不知今隶源流相通处。惜存字无多,不及《郃阳碑》(即《曹全》)之完善也。"
杨守敬《平碑记》云:"碑字甚小,亦剥落最甚,然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当为颜鲁公所祖。"
李瑞清跋云:"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
现代书家费声骞《古代碑帖鉴赏》评:" 碑字隶书温和雍雅,典丽秀润,临写此碑时,转折处须断而复起,搭锋处谨防形成斜角,流于楷法。"
这些评论,阐述了此碑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汉碑中的地位,大体是符合实际的。
释文
君讳彪,字元上,孔子十九世之孙,颖川君之元子也,君少履〔天〕姿〔自〕然之正,帅礼不爽,好恶不愆,考衷度衷,修(身践言),龙德而学,不至〔於〕谷,浮斿尘埃之外,皭焉汜而〔不俗,郡〕将嘉其所履,前〔后聘〕召,盖不〔得已〕,乃翻尔束带,弘论穷(理,直道)事人,仁必有勇,〔可以〕托六,授命如毛,诺则不〔宿,美之至〕也,莫不归服,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疾病〕留宿□,〔迁〕□(京府丞),未出京师,遭大君忧,〔泣喻〕?〔鱼〕,丧过乎哀,谨畏〔旧〕章,〔服〕竟还〔署,试〕拜尚书侍郎,无〔偏无党,遵〕王之素,荐可黜否,(出□□)度,日恪位伫,所在祗肃,拜治〔书〕御史,膺?陶之〔廉〕恕,□□〔参之〕□□,□□□〔律,只〕用既平,〔迁博陵大守〕,郡阻山(□,□□)以饥馑,斯多草窃,罔不〔寇〕贼〔刘〕曼,张丙等白日攻剽,〔坐家不〕命,君下〔车〕之初,□五〔教〕以〔博〕□,削四凶以胜残,乃(□□□),爰向桓桓,扦马蠲害,丑〔类〕巳殚,路不拾遗,〔斯〕民以〔安发号施〕宪,每合天〔心〕,□〔之所恶,不以强〕人,义之所欲,不〔以〕(□□,〔百〕)姓乐政,而归於德,望如父母,顺如〔流〕水,迁下邳相,河东大守,举此□□,君〔子风〕也,未怒(而惧),不令而从,云行雨(施,□□)大和,海内归公卿之任矣,〔劳〕而不〔伐,有〕实若虚,固执谦需,〔以病辞〕官,〔去位阖〕□,〔以孝〕竭〔情,馀暇迟?〕,弹琴磬,(□□□)之味,而不改其静,上帝棐谌,天秩未究,将据师辅,之纪〔之〕纲,〔而〕疾〔弥流〕乃〔〕乃□,〔年〕〔九〕建宁四年七〔月〕辛〔未〕(〔卒,呜呼〕)哀哉,魂神超迈,?兮冥冥,遗孤忉绝,於嗟想形,□□哀〔逝〕,念不欲生,群臣号啕,靡〔所〕复〔逞〕,夫逝往不可〔追〕兮,〔功〕(□□□)识,惟君之轨兮,如列宿之错置,〔易〕建八卦,揆肴辞,述而不作,彭祖赋诗,〔皆〕赞〔所〕见,於时颂□〔於是故吏崔〕(〔烈,催恢〕)王沛等,伏信好古,敢咏显□,乃〔刊〕斯石,钦铭洪基,昭示后昆,申锡鉴思,其辞曰:穆穆我君,大圣之胄,惇懿允元,睿其〔玄秀,惟〕岳降精,诞生忠良,奉应郡〔贡〕,亮〔彼〕我□,〔克明王道,辩物居方,周〕□(□□,〔必〕)也正名,朝〔无〕秕政,直〔哉〕惟清,出统华夏,化以〔?〕成,〔巨〕猾殄迸,贤倚□庭,〔帝重〕乃〔勋,自〕□□征,〔所临如神〕,□□□(□,□□)之翰,先民是程,宜乎三事,金铉〔利〕贞,而〔絜〕白〔驹〕,俾世愤恻,〔当享眉〕耇,莫匪尔〔极,大〕□□□,邈〔矣〕不意,〔於〕嗟悲〔兮〕(□□□)息,漫漫庶几,复〔焉〕所力,咨乎不朽,没而德存,伊尹之休,格於(皇天,惟)我〔君绩〕绩,表於丹青,永永无沂,与日月并,於(嗟□□),於以慰灵。
〈碑阴〉

