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正月春节点“斗夜灯”,吃豆腐和青菜,有什么说法?

斗夜灯是什么灯呢?和元宵的灯有何区别吗?

忙活了一天的除夕年夜饭、整夜的鞭炮声响,大家都累了乏了,日久形成初一不出门,不访亲,夜晚早休息的习俗。为了避免被骚扰,在自家厅堂悬挂一盏“长明灯”,表示请勿打扰,还寓意吉祥光明的锦绣前程。如今,这个做法随着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消失了。而且,很多福州人家除夕都在餐厅里吃年夜饭团圆,自然少了烹饪的辛苦,初一更可以出门游玩了。

老福州人的初一早餐吃什么?是豆腐(富有)、青菜(平安)、年糕(年年高)。这大约是因为除夕年夜饭吃得太油腻了,所以第二天早晨就要吃得清淡些。可吃得清淡也要有个好的寓意,给新年取个好兆头,因此普通的豆腐也被百姓赋予“富有”的含义了。这样当然还有一个好处,让穷苦人家也显得体面些。

初一早上吃豆腐的习俗,现代的福州人几乎不知道了。我记得小时候,每年初一早上,父母都是煮太平面,里面有鸭蛋,必须吃掉,表示平安。如今自己家不是传统的福州人家,先生家乡的做法不同,因此就不再初一早上吃太平面了。

初一早上要供岁饭,即在米饭的上面压一个福橘,再用瓜子、红枣、榛干、花生和桂圆干来装饰,以示“五子登科”。由此可见海滨邹鲁的福州人家非常重视文化。宋朝福州郡守程师孟便用诗句记载福州“城里人家半读书”。

由于王审知对于建设福州的巨大贡献,因此百姓除夕会到白马王庙去上供,初一再来烧香、烧纸钱。

下图是新店的白马王庙的祖殿内景,百姓除夕上供的供品。

初二,过去的疍民(渔民)生活很苦,就趁着过节上岸贺年来赚取一些收入。这些上岸贺年的疍民都是连家船的妇女,上身穿蓝衫,下着青色裤子,手挽提篮,结伴挨家挨户地唱有好彩头的《贺年歌》,博得主人送年糕和粿作为奖励。

《贺年歌》歌词:正月正头开大门,看见龙凤双飞翔。船下贺年循规矩,只求吉利呈福祥。

当然,她们也会根据所遇的不同情况而改编歌词,目的无非是以吉利词汇讨一点过年食物。

福州的民俗,正月初一到初三,新年的各项民俗活动多也热闹。因此,传统的春节受百姓欢迎,目的并非只是如今的简单吃喝、团圆,还有丰富的文化节目,百姓不只是观众,参与度高,因此这三天特别快乐。

初四,街市店铺开门营业了。这时,商家老板要做一系列迎接灶君的事,净手、点香、点蜡烛、放鞭炮,请灶君返回人间,并祈福,希望发财致富。请神后,表示开假了。

初五,福州人家就要送孩子回学校读书了。这一点再次验证福州人家对读书的重视程度。

初七,民俗要吃年糕,表示益寿延年。这一天,福州人称作“人补命”,意思是求人身平安,因此家中忌口角,打骂孩子也不行。这源于晋朝的《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因此,初七要做用七种蔬菜做羹汤。

虽然这些习俗与做法随着农业时代的结束、工业时代的到来已经日渐从百姓生活中消失,但了解这些,也会让今人明白古人对于习俗文化、礼仪的重视。今天的我们,生活内容、节目更丰富了,但对节日礼仪的重视反而下降了。这并非因为平时衣食的得到容易了,或娱乐节目太多,而是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不够。以为知识就是书本里的理论,殊不知生活里的技艺、学问才是文化的本源。脱离了生产、生活、技艺的文化会走向灭亡,被百姓所遗忘。

因此,从教育上说,孩子的知识学习也必须和生活、技艺紧密相连,从这些文化习俗中去感受文化的意义和魅力。通过传统节日的习俗增强礼仪的仪式感,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长久传承成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