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个字来讲透《孙子兵法》谋略精髓
今儿,帮大家讲透《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一共16个字,提炼一个应用模型,需要4个字。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有一句很给力的话: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啥意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阅读中国古书,不能求速度,要“小火慢熬”,将“精华”熬出来了,那才是自己的智慧。
今人写书,多为自己,古人写书是没有版权的,为了立言万世。
古人功夫不到,不轻易下手写书,功夫到了,一旦写书,必然流传千古。
例如:《孙子兵法》这句话,到底是个啥意思?
一. 胜者之战:
依《孙子兵法》注解《孙子兵法》是不错的方法。
如若贯通前后文,可以拿《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一句话注解,“多算者胜”,作战前详细的“计算”“计划”“研究”才有最大的胜利把握。
《孙子兵法》第七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分别讲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怎么打胜仗?一个是为什么打了败仗?
打了胜仗,因为作战之前谋划充分,“先胜”即先制造胜利的态势和条件,最后对敌人发起进攻。
“败兵先战”,即不顾一切,先干了再说,在干的过程,想侥幸获得胜利。
如:
要去谈判,按照《孙子兵法》的观点,就要先对谈判对象有充分了解。
对谈判地点充分熟悉,并设计好谁主谈?谁辅助?还要设计好谈判方案的上策,中策,下策。
并且知晓谈判对手的基本概况,需求,痛点,需求,渴望,对信息的了解情况,做到了胸有成竹了,在开始谈判。
而不是现场谈判,现场随机应变,这是《孙子兵法》及其反对的“败兵先战”的做法。
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孙子说的“胜者之战”。
可以看得出,《孙子兵法》是一本冷冰冰的书,不讲感情,只讲理性的处理各种矛盾,兼顾各类局面,最后,获取胜利的结果。
二. 若决积水
读《孙子兵法》要有味道,必须逐句逐字的消化。
古人写书时,没有今天的印刷术,下笔前“字斟句酌”,挖掘字句后的“微言大义”是读懂《孙子兵法》的不二法门。
如若有人问:“用一句话概况《孙子兵法》的核心精髓,应该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不要一句话概括,四个字足以提炼《孙子兵法》的精髓,哪四个字呢?
“谋”“局”“势”“人”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比较核心的有五篇(仅代表本人观点),分别包括:“谋攻”,“形篇”,“势篇”,“虚实”,“用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 谋攻——
强调的“谋定后动”,“谋弱避强”,“深谋远虑”,什么是谋?
《说文解字》注释“谋”为“虑难曰谋”,考虑,思虑,过滤,最后留下的思考精华。
“难”,难题,危难,险境之下怎么办?
“谋”说成大白话,就是“动脑筋,想办法”。
《孙子兵法》及其重视“谋”的修炼功夫,绝对不让你做“莽张飞”,不懂脑子直接上。
例如——
刘备,河北涿郡人,二十四前贫穷困苦,心有大志。
和“铁哥们”张飞(二十二岁),山西运城人关羽(二十六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刘关张三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桃园三结义”是小说编出来的。
三个人奋斗了二十多年,东奔西跑,今天投靠曹操,后天投靠袁绍,大后天找到刘表,在各类利益关系夹缝内,想办法活下去。
终于,47岁的刘备遇到了比自己小21岁的小兄弟诸葛亮,接下来诸葛亮提出“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三分天下,定鼎其一之战略布局。
刘备遇到诸葛亮有了根本改变,因为诸葛亮是个“深谋远虑”的高手。
协助刘备解决了顶层设计,战略方向,战略定位,战略规划问题,这是谋略的核心价值。
2. 形——
“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什么是“形”?
从高空俯视北京,我们看到什么形?
看到了“鸿星尔克”的捐款壮举,又看到什么形?
如若多年不见的朋友,给你打电话请你吃饭,有求于你,怎么面对这个形?
全球疫情肆虐,这又是什么形?
-----
“形”到底是什么?
用大家熟悉的字儿表达,“形”就是“局”。
“局”是静态的。
例如:高空看北京的布局,鸿星尔克的入局,多年不见朋友的饭局,全球疫情的肆虐引发的大局----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在“局”中。
生活中常常谈到的“饭局”,“棋局”,“布局”,“设局”,“用局”,“明局”,“暗局”等等。
“局”的构成=利害关系+立场+策略构建
一个不懂“局”的人,根本不懂谋略。
“谋”如果是“动脑筋,想办法”。
“略”呢?就是“框架”,就是“布局”。
如——
我们到了一个新公司,请教你先做什么?
一定要搞懂这个公司的各类“局“。
例如:公司是搞什么的?几个股东?股东关系如何?公司的文化如何?
你是部门老大,就得想好“以静制动”,通过公司的蛛丝马迹观察各类“局”的存在。
而后,确定以什么策略表现自己,而不被人忌妒,遭到职场打击。
你是部门职员,就得搞清楚你的老大什么风格?老大的对手是谁?老大在公司的认可度如何等等。
这些事搞清楚了,就可以“躬身入局”,“见局识局”,“遇局破局”了,否则很容易阵亡,尤其关系比较复杂的公司。
其他如商业,更是要讲究布局,识局,破局之道,所以《孙子兵法》的形篇要好好的玩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势——
常常听过一个词“形势“。
其实这个词语的连读来自《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和第五篇,“形篇”讲的是布局和破局。
“势篇”讲的就是在布好局后,一个谋略家如何“取势”,“用势”,“造势”?如何掌握“大势”,“趋势”?