故吏,司徒掾,〔博陵〕安平〔崔〕烈,〔字〕威考 故吏,〔齐〕□,〔博陵〕安平崔〔恢,字〕行〔孙〕 故吏,乘氏令,〔博〕陵安王沛,〔字公豫〕故吏,司空掾,博陵安〔国,刘〕德,字伯桓 故吏,外黄令,博陵安国〔刘〕杨,〔字〕子长 故吏〔白〕马尉,博陵博〔陵齐知,字〕子〔周〕 故吏,五官掾,〔博陵安〕平〔刘麟,字〕幼〔公〕 故吏,五〔官掾〕,博〔陵〕安平王〔瑶,字〕显祖 故〔吏,五〕官掾,博陵安平〔孟循,字敬节〕 故吏,〔五〕官掾,博陵〔高〕阳史〔应〕,字〔子〕声 故吏,五〔官掾,博陵南深泽〕程祺,字伯〔友〕 故吏,五〔官掾,博陵南深泽程祚〕,字元〔佑〕 〔故〕吏,五〔官掾,博陵安国刘机,字〕□〔阁〕

图片选自:东汉隶书善本碑帖《孔彪碑》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孔彪碑隸書原刻. 曲阜孔庙, 東漢建寧4年[171]7月13日.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1.9 x 13.8 cm. 淸拓本.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图片附释文】

释文:君讳彪,字元上,孔子十九世之孙,颖川

君之元子也,君少履〔天〕姿〔自〕然之正,帅

礼不爽,好恶不愆,考衷度衷,修(身践言),龙德而

学,不至〔於〕谷,浮斿尘埃之外,皭焉汜而〔不俗,郡〕

将嘉其所履,前〔后聘〕召,盖不〔得已〕,

乃翻尔束带,弘论穷(理,直道)事人,仁必有勇,

〔可以〕托六,授命如毛,诺则不〔宿,美之至〕

也,莫不归服,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

〔疾病〕留宿□,〔迁〕□(京府丞),未出京师,遭大君忧,

〔泣喻〕?〔鱼〕,丧过乎哀,谨畏〔旧〕章,

〔服〕竟还〔署,试〕拜尚书侍郎,无〔偏无党,遵〕王之素,荐

可黜否,(出□□)度,日恪位伫,所在祗肃,拜治〔书〕

御史,膺?陶之〔廉〕恕,□□〔参之〕□□,□□□

〔律,只〕用既平,〔迁博陵大守〕,郡阻山

(□,□□)以饥馑,斯多草窃,罔不〔寇〕贼〔刘〕曼,张丙

等白日攻剽,〔坐家不〕命,君下〔车〕之初,

□五〔教〕以〔博〕□,削四凶以胜残,乃(□□□),爰向桓

桓,扦马蠲害,丑〔类〕巳殚,路不拾遗,〔斯〕民

以〔安发号施〕宪,每合天〔心〕,□〔之所恶,

不以强〕人,义之所欲,不〔以〕(□□,〔百〕)姓乐政,而归於

德,望如父母,顺如〔流〕水,迁下邳相,河东

大守,举此□□,君〔子风〕也,未怒(而惧),不

令而从,云行雨(施,□□)大和,海内归公卿之任

矣,〔劳〕而不〔伐,有〕实若虚,固执谦需,〔以病辞〕官,

〔去位阖〕□,〔以孝〕竭〔情,馀暇迟?〕,弹

琴磬,(□□□)之味,而不改其静,上帝棐谌,天

秩未究,将据师辅,之纪〔之〕纲,〔而〕疾〔弥流〕乃〔〕

乃□,〔年〕〔九〕建宁四年七〔月〕辛〔未〕(〔卒,呜呼〕)

哀哉,魂神超迈,?兮冥冥,遗孤忉绝,於

嗟想形,□□哀〔逝〕,念不欲生,群臣号啕,

靡〔所〕复〔逞〕,夫逝往不可〔追〕兮,〔功〕(□□□)识,惟君

之轨兮,如列宿之错置,〔易〕建八卦,揆

肴辞,述而不作,彭祖赋诗,〔皆〕赞〔所〕见,

於时颂□〔於是故吏崔〕(〔烈,催恢〕)王沛等,伏信好

古,敢咏显□,乃〔刊〕斯石,钦铭洪基,昭示

后昆,申锡鉴思,其辞曰:

