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在沼:血府逐瘀汤治验介绍(转)(一)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一钱(3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实验研究】1.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中成药研究》1988(7):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主要适应病症(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
1、老年性下肢无力张某,男,76岁,离休干部,2005年3月21日初诊。患双下肢沉重无力半年余,活动后加重伴下腹部胀痛。做头颅CT、腹部彩超、肠镜等检查未见异常,曾用治疗动脉硬化药物及健脾助消化等中药均无效,服补药则加重。近半月加重,走约200米就要休息后方能行走,心烦易怒,腹胀痛得矢气则稍缓,大便不爽,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略暗,苔薄,脉沉涩。为血瘀气滞,经络受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克、赤芍9克、生地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牛膝9克、甘草3克、栀子9克、木香6克、香附6克、郁金6克、乌药9克。五剂后上症减半,效不更方,继服上药五剂,双下肢有力,活动正常,走较长路也不乏力,腹已不痛,上症全消,病告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病是由血瘀气滞日久,血流不畅,而致经络瘀阻引起。若单见无力,活动后加重,而误认为是气虚,用补益之剂则气滞加重,血脉更加不通,势必加重病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使瘀血祛,气机畅则病愈。
2、神经性皮炎邓某,74岁,男,离休干部。2005年4月16日初诊。患面部神经性皮炎4年余,以眼睑、面部、耳前,皮肤瘙痒肥厚,呈席纹状暗褐色,搔之微有脱屑,以春天及心情不愉快时加重。曾外敷、内服中西药,时轻时重,伴胸闷、心烦易怒,睡眠差,多梦,舌暗边有瘀点,苔薄,脉弦涩。为血瘀气滞,肌肤失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克、赤芍6克、生地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枳壳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牛膝9克、甘草3克、栀子9克、香附9克、郁金9克、蝉衣9克、全蝎9克、蜈蚣3条、五味子9克,日一剂水煎服。七剂后,皮肤瘙痒略减轻,胸闷,心烦,多梦减轻,继用上方十剂后,皮肤瘙痒减半,暗褐色亦减轻,睡眠正常,已不胸闷,心烦,上方去香附,郁金继服半月后,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有轻度色素癍,已不瘙痒,上方减栀子、蝉衣、全蝎、蜈蚣、五味子,继服一周以巩固疗效,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风热外邪阻滞肌肤日久,肌肤失养,加之心情不愉快时,气滞血瘀,经络更加不通。《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髦毛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活血行气,疏通经络之血府逐瘀汤加减,使气行血活,脉络通畅,肌肤得养,病自而愈。
3、慢性顽固性泌尿系感染郭某,女,65岁,退休工人,2004年4月26日初诊。患间断性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不适1年多。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的出现上述症状,在市医院查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经用抗感染等治疗,尿常规正常,上述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治愈,又经中药等治疗,时轻时重,后又反复发作7、8次,曾做彩超、膀胱镜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本次又发作,经用消炎药,尿检已正常,但症状未缓解。