《孙子兵法》提到的“若决积水”,这就是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布局完毕,积水是一个 “局”。
接下来要干嘛?接下来就是“借局用势”。
例如:
物美超市到了某城市,想打开局面?怎么做?
首先研究各个区域的人口数量,贫富布局,消费能力,潜在对手,间接对手,未来的增长潜力如何?
而后,会在适合公司发展的地方布局店面,一开始可能是战略性亏损,亏损的目标是“以时间换取空间”,“放水养鱼”,不断地培养客户,这就是在“造势”。
仅仅布局还不够,还要透过一系列的“宣传战”“渗透战”“促销战”等方式,展开全面造势,不断地吸引客户,并狙击竞争者,这就是开始造势。
不管是“布局”还是“造势”,都需要一个核心,这就是“人”。
- 人——
仔细思考一下,不论商业还是生活,哪一个点可以脱离“谋”,“局”,“势”和“人”呢?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决策谋略模型。
在人这个层面,你需要了解“人情“人心”“人性”,历史上玩透这三点的人,都是大人物。
例如:刘邦,曹操,司马懿,李世民,杜月笙等等。
人还有分为三类,“上人” “中人”“下人”,这里的上,中,下不是对人格的划分,而是对于天机和性格的划分,有的人就是怎学习也没有用的,有的人轻轻一点拨,就可以立即顿悟。
如若在公司层,又分为“决策层”“执行层”“作业层”,最关键的“决策层”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决定要素,干具体事儿的人,反而不是很重要,替代性极强。
如若没时间将《孙子兵法》通读一遍,能够将这四个字反复揣摩,其实也够用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谋:谋定后动
局:布局破局
势:造势取势
人:人心,人性,人情
三. 千仞之溪
刚讲了“形”和“势”的用法,孙子这里讲的“千仞之溪”是什么意思?
首先,“仞“是古代丈量尺寸的单位,用今天的计算方式就是七尺为一仞。
“千仞之溪”有多高呢?
一千仞乘以七尺,大概是七千多尺的高度,一米三尺,那就是2000多米的高度,这个高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四分之一。
李白是响当当的大诗人,他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看看吧,也不过是三千尺罢了。
都以为李白的诗篇比较有气势,和孙子气势比较,输掉了一大半了。
孙武先生为什么用“千仞之溪“这个比喻呢?
他在强调作战的“设形”和“布局”有多重要。
例如:
鸿星尔克在河南发大水,伸出了援助之手,五千万的物资陆续发往河南救灾。
这是一个无意善心之举,但是,形成一个“局”,通过互联网指数型的传播,大江南北都对鸿星尔克的善举,用现金投票,支持鸿星尔克的产品。
当形成一波波的购物潮时,这个“势能”就被推到了最高处,如同《孙子兵法》提到的“千仞之溪”,积水决口,汹涌澎湃,直泻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孙子讲的布局和造势的典型案例。
四. 形也
“形也”,这是《孙子兵法》的结论,孙武先生提到“胜者之战”,“若决积水”,“千仞之溪”,一步步解释的这个结论。
什么结论?如何“用形”“布局”“造势”?
如若讲这句话仔细玩味后,用在战略或者营销上,自然无往不利。
例如: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大谋略案例,值得参悟一下。
原文: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洪槿译文:
韩国想搞掉赵国,于是邀请魏国一起出兵。
魏文侯说:“我和赵国啊,一直都是好兄弟啊,我不能攻打我的好兄弟。”
赵国也想弄死韩国,于是,也向魏国借兵之直接讨伐韩国,魏文侯也用拒绝魏国的话拒绝了赵国。
原文: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洪槿译文
韩国和赵国的使者,怒气冲冲的离开了魏国。
后来,韩国和赵国知道知魏文侯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后,都分别来到魏国,朝拜魏国魏文侯。
于是魏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的老大,各个大小诸侯国,都不敢惹魏国,更不敢和魏国争雄。
分析
老子曰:“洼则盈”。
要想装下更多的水,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
魏文侯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似乎还很仁义。
其实不然,魏文侯首先是政治家,政治家的核心任务是强国爱民,魏文侯拒绝了韩国,也拒绝了赵国的请求,正说明了魏文侯的深谋远虑。
要想在战国成为真正的霸主,绝对不是靠自己说来的,而是要做出来。
魏文侯是一个好学的君主,不仅尊重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深通老子之道。
魏文侯依靠老子谋略大原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洼则盈”,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心。
魏文侯决绝韩国和赵国的请战,就是“设形”“布局”,不过这是个大局而已。
而后,韩国赵国知道魏国对自己的态度,形成了宣传攻势,天下诸侯都知道魏文侯的“器局”。
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势能,所谓“形势比人强”,不知不觉魏文侯就做了江湖老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五. 总结
大道至简,如若忘记其他的一切内容,只要好好体会一下四个字,其实就够用了。
“谋”:
谋定后动,冷静克制,隐忍以行
“局”:
要成为“识局”,“布局”,“用局”,“破局”的高手
“势”:
擅于从“形势”,“造势”,“取势”,“借势”上思考问题
“人”:
练习通达“人情”,知晓“人性”,洞悉“人心”。
成为谋略高手指日可待。
洪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