穆穆我君,大圣之胄,惇懿允元,睿其〔玄秀,惟〕

惟〕岳降精,诞生忠良,奉应郡〔贡〕,亮〔彼〕

我□,〔克明王道,辩物居方,周〕□(□□,〔必〕)也正名,

朝〔无〕秕政,直〔哉〕惟清,出统华夏,化以〔?〕

成,〔巨〕猾殄迸,贤倚□庭,〔帝重〕乃〔勋,自〕

□□征,〔所临如神〕,□□□(□,□□)之翰,先民是程,

宜乎三事,金铉〔利〕贞,而〔絜〕白〔驹〕,俾世愤

恻,〔当享眉〕耇,莫匪尔〔极,大〕□□□,邈〔矣〕不意,

〔於〕嗟悲〔兮〕(□□□)息,漫漫庶几,复〔焉〕所力,咨

乎不朽,没而德存,伊尹之休,格於(皇天,

惟)我〔君绩〕绩,表於丹青,永永无沂,与日月

并,於(嗟□□),於以慰灵。

张迁碑

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宁陵县己吾城)人,,生于东汉灵帝时自幼禀赋聪慧,多才多艺。他先为郡吏,后任谷城长(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城”为二等县,“长”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县长),据《宁陵县志》记载,他勤政爱民,“勤劝课,恤罪人,贵高年,其下化之,道不拾遗”。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简称[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碑额成半弧状,周侧刻盘龙浮雕,无穿。

额题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两行,行六字。字横阔九厘米,竖径五厘米。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碑阳行文空格一行,接第十四行。全文共五百八十一字。碑阳字大四乘三点五厘米。碑阴刻故吏姓名三列,姓名下刻捐钱数额,共四十一人(行),前两列十九人(行),后一列三人(行),碑阴字径四厘米,略大于碑阳。碑阳碑阴字迹大都清晰。

张迁碑为颂德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年)立。碑主张迁,字公方,汉陈留己吾人。少为郡吏,从事,后征拜议郎,除谷城长,迁荡阴令,碑约三分之一篇幅用以追颂其先世世系及宦迹。张迁在任谷城长期间,多有惠政,离任去荡阴原谷城门生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捐资勒石。

《张迁碑》是东汉重要碑刻。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朴茂浑厚的特点,用笔方圆结合,使雄强的力势之中不失圆润,而其变化多姿的外在特征又是牢牢地建立在平实稳健基础之上的,即险绝中寓平正和稳健。

《张迁碑》的特征归纳为高古朴拙,方笔为主,方圆结合,用笔厚重,我们在临习中注重线条质量的同时,要在结字中寻找趣味,在章法中寻找节奏。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为表扬他而刻立的。碑文多别体,所以有人怀疑是摩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四部稿》)”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现代费声骞:《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鉴赏》)