查:患者睡眠差,多梦,心烦,有时头痛,大便不利,舌暗有瘀点,尖略红,苔薄腻略黄,脉沉涩。治以活血理气,清热利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克、生地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甘草9克、桔梗6克、柴胡6克、乌药9克、栀子9克、滑石12克、瞿麦12克、怀牛膝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服上药五剂后,上症减轻,睡眠尚可,已不头痛,大便已通畅,舌尖已不红,继用上方五剂,上症已愈,唯舌质仍有少量瘀点,上方减乌药、栀子、滑石、瞿麦,继服五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舌尖瘀点已消。
按:患者为久病必瘀,血脉流畅失和,致气机疏泄失常,又与湿热相结,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及气化功能,致水道的通调受阻,使下窍不利。用血府逐瘀汤加辛开升散,疏通气机之乌药,破血利窍之瞿麦,配清热利湿之滑石,共解气血水道之瘀,使水道自调而愈。
4、咳嗽崔某,男,3岁。咳嗽月余近一周并加重,伴有微喘,入夜尤甚,经西药点滴半月余热退身冷,而咳加重,现咳喘不宁,睡时易醒,易张口呼吸,面色红润,午后时有低热,唇红微暗而干,大便隔日一行,行时哭啼不安,便后渐止,小便黄而量多,舌红苔白滑,体胖大有齿痕,舌下脉络粗短而青紫明显,脉涩。查:血常规:WBC6.0×10/L,S0.63,L0.37。胸透:心肺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咳嗽,痰瘀闭肺。治疗:活血顺气,清热化痰。方药:柴胡5,当归5,生地黄5,赤芍3,桃仁5,红花2.5,枳壳2.5,牛膝5,川芎3.5,桔梗5,黄芩5,川贝母3.5,知母5,前胡3.5,茯苓5,清半夏2.5,陈皮5,生甘草2.5。2付每日1剂分5~8次温服。二诊:上症减,夜卧安,每于白天大量活动出现咳嗽,痰多,纳差,便易出而日行二次,舌红苔润滑,脉滑,指纹淡且微紫。方以获荟5,陈皮2.5,前胡5,法半夏3.5,大力子5,黄苓7.5,知母5,甘草2.5,二剂每日1剂分3~5次温服。三诊:上症减,偶尔清晨微咳,纳可,二便正常,口干喜饮,舌红苔淡白,脉细缓,指纹淡红。方以沙参5,玉竹5,石斛5,炙杷叶3.5,桑叶5,玄参5,生地黄5,麦冬7.5,扁豆3.5,黄芩5,川贝母5,生甘草2.5。二剂每日1剂分3~5次温服。四诊:服药后,无咳嗽,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可,病告愈。
讨论体会:王清先生提供“气通血活”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开拓了辨“无形血瘀”从瘀血论治的新方法,他认为,久病为血瘀,它药无效为血瘀、怪病为血瘀,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痰瘀同源理论,应用本方治疗小儿咳喘之日久,获效非浅。《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咳嗽》亦说:“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是以倚息不得卧也。“究其理而言,气属阳,血与水属阴,气血水火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兹生,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处理平衡状态,血液、水液的正常运行都有赖于气的作用,正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行水亦行”的关系。如果气的功能失常。推动乏力,既可形成血行瘀滞,也可导致液停而痰聚,这就造成了痰湿与瘀血并存的病证。
5、利水消肿某男,62岁,左侧半身不遂1年。该患者已经在我门诊治疗1个月,来时需2人掺扶,现已经能自行行走,27日患者诉说自己最近几天双腿无力、沉重,水肿比以前加重(其双侧下肢水肿已经10余年),查其双下肢水肿,皮色光亮,按之凹陷,良久方起,左侧较右侧为重,有静脉曲张,有冠心病病史。采用血府逐瘀汤6版方剂教材原方原量,效果奇佳。1剂后,肿势立消,3剂基本复原(指复原到患者中风前的状态)。
用该方治疗水肿,源之于家父服用该方的启发。家父前段时间胸闷、心痛,服用血府逐瘀汤十数天,意外发现自己10多年的下肢水肿消失了,以往都用真武汤、五苓散等温肾助养、利水消肿的方剂治疗,效果尚可,但消肿均未起到这次的效果。我试着用此方治疗该患者水肿,结果效果仍然很好。