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清初拓首行“焕”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此碑用笔以方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之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折珪於留。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向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
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殡),各贡所有。
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暨(既且)于君,盖其缠联(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向。孝弟于家,忠(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畋)。
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
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原文+译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名字叫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地方人。 君之先出自有周,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宣王中兴,有张仲,周宣王中兴的时候,有一个叫张仲的大臣, 以孝友为行,将善待父母和兄弟作为行为准则, 披览诗雅,焕知其祖。披阅一下诗经小雅篇,就可以明显地知道张仲是张氏祖先。 高帝龙兴,汉高祖龙兴的时候 有张良,善用筹策,有一个叫张良的大臣,善于运用谋略, 在帷幕之内,在军帐内指挥作战, 决胜负于千里之外,就可以决胜千里之外, 析圭于留。汉朝开国后,被封在留地,称留侯。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文帝和景帝期间,有张释之, 建忠弼之谟,忠诚辅佐皇帝,建立了功业, 帝游上林苑,有一次,皇帝游览上林苑, 问禽狩(兽)所有,问哪里有禽兽, 苑令不对,苑令答不出来, 更问啬夫,再问啬夫, 啬夫事对,啬夫答对了, 于是进啬夫为令,于是,决定提升啬夫为苑令, 令退为啬夫,苑令降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张释之谏议说,不可以这样做, 苑令有公卿之才,苑令有公卿的才干, 啬夫喋喋小吏,啬夫是只会说几句话的小吏, 非社稷之重,不是国家的重臣, 上从言。皇上听从了他的话。 孝武时有张骞,孝武帝有张骞, 广通风俗,广泛地沟通汉朝与其他国家的风俗, 开定畿寓(宇)开拓并且平定了周边地区, 南苞八蛮,向南囊括了八蛮部落, 西羁六戎,向西占领了六戎部落, 北震五狄,向北震慑了五狄部落, 东勤九夷,向东安抚了九夷部落, 荒远既殡(宾),荒远地区都已经宾服了, 各供所有。各自向汉朝供奉他们的财物。 张是(氏)辅汉,可见,张氏辅佐汉朝, 世载其德,世代都记载着他们的功德。 爰既且(暨)于君,等到了君这一代, 盖其繵縺(蝉联),大概就是他们后代的继承人, 缵戎鸿绪,继承发扬了前辈伟大的业绩, 牧守相系(继),世代做官相互继续, 不殒高问(闻),没有辱没好的声名。 孝弟(悌)于家,在家里能做到孝敬父母,善待兄弟, 中(忠)謇于朝,对朝廷做到忠诚正直, 治京氏易,精通京氏所传的易经, 聪丽权略,君机智灵活而有韬略, 艺于从畋,特别善于耕种农田, 少为郡吏,年轻时作过郡吏, 隐练职位,精熟本职上干练有能力, 常在股肱,常常被派在重要岗位上, 数为从事,多年做从事, 声无细闻,细小的事情都能明察, 征拜郎中,被朝廷征召任郎中, 除谷城长,又被任命为谷城县的县令, 蚕月之务,三月里养蚕事务最忙的季节, 不闭四门,县衙的四门都不关闭, 腊正之际,到了腊月和正月, 休丘归贺,给监狱里的囚犯放假让他们回家贺岁祭祖, 八月筭民,八月份征收赋税, 不烦于乡,众吏到乡间去, 随就墟落,随地住到村落里, 存恤高年,安抚慰问老年人, 路无拾遗,谷城县路无拾遗, 犁种宿野,农夫耕种,晚上就住宿在田野里, 黄巾初起,黄巾起义爆发, 烧平州市,烧毁城市, 斯县独全,惟独这个县能够保全, 子贱孔蔑,子贱能治理小地方,孔子看不起他, 其道区别,这是他们(张君和子贱)的治国之道有所区别, 尚书五教,《尚书》里提到五种教化, 君崇其恩,君推崇宽这一点, 诗云恺悌,《诗经》上说做人要行恺悌之道, 君隆其恩,君能将此做到很高,施恩于人, 东里润色,东里子产擅长给文字润色, 君垂其仁,而君能将仁爱施加给百姓, 邵伯分陕,邵伯和周公分地治陕, 君懿于棠,君也能像邵伯一样,百姓保护好棠树而纪念他, 晋阳(西门)佩韦,西门豹佩韦自缓, 西门(晋阳)带弦,董安于带弦自急, 君之体素,君之性情, 能双其勋,能够做到不急不缓,兼有两者, 流化八基,君之教化流传八方, 迁荡阴令,调任荡阴县的县令, 吏民颉颃,官吏和百姓上下奔走, 随送如云,像云一样跟随送行, 周公东征,周公东征的时候, 西人怨思,西周人曾加以指责, 奚斯赞鲁,鲁国奚斯写诗赞叹鲁君, 考父颂殷,商大夫考父颂扬殷商, 前哲遗芳,这都是前代贤人留下来的好传统 , 有功不书,有功劳而不记载下来, 后无述焉,后代就没有办法追述了, 于是刊石立表,于是为张君刊石立碑, 铭勒万载,让他的名字铭刻万代, 三代以来,夏商周三代以来, 虽远犹近,虽然时间久远(但由于有铭文流传),好象还很近, 诗云旧国,《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国, 其命维新。它的使命却在于创新。 注:此几句语序似不当,应该是,“考父颂殷,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维新。前哲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立表,铭勒万载,”以下接铭文,才比较妥当。 于穆我君,静穆谦和的张君啊, 既敦既纯,他又敦厚又淳朴, 雪白之性,性情像白雪一样啊,

孝友之仁,仁爱像孝友一般, 纪行采本,我们记下他的行为都是发自根本啊, 兰生有芬,就像兰花开放自然会散发芳芬。 克歧有兆,君既有预见未来的远见啊, 绥御有勋,又为国家建立了功勋, 利器不觌,(像老子说的那样)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让人看见啊, 鱼不出渊,就像鱼儿不能从深渊里出来, 国之良干,君是国家的栋梁啊, 垂爱在民,将仁爱播撒给人民。 蔽沛(芾)棠树,邵伯在下面讲过话的棠树是那么茂盛啊, 温温恭人,君也是和邵伯一样温和恭敬的人。 乾道不缪,天道从来就没有差错啊, 唯淑是亲,只是施恩泽给美好的人。 既多受祉,君已经得到了上天赐给的福祉, 永享南山,又能永享南山一样的寿辰, 干禄无疆,获得国家的俸禄永无止境啊, 子子孙孙。一直到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时间是中平三年, 岁在摄提,正好太岁在寅, 二月震节,二月份打雷的季节, 纪日上旬,按日期是这个月的上旬, 阳气厥析,阳气已经回升, 感思旧君,(我们)感佩想念原来的县令张君, 故吏韦萌等,君的旧吏韦萌等人, 佥然同声,一致同意, 赁师孙兴,雇佣一位叫做孙兴的石工师傅, 刊石立表,为君刻石立碑, 以示后昆,用以昭示后代, 共享天祚,一起享受上天的赐福, 亿载万年。一直到亿载万年。 注:碑阴所记,捐钱者韦氏26人,范氏12人,氾氏2人,孙氏1人,原氏1人,驺氏1人,其中有4人,范伯犀、韦德荣、韦武章、驺叔义不言捐钱之数量。

图片选自:

张迁碑方笔隶书欣赏《汉张公方表颂初拓本》,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292厘米,宽107厘米。碑阳共567字,碑阴共323字,字径3.5厘米。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图片附释文】

释文: 汉故毂

城长荡

阴令张

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

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

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

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

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

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

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

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

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

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

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

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

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

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

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

无拾遗,犂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

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

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

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

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

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

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

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

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

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去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

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

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基本信息

庙碑简介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碑刻释文

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迁右扶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罔,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咨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逆,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皋、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辑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灾害,退於戌亥之间,兴造城郭,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廊阁,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廷,徵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流传版本

隶书
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

曹全碑

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萃里村出土。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内容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它的波画"燕尾"处也极为圆润精到,临习时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迹的风神。捺笔的波磔忌过于轻飘浮滑。
发现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损本。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割裱本,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计21开。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编》载为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五行;四列《金石萃编》载为十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
碑阴刻立碑题名者的题名,有处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刚等旧藏之明拓"悉"字未损本。朱彝尊,清朝学者,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学多才,尤工于词,为清代大家。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清朝学者,精于经学考据,又擅长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考证精审。外题签为梁启超题"朱竹垞旧藏本曹全碑,今归饮冰室。己丑正月题",内题签为翁方纲题"曹全碑曝书亭藏本",并钤"覃豀鉴藏"朱文长方印。"朱彝尊、翁方纲、梁启超递藏,有梁启超、翁方纲题跋,赵怀玉札,李彦章观款。钤有"彝斋"、"启超"、"梁"、"竹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翁方纲"、"汉筹之印"、"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苏斋金石文"、"容斋清玩"、"饮冰室藏"、"叶志诜审定记"、"东卿过眼"、"朱彝尊印"、"李彦章印"等印。此本为首行"秉乾之机"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损。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人们誉它象"风流自赏的三河少年,文雅可爱的兰闺玉女",是汉隶中用圆笔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此碑文多别字,故后人疑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汉人所不能。

兹选照三开,既碑文首一开、"'悉'字未损"一开以及碑文末一开。

图片说明:

东汉隶书碑帖欣赏《曹全碑》书法图片48张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曹全碑》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图片附释文】

【释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

  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

  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

  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

  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

  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

  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

  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

  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

  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贯名州郡,

  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毖

  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收养季祖母,

  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

  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

  陨其名,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

  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

  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

  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

  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

  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

  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

  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迁右扶

  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罔,潜隐家

  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

  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

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

  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

  圣主咨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

  烬,芟夷残逆,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

  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

  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

  膏,亲至离亭,部吏王皋、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

  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

  云,辑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

  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

  水灾害,退於戌亥之间,兴造城郭,是后旧姓及

  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

  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欒

  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

  廊阁,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

  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

  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

  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後,德义章,贡王廷,徵鬼方,

  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

  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

  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

  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

丙辰造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高272厘米,宽95厘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

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它的波画“燕尾”处也极为圆润精到,临习时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迹的风神。捺笔的波磔忌过于轻飘浮滑。

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管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基本信息