6、哮喘张某,男,71岁,1998年3月20日就诊。患者素有喘疾20年,每逢冬春或天气变化而时有发作,自服氨茶咸、喘定等可暂缓。于就诊前1周因感冒再次发作。诊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色紫,咳吐白粘痰,不易咯出,舌暗苔白微腻,脉沉细涩。曾服化痰平喘药,无明显效果。证属痰瘀阻络,气机不利,治以活血化瘀,袪痰平喘。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牛膝,加青皮10g,川贝母12g,鱼腥草15g,清半夏10g。服药3剂后咳喘减轻,呼吸平稳,痰量减少。原方继服7剂,咳喘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息者素有喘疾20年,当属沉痼顽疾。久病多瘀,瘀阻脉络,而致气机升降失常,单以化痰止咳平喘为治,则痰化瘀留,虽症状暂得缓解;但因脉络不通,气机不畅则每遇诱因复发。治疗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为主,方中桔梗有开肺气,载药上行之效,合积壳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去生地黄、牛膝,因有凉血、引血下行之弊。临证时加用化痰止喘之品,则瘀去痰化,气过通畅,咳喘自愈。
7、斑秃刘某,男,23岁,1999年11月2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因工作原因致情志抑郁,沉默少言,后突然发现头部毛发呈圆形脱落,大如铜钱,共6处,1个月后整个头部毛发全部脱光,经多方治疗未愈。刻诊:头部除四周生有稀少细短的黄色绒毛外,其它部位均无毛发,头皮光亮,无痒感,精神倦怠,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胸胁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曾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中药及养血生发胶囊无效。证肛: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神失所养。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牛膝、桔梗,加远志15g,知母12g,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何首乌30g,继服14剂后,开始长出细小绒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0余剂,诸症消失,斑秃愈。
按,古人云:皮内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此症前医养血生发不效,观其有头痛,胸胁痛,舌质暗当属血瘀之象,故无效。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疗当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养血,发得血养,故病愈。
8、眩晕孙某;女,38岁,1999年4月19日就诊。半年前因精神刺激,郁郁寡欢,后觉如坐车船,站立不稳,继而视物旋转,头目眩晕,反复发作,甚则恶心欲吐,心悸健忘,月经尚调,量一般,有瘀块。曾在某院做头部CT及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拟诊为“神经官能症”。查: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证由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清灵被阻,神失所用。予血府逐瘀汤去赤芍、枳壳,加石决明20g,磁石24g(先煎)。3剂后复诊,诉眩晕较前好转,上方继服20剂,诸症消失。
按:古人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患者月事有瘀块,舌有瘀斑,脉弦细涩,均为瘀血之象,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镇静安神。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加磁石、石决明以镇静安神,眩晕自愈。