【书体】隶书
【年代】东汉时期
【规格】22行,行37字
庙碑简介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四年(161)四月刻。此碑是与《礼器碑》齐名的名碑,被誉为汉隶中的典范。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虽然毁了,幸好有原石拓本传世,拓本有四种,即"长垣本"宋拓本,后归日本中村不折氏;"华阴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现亦藏故宫博物院;"玲珑山馆本"现藏香港中文大学。
原碑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其书法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 (《礼器》) 《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之一,收到后代许多隶书名家的喜爱。如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就是临本传世。
碑刻释文
周礼职方氏,(河南山镇曰崋,谓之西岳,春秋传曰,山岳则配天,乾?定)位,山泽通气,云行雨施,既成万物,易之义(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报之。礼记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焉,自三五迭兴,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诸侯,是以唐虞畴咨四岳,五岁壹巡狩,皆以四(时之中月,各省其方,亲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则未闻所损益,周鉴於二代,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亦有)事於方岳,祀以圭(璧,乐奏六歌),高祖初兴,改秦淫祀。 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 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坚曰存仙壂,门曰望仙门。 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节祀)焉,岁一祷而三祠,后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虚,讫今垣趾营兆犹存,建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以岁时往(祠),其有风旱,祷请祈求,靡不报应,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有事西巡,辄过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纪时事),文字摩灭,莫能存识,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农大守安国亭侯汝南袁逢,掌崋岳之主位,应古制修废起顿,闵其若兹,深达和民事神之义,精通诚至礿祭之福,乃案经传所载,原本所由,铭勒斯石,垂之於后,其辞曰:
岩岩西岳,峻极穹苍,奄有河朔,遂荒崋阳,触石兴云,雨我农桑,资粮品物,亦相瑶光,崇冠二州,古曰雝梁,冯於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义,巡狩省方,玉帛之贽,礼与岱亢,六乐之变,舞以致康,在汉中叶,建设宇堂,山岳之守,是秩是望,侯惟安国,兼命斯章,尊修灵基,肃共坛场,明德惟馨,神歆其芳,遏禳凶札,揫敛吉祥,岁其有年,民〔说〕无疆。
袁府君肃恭明神,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讳逢,字周阳,汝南女阳人,孙府君讳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时令朱颉,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张昉,字少游,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阴王苌,字得长,京兆尹监都水掾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察书,刻者颖川邯郸公修〔苏〕张,工郭君〔迁〕。
华山庙碑全称《汉西岳华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隶书,郭香察书。22行,行37字。原碑已毁,旧碑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
流传拓本
传世原石旧拓本有四:
一、长垣本,亦称"商邱本"。因明代曾藏长垣(今属河南)王文荪处,入清后藏商邱宋荦处,故有此两称。其后为陈崇本、永理、端方所递藏,后有吴让之、朱彝尊、宋荦、陈崇本、翁方纲、阮元,何绍基,翁同龢等人题跋。为宋拓早本,后归日本中村不折氏。
二、华阴本,亦称"关中本"。明代曾藏华阴商云驹、云肇兄弟之墨庄楼,后归郭宗昌、清代王宏撰,朱彝尊、端方等递藏,帖后有郭宗昌、王铎、翁方纲、钱谦益题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三、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为四明丰道生所藏,藏宁波丰坊之万卷楼,又归宁波天一阁范氏,入清先后归榭山、钱大昕、阮元、端方等人,后归香港胡惠春。1975年胡惠春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裱轴四周有翁方纲、陈崇本、阮元、何绍基等人题记,几百年来不缺不烂,赖以窥见原碑全貌,为他本所不及。(浏览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

四、顺德本,即金农金冬心藏本,上有金农好友马曰璐、马曰管兄弟"小玲珑山馆"钤印数枚,故有"玲珑山馆本"之说。惜缺二页计九十六字。晚清时,广东顺德李文田(1834-1895)督学江西,以三百金俸银购得,成为他"泰华楼"中的珍品。曾延赵之谦从钩本中补缺二页,胡镢又从长垣本中重钩二页。光绪末年,两江总督端方曾用尽心机,想从李氏之子手中收购此帖,但未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拓本归香港利荣森先生之"北山堂",后利氏捐赠此帖,以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新厦落成及文物馆成立,现藏香港中文大学。以上四本均有影印本行世,另有香港《书谱》所刊贞汉阁藏宋拓本,实系伪本。

本文所选《西岳华山庙碑》 (华阴本)《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恒帝延熹八年(165年)郡守袁逢刻。原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山西岳庙中。西岳庙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宫, 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很多历代修建和祭祀华山的碑石,其中有著名的《西岳华山庙碑》。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碑毁,或谓碑石在明嘉靖年中,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

  现陈列于扬州史公祠内《汉西岳华庙碑》为清阮元于嘉庆十六年(1811),按"四明本"请苏州名匠吴国宝在扬州摹刻,并将家藏欧阳修所写跋文摹刻于碑石缺字处。碑高196厘米,宽98厘米。碑座高55厘米,有莲瓣纹饰。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丽婉多姿。碑文22行,满行37字。

  《西岳华山庙碑》为纪功铭德,庄重的“庙堂文字”,整饬端庄。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 此碑以隶书写成,却篆意浓厚,兼有楷法,为汉碑佳品。 清代隶书名家金农曾盛赞“华山片石是吾 师”。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书法赏析
前人书论把众多汉碑就其特征分为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而《华岳碑》被认为兼三者之长。在碑碣云起的东汉,可称为汉隶书法的典型。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翁方纲说得更直接:"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两汉金石记》)刘熙载也说:"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原碑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今存庙中者为后人钱甫实重刻。目前所知原石拓本传世见著录者有四,即"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玲珑山馆本"。它们各有所长,同为至宝。四明本整纸装裱一轴,未经剪裁,保存了汉碑的原形,整幅古纸斑驳,墨彩浓淡淡幻。严可均题曰:"如轻云笼月,神骨俱存"。
作为纪功铭德的《西岳华山庙碑》,当然以庄重的"庙堂文字"来表现,刻写十分精到。其碑额篆书婉丽多姿,而碑文隶书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华丽优美、俊逸遒劲,整饬端庄。其字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特别是那象征波势的刚劲意味和痛快无比的笔致,一直为学习汉隶者所特别看重。金农曾说:"《华山》片石是吾师。"何绍基把《华山庙碑》作为其习隶书的字课,而刘炳森隶书也见《华山庙碑》真趣。
东汉以后,隶书的体式由细长化为方整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八分书加强了古隶运笔的律动性,强化了其波势,大大增强了古隶的装饰性效果。这类隶书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曹全》等以及我们现在所讲的《华山庙碑》。这几个汉碑书法总体风格虽然大致相同,但《华山庙碑》在厚重、强韧等方面却高出一筹。由于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华山庙碑》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早期汉隶方拙、奇古的倾向,将装饰意味极浓的八分披拂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在充分吸取汉简帛书笔法飘逸的基础上,又加以刀法的融摄,从而使体势和笔画呈现出刀笔结合所特有的遒劲的韵致。尽管如此,《华山庙碑》书法依然含有大量篆书笔意。这就说明,东汉隶书不能完全摆脱篆书固有的影响。
《华山庙碑》结构紧凑,安稳匀称,虽有一定规律,但没有程式化,并不字字满格,一成不变,而是字形大小错落,变化多端,或方或扁,或收或放,平中求变,稳中求险。同字有不同造型,同偏旁有不同的写法,同样的笔画能分别出不同的感觉。由于字形方少扁多,因而从整碑上看,有字距大行距小横看紧凑成列的感觉。其在点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横波顿挫有拉伸之感,中段细瘦而骨力不减,尾部着力铺毫,平势出锋,富有节奏感,波磔虽有强调之意,然顿挫有致,得体得法;二是撇末呈上翘之势,别致灵动。捺笔波挑之势伸展,意态舒远;三是折钩笔,辄用上宽下窄之势,似戴绅士之冠。钩末含蓄凝练,间或有少数出锋,以示变化;四是"走之底",都是双点走之,双点的用笔各有变化,而"走之底"捺笔开展,顺畅且富有张力。

在临习《华山庙碑》时,我们必须善于体会此碑的历史背景与技法,以及带有篆意的特点。要特别讲究其笔画质素,不可一笔带过,须从笔锋提按中达到最佳效果。由于风化而出现写刻不工整或笔画不大清晰等问题,初学书者可选用历代临习《华山庙碑》的优秀墨迹进行练习,等到掌握一定基本功后,再直接研读、临习碑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岳华山庙碑》 (华阴本)

【图片附释文】

释文: 西岳

华山

庙碑

周礼职方氏,(河南山镇曰崋,谓之西岳,春秋传曰,山岳则配天,乾?定)位,山泽通气,云行雨施,既成万

物,易之义(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于民,祀以报之。礼记曰:天子

祭天地,及(山川,岁焉,自三五迭兴,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诸侯,是以唐虞畴咨四岳,五岁壹