9、失眠 赵某,男,52岁,1999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有失眠病史10余年,甚时彻夜难眠,入睡则乱梦迭作。刻诊:性情忧郁,头晕且痛,右侧偏头痛为甚,面色黧黑,伴心悸,口干不欲饮,舌质暗,苔薄黄微腻,脉弦细。10年来间断服用舒乐安定及中药镇静安神之剂,效果不佳。证属气滞血瘀,神失所养。治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兼以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加炒枣仁25g,琥珀粉3g(冲)。服3剂后自觉精神舒畅,亦能入睡4~5h,头痛减轻。原方继服14剂,诸症基本消除,乱梦亦平,又服2周,失眠告愈。
按:古人云:“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肝藏魂,主疏泄,心藏神,主血脉。若所思不遂,精神抑郁,以致肝气不达;血气不畅,瘀阻血脉,心神失养,而失眠。方取四逆散理气疏肝,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以桔梗引气上升,牛膝导血下降,一升一降,以通阴阳,加琥珀、枣仁安心神,定魂魄,故病愈。
10、顽固性失眠石某,女,39岁。因失眠7–年,加重1月余就诊。诉失眠多梦,头昏神疲,其症状时轻时重,有时通宵不寐。偶见胸闷,烦躁,少腹隐痛,记忆力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月经量少,色暗夹块。舌暗少苔,脉弦而细。长期服用镇静、安神类中、西药物,近来效果较差,每晚仅能安睡2一3小时。见于患者失眠日久,单纯性安神效差,且有胸闷烦躁、月经量少,色暗夹块,舌暗少苔,脉弦而细等血瘀诸症,故主以活血化瘀,理气宽胸,辅以养心安神为治,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生地、丹参、牛膝、首乌藤各20克,川芎、桃仁、柴胡、枳壳、酸枣仁、龙骨、牡蛎、炙甘草各15克,红花、桔梗、木香各10克。水煎服,一日1剂。患者连服5剂后,烦闷减轻,胸中畅然,每夜可安睡4一5小时。继用5剂(隔日1剂),诸症悉除。
11、脑挫裂伤后遗症 吴某,男,15岁。2月前因车祸撞伤头枕部,当时昏迷3﹢小时,头晕头痛,频繁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不能站立及行走,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但2个多月来,一直头晕头痛,恶心无呕吐,视物不清,不能久立,举步则双腿颤抖。CT提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舌紫暗,苔簿白,脉细涩。证属颅内损伤,瘀阻经络。治宜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以促进颅内积血吸收,恢复脑功能,消除后遗症。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生地各15克,地龙、桃仁、牛膝、钩藤、柴胡各12克,地鳖虫、全竭、泽兰、半夏各10克,红花、细辛各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1剂。患者连服5剂后,诸症逐渐减轻,原方减地鳖虫、全竭、半夏、细辛,二日1剂,10剂后恢复如常。CT复查,颅内血肿消失。
12、不孕证袁某,女,25岁。结婚5年未孕。自14岁初潮起,经期少腹及腰部疼痛,拒按,尤以经后期为甚,月经量少,时淋漓不尽,色紫黑夹块。常伴胸闷不舒,胁肋及乳房胀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思患者色、脉、证皆为血瘀之象,其不孕当为原发性痛经所致,宜从经论治,以行气化瘀,调经助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20克,桃仁、牛膝、柴胡、桔梗、玄胡索各15克,乳香、没药、木香、枳壳、香附各12克,红花10克,甘草5克。水煎,经前2周开始服用,一日1剂。用后当月,疼痛明显减轻,胸闷及乳胁胀痛消失,经量增多,颜色转红,瘀块减少。效不更方,继用原方。二诊之后,诸症消失,月经正常。次年育1女。
13、血栓性静脉管炎易某,男,38岁。诉双下肢麻木、冷痛5年余,遇寒则甚,逐年加重。诊其皮色片状紫暗,脉络弯曲青紫。舌质暗,舌下有紫纹,苔薄白,脉沉涩。本证表现于肢体,乃因寒邪反复入侵,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肢体失于濡养而致。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溶解血栓,扩张脉管,疏通经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川芎、牛膝、鸡血藤各20克,赤芍、桃仁、地龙、桂枝、柴胡、木瓜各15克,乳香、没药、枳壳各12克,红花、地鳖虫、细辛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二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二诊时诉麻木、冷痛明显减轻,皮温增加。继用原方,自第二疗程起,皮肤、脉络紫暗颜色渐减轻,共治三个疗程,诸症基本消除。
14、顽固性偏头痛某女,55岁,于2004年9月1日初诊。患者自述左则头痛时常发作近5年,每次发作时先感左则头部麻木、随后出现疼痛,其间有时有瞬间的如针刺样的疼痛,发作时只能服用止痛类药暂止一时,因此病患者在多家医院做过检查、诊治,都很难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来诊之前患者疼痛发作逐渐频繁,服用止痛类药已难止痛,诊见患者面色晦暗,痛苦表情,述左则头部痛麻并存,时而痛如针刺,并时时作呕,心烦,晚上有口苦,上脘部有发热感;舌质淡红,脉弦涩。辨证为瘀血阻络。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6克,赤芍9克,枳壳9克,甘草3克,生地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桃仁9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川牛膝10克,桔梗6克,地龙10克,鸡血藤15克,蒲公英30克。5剂。患者于2005年8月23日因头痛再作复诊。诉:去年服上诊药五剂后,疼痛全好,因见病已好就未再来诊,此次因伤心事再度作痛,故再来求诊治。其证与前症基本相似,再以一诊方五剂。尽剂后头痛消失,再给5剂巩固。并抄方予患者,嘱如有再发,可用原方服用。近年来患者常带其亲戚或邻居来诊,诉及病有时因伤心或劳累偶尔发作,服上药几剂就能立效,患者因此将此方当为秘方保管。
按:临床中能用血府逐瘀汤治之病众多,关键是看医者如何辨证使用。此病例因乃头痛故重用川芎,加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而用该方于头痛,临床多年来多遵循以下症状:1)头部有外伤史者;2)头痛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3)头痛部位固定;4)头痛剧烈,状如刀割、针刺,伴有恶心、呕吐;5)凡头痛无明显表证,里热证,气虚痰饮等病因可查者;6)头痛时间很长,或持续性,或头痛时作时止。
15、头痛陈XX,女,68岁,遂溪县杨柑镇人。长期头痛,已历三年。村妇家贫,无力远游,就近觅医,中西医药服食无数,终无显效。其证日间不显,至夜即痛甚,间中或有数日了无所苦。几年之间,折磨颇烈,面容惨淡,瘦骨伶丁。诊得脉沉缓,舌淡无苔,饮食可,二便调。出前医方,大体川芎白芷勾藤全蝎天麻之类,西药则随取随用,所服不详。思其证经治既久,正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何况入夜为甚,虽唇舌未见瘀象,瘀血必为其本。瘀血头痛,不妨径用血府逐瘀汤:赤芍20 桃仁10当归15生地25甘草10红花8枳壳12柴胡12川芎15桔梗10牛膝15 连进六剂,头痛不再作。因其身体羼弱,嘱其在经济条件许可时,间中服用归脾丸。后经随访,体已康复。此患虽痛越三年,然脉舌却无明显瘀象,所以径投血府逐瘀汤者,一是因为头痛乃本方所列主治证,其二是因其痛甚于夜;其三是病越三载,已属久病。
16、头痛林X,男43岁,湛江市赤坎区人。此患体形健硕,筋骨隆盛,他无所苦,难言之隐即在性事。同房亦无障碍,然而每当接近高潮,将欲射精之时,即刻头痛如劈,必须立即终止性事,屡试屡发,狼狈不堪。悄以为告,即为之诊,切脉沉坚,舌紫暗几似中毒,察舌底静脉青紫而怒张。笔者因告之,患起之因,在于平时过多食用野生动物,野味于体虚之人食即有补,于体盛之人或餐餐肥甘醇酒之身则有毒。长年累月,积毒则化火,灼伤络脉,经遂失畅。平常自无不适。行房之际,血脉奔涌,相火窜动,火催血乱,有如闹市火灾,众人夺路,相拥挤叠,必至壅塞,骤塞不通,必成暴痛。为今之计,首当活血,然后戒口。即处血府逐瘀汤加味:赤芍20桃仁10当归16生地20甘草10红花10枳壳12柴胡12川芎15桔梗6牛膝15葛根30 服三剂而性事和畅无碍。
17、灯笼热,其病颇奇。如韦氏老太,80岁,湛江市霞山文明东路住户。每天自言发热发烧,儿孙为其测体温却常测到低于正常值的体温。到医院检查亦找不到病因,认为植物神经功能纹乱。每给服谷维素,多种维生素,维脑路通等,服食无效,乃天天责骂儿孙不为其治好。延为诊治,见其证与血府逐瘀汤条下所列的“心里热”相类,即疏血府逐瘀汤原方,三服而安。
18、胸任重物张XX,女,16岁。遂溪县杨柑中学学生。介日频频抚按胸口,稍停片刻即觉不适。经年累月,以至每件衣服胸口部位均为手污。心中羞愧,但无法自制。此病虽无明显疼痛,但患者自觉难受不适。《金匮》有肝着之证与之相类。“五脏风寒积聚脉证并治”篇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医林改错》于“血府逐瘀汤”条下有“胸任重物”一证。“肝着”之“自蹈其胸上”与“胸任重物”,粗看并无联系,其实胸间不适,欲得按压却是一致的。《金匮》以旋覆花汤主治,临床验证不尽人意。笔者从血瘀论,乃用旋覆花汤合血府逐瘀汤复方为治,半月而安。