巡狩,皆以四(时之中月,各省其方,亲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则未闻所损益,周鉴于二

代,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亦有)事于方岳,祀以圭(璧,乐奏六歌),

高祖初兴,改秦淫祀。 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

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 孝武皇帝修封禅

之(礼),〔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丰〔备〕,故立宫

其下,宫曰集灵宫,坚曰存仙壂,门曰望仙门。

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节祀)焉,岁一祷而三祠,

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寖用丘虚,讫今垣趾营兆

犹存,建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

石以岁时往(祠),其有风旱,祷请祈求,靡不报应,

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有事西巡,辄过亨祭,然

其所立碑石,刻(纪时事),文字摩灭,莫能存识,延熹四年

七月甲子,弘农大守安国亭侯汝南袁逢,掌崋

岳之主位,应古制修废起顿,闵其若兹,深达和

民事神之义,精通诚至礿祭之福,乃案经传所

载,原本所由,铭勒斯石,垂之于后,其辞曰:

岩岩西岳,峻极穹苍,奄有河朔,遂荒崋阳,触石

兴云,雨我农桑,资粮品物,亦相瑶光,崇冠二州,

古曰雝梁,冯于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义,巡狩

省方,玉帛之贽,礼与岱亢,六乐之变,舞以致康,

在汉中叶,建设宇堂,山岳之守,是秩是望,侯惟

安国,兼命斯章,尊修灵基,肃共坛场,明德惟馨,

神歆其芳,遏禳凶札,揫敛吉祥,岁其有年,民〔说〕

无疆。袁府君肃恭明神,易碑饰阙,会

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延熹

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讳逢,字周阳,

汝南女阳人,孙府君讳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

时令朱颉,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张昉,字少游,河

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

阴王苌,字得长,京兆尹监都水掾霸陵〔杜迁〕

市石,遣〔书〕佐新丰郭察书,刻者颖川邯郸公

修〔苏〕张,工郭君迁〕。

西岳《华山庙碑》全称《汉西岳华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隶书,郭香察书。22行,行37字。原碑已毁。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或谓碑嘉靖中犹在,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见明赵崡《石墨镌华》)。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清代隶书名家金农曾盛赞“华山片石是吾 师”。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翁方纲则说:“朱竹垞于汉隶最推是碑。以余平心论之,则汉隶自以《礼器碑》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两汉金石记》)

汉碑极少有留书者姓名的。此碑之末,因有“遣书郎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一句,历来就书者是谁颇存争议。唐徐浩《古迹记》主书者为蔡邕,“察书”(意即检查校对)者为郭香。但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何以是蔡邕所书。此说一出,影响甚大。如宋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顾南原《隶辨》以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即均沿徐说。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乃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香察。《石墨镌华》书前目录中《华山碑》下,题“郭香察书”,《金石史》则直称《华山碑》为《香察碑》。近世学者,基本上已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以启功先生的文章论辩最详(见《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0)

相关推荐

  •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明府修孔庙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镌立于曲阜孔庙.高227.2厘米,横102.4厘米,无额.四面均为隶 ...

  • 来楚生临《礼器碑》

    来楚生隶书远宗汉碑.汉简,近取金农,个性鲜明.风貌独具.来楚生博涉多家,冶为一炉,最终致力于将简书的一些风格特征融入到隶书中,极具独创性.具体而言,间架主取隶书,端庄严谨,捺画和波磔宽厚夸张,气势夺人 ...

  • 汉隶技法系列之十五:忽视了隶书之“白”,格调就差一大截了

    15.匀称之美 一.布白匀称 初学隶书者,往往都注重点画的书写技法,注重有笔墨处,而不太在意无笔墨处即空白处:观察字帖时,眼睛也常常只是注意到点画与结构.其实,空白处同样值得细加研究.很多时候,需要学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二

    衡方碑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23行,行36字,隶书.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秦篆

    秦篆(小篆) 秦朝书法--秦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四篇

    石鼓文(大篆.籀文)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三篇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甲骨的传说] 关于甲骨的发现过程,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国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人王懿荣患病,按医生诊断后所开的处方,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一篇 文字的产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 ...

  •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 ...

  •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

    先秦绘画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 ...

  • 商业银行管理学(第二版)第六篇

    第六篇 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 第18章 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管理 第19章 国际银行业务与外汇交易管理 第20章 银行的合并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