19、胃痛梁XX,男60岁,湛江市太平镇人。胃痛已历三年。初时自购胃药服用可止。渐服渐重,每于后半夜四时发病,痛则难眠,乃广访名医为治。无奈仍是越治越痛,后经人介绍来诊。胃镜显示并非重证,不过浅表性胃炎,胃窦炎。出前医方,数十方大同小异,不外香砂陈夏,柴枳蔻厚之属。切其脉沉细,视其颜面灰暗,唇口紫黑,舌现紫气,瘀血之候昭然若揭,即予血府逐瘀汤,稍增桃仁分量,并加鹿角霜,蒲公英。首剂即能彻夜酣睡,五剂而疼痛全消。数年之疾,自难数剂而疗,奈何此君坚言病已得除,拒不再服,后亦不再复诊。
按:血府逐瘀汤,用时若辨准瘀血,找出其原文所述证状,对证投方,多能响应。然临床瘀血辨别不易。凭脉推寻,虽说涩滞为瘀,毕竟指下难明。望诊之中,察舌准确度高,但有相当多患者发病之初并无瘀暗色象。所以临证之际,问诊应尽可能做到详尽细致。病人自身的感受,往往只能是其自身才能说清楚。但有时病家并不很注意一些细节,须经医生提示,而一旦提示,病家往往就会明确道出一系列典型征象来。比如日夜间病情的微妙差异,一般医者若不提示,病人多不会谈到,而临床中偏是这个夜间证状或感觉,对瘀血的诊断意义重大。
20、头痛王某,女,38岁,头痛时发时止1年余,发则头痛欲裂,兼有胸闷易怒、失眠多梦,月经来潮时症状加剧,伴少腹胀痛,有血块,颜面晦滞,舌紫,脉细弦。瘀血搏结脑络,清阳难以上升,方用血府逐瘀汤煎服,另加全蝎粉1克吞服,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服6剂即愈。
21、失眠陈某,男,42岁,失眠2年余,彻夜不寐,或入睡乱梦纷纭,伴有头晕且痛,思想不集中。面色黧黑少华,神萎,肌肤甲错,胸背部汗斑累累,舌紫苔黄腻,脉细弦。证属瘀滞络脉,血不养神,用血府逐瘀汤加磁石30克,1剂后反而兴奋难以入睡,第2剂后始见效果,14剂后已能安眠6小时,肌肤甲错、汗斑亦消退。
22、慢性咽喉炎丁某,咽喉灼痛,已经半年,遍用养阴润燥,清热降火,化瘀消炎诸法疗效不佳,查其脉弦细,苔薄腻,证属风燥痰热失宣,营血受灼,久之化瘀潜络,血府逐瘀汤内含甘桔汤,用之最佳,服药4剂,痛去大半,继服5剂,随访已愈,未再复发。
23、顽固性失眠
石某,女,39岁。因失眠7–年,加重1月余就诊。诉失眠多梦,头昏神疲,其症状时轻时重,有时通宵不寐。偶见胸闷,烦躁,少腹隐痛,记忆力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月经量少,色暗夹块。舌暗少苔,脉弦而细。长期服用镇静、安神类中、西药物,近来效果较差,每晚仅能安睡2一3小时。见于患者失眠日久,单纯性安神效差,且有胸闷烦躁、月经量少,色暗夹块,舌暗少苔,脉弦而细等血瘀诸症,故主以活血化瘀,理气宽胸,辅以养心安神为治,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生地、丹参、牛膝、首乌藤各20克,川芎、桃仁、柴胡、枳壳、酸枣仁、龙骨、牡蛎、炙甘草各15克,红花、桔梗、木香各10克。水煎服,一日1剂。患者连服5剂后,烦闷减轻,胸中畅然,每夜可安睡4一5小时。继用5剂(隔日1剂),诸症悉除。
24、脑挫裂伤后遗症
吴某某,男,15岁。2月前因车祸撞伤头枕部,当时昏迷3﹢小时,头晕头痛,频繁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不能站立及行走,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但2个多月来,一直头晕头痛,恶心无呕吐,视物不清,不能久立,举步则双腿颤抖。CT提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舌紫暗,苔簿白,脉细涩。证属颅内损伤,瘀阻经络。治宜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以促进颅内积血吸收,恢复脑功能,消除后遗症。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生地各15克,地龙、桃仁、牛膝、钩藤、柴胡各12克,地鳖虫、全竭、泽兰、半夏各10克,红花、细辛各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1剂。患者连服5剂后,诸症逐渐减轻,原方减地鳖虫、全竭、半夏、细辛,二日1剂,10剂后恢复如常。CT复查,颅内血肿消失。
25、 不孕证
袁某,女,25岁。结婚5年未孕。自14岁初潮起,经期少腹及腰部疼痛,拒按,尤以经后期为甚,月经量少,时淋漓不尽,色紫黑夹块。常伴胸闷不舒,胁肋及乳房胀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思患者色、脉、证皆为血瘀之象,其不孕当为原发性痛经所致,宜从经论治,以行气化瘀,调经助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20克,桃仁、牛膝、柴胡、桔梗、玄胡索各15克,乳香、没药、木香、枳壳、香附各12克,红花10克,甘草5克。水煎,经前2周开始服用,一日1剂。用后当月,疼痛明显减轻,胸闷及乳胁胀痛消失,经量增多,颜色转红,瘀块减少。效不更方,继用原方。二诊之后,诸症消失,月经正常。次年育1女。
26、冠心病心绞痛 蒋某,男,47岁,工人,1999年3月15日就诊。患者主诉心前区反复发作针刺样疼痛,每次持续时间3~5min,每日3~4次。向左肩放射,常因劳累或情绪不畅而加重。曾口服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治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日来因所欲不遂,情志刺激,胸闷心前区刺痛又发,伴有心悸、两胁胀痛,舌紫暗,舌下静脉怒张,脉弦。经查心电图II、III、avF导联ST段下称0.1mv,T波倒置。中医辨证为心脉瘀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10g生地12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9g柴胡9g桔梗10g牛膝10g枳壳6g丹参12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服后,疼痛大减,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心痛未大发作。
按:本案因精神受刺激而诱发,气滞血行不畅而瘀滞,瘀血阻心,心脉不通则痛。故治宜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使经络得通,气血畅行,其痛自除。
27、顽固性头痛 罗某,男,33岁,干部,2000年11月7日就诊。自诉10年前因打架斗殴头部受伤,愈后遗留头痛,时轻时重,时发时止。甚时头痛如刺,难以忍受,不能工作,急躁易怒兼有失眠多梦,常因情绪波动而引发。脑血流图及脑电图检查正常,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服谷维素、维生素B1片、颅痛定等疗效不明显。查患者面色晦滞,舌质偏暗,脉沉弦。诊其证属于久病血瘀所致。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2g 当归12g生地12g川芎9g赤芍9g柴胡10g桔梗6g牛膝12g 酸枣仁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5剂而愈,为巩固疗效后又服3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有外伤史,属瘀血阻络,络脉不通则痛,痛如针刺即为瘀血疼痛之特征,故治用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药证合拍,故能速愈。
28、更年期综合症 王某,女,51岁,2002年5月21日就诊。患者自诉1年前绝经后,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每日仅睡3小时,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曾在市级医院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一直服用谷维素、安定等药,效果不明显。近半月来因生气而起病,症见:郁郁寡欢,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委屈哭泣,舌质暗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综观脉症辨为气滞血瘀,治宜疏肝活血,除烦安神,予以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2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2g郁金15g桔梗9g牛膝15g茯神12g甘草6g,药进12剂后,情绪明显好转,睡眠改善,烦躁易怒等症减轻,效不更方,又服9剂,诸症悉除。
由于疫情原因公司决定自2021年1月29日零时起(腊月十六)-2021年2月20日24时止(正月初九)暂停发货,所有客户进入预售价段,做好客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