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那个被后世低估的全能之王

◆◆

作者:周公子

来源:周公子爱读书(ID:yushanzhaji)

01

北宋天圣八年,春,都城汴京。

尚书省内,三年一次的进士科礼部试即将进行。

试场四周帷幕高挂,正前方的香案上,灯烛通明,香烟漫绕。

等候多时的举子们手提饮料、饭食,经由胥吏一一唱名,搜检衣物后有序入场。

不多时,考生全然落座,帷幕垂放,试题出示。

这一年的赋诗题目,叫做《司空掌舆地图赋》。知举官则是早年既以神童闻名的御史中丞晏殊。

依照试场规则,如举子对考题有所疑义,可请教于主考官。

陆续有举子起身请示又一一归座,晏殊却眉心微蹙,轻轻摇头。

此时,又一位举子来至其座前:

敢问知举官,司空一职,周朝及两汉均有设置,然职责却不尽相同,本次赋题是写周代司空还是汉代司空?

晏殊凝视着眼前这位身形瘦削却面色沉稳的年轻人,不禁颔首微笑:

今日所有考生,惟你一人真正认清题目,考题所指正是汉代司空。

待到尚书省放榜,这位青年举子果不出晏殊所望,被擢为省试第一。

而在此之前,他已连获广文馆选试第一、国子监解试第一,紧跟其后的金鸾殿试虽未夺魁,但也名列前茅,进士之荣就此纳入囊中。

这位给晏殊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举子,并非等闲之士,而是后来领袖北宋文坛长达三十年的欧阳修。

02

一位日后的文坛领袖在科考之战中一路开挂,貌似不足为奇。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已是欧阳修第三次参加进士考了。

至于前两次其因何铩羽而归,那就要从头说起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的童年命苦程度,可谓仅次于韩愈。

其四岁丧父,家无余资,跟随寡母寄居叔父家以赖生计。

因家境窘迫无力聘请塾师,又买不起纸墨笔砚,母亲便带他在河边以荻草为笔,借沙盘做纸,日夕勤学苦练。

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画荻教子”之故事。
而欧阳修也不负其母所望,自小聪明颖慧,悟性极高。日常四处借书抄诵,往往书未抄毕,已能成诵,以致小小年纪便已下笔老成,诗赋文章,不见稚嫩之气。

某日,其叔父读到欧阳修的日常习作,大喜过望,对其母预言道:

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欧阳发《先公事迹》

意思是说,欧阳修是个奇才,将来不仅能重振门庭,而且一定会名扬当世,劝慰嫂子勿以家贫子幼为愁。

03

大约十岁时,一件对欧阳修日后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未来人生遭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一种极为日常的形式发生了。

欧阳修幼年生活的随州,城南有一户李姓大户人家,家中藏书甚丰。欧阳修与李家的几个孩子年龄相仿,常在一起嬉戏玩耍。

一次,几个玩伴又在李家院落间追逐打闹,欧阳修无意间在墙角壁柜中拉出一个装满旧书的破筐,发现有部残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杂驳其中。

欧阳修随手翻阅,旋即被韩愈雄辩滔滔、汪洋浩瀚的文风与气势所吸引,于是便向李家借阅了这部“书页脱落颠倒无次序”的旧书,从此倾心沉醉于韩愈古文,为将来引领北宋文坛改革预埋下一颗蓄势待发的茁壮火种。

然虽欧阳修一心慕习韩愈作品,奈何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晚唐既告衰落,在欧阳修的成长时代,骈文早已全面复辟。

所以,欧阳修的科考之路,与韩愈有着惊人之相似。都因文风平实古朴,不被骈文风行的时代所接纳,导致科场屡番受挫。

两次落榜后,急于获取功名以改变生活状况的欧阳修,不得不违心习作骈文,迎合考场风气。

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

懂得在科场上投其所好后,第三次参试,欧阳修终如文首所述,轻轻松松取得进士资格,就此开启了官场从政之路。

那么家境苦寒,上有老母,且三次科考才终于取到仕途入场券的欧阳修,行走官场是否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行差踏错之举呢?

事实恰恰相反。

欧阳修不仅继承了韩愈的为文之道,也同样被韩愈豪迈果敢、无所畏惧的人格所引领,宦海沉浮数十载,其始终保持着刚直不屈、一以贯之的勇者姿态。

04

让我们一起来到北宋明道二年的西京洛阳。

此时,新上任的西京留守王曙正在官衙内与一众部下商讨政务。

各项事宜一一梳理完毕后,王曙离席欲去。

一众府僚们见领导转身,姿态瞬间放松,伸腰抻臂间嬉笑互议晚间往何处饮酒游乐。

此时,一只脚已跨出房门的王曙骤然转身,面色沉郁,如炬似电的目光将座中部下一一扫过后,厉声发问:

你们日日如此纵酒享乐,难道不知寇准公晚年是如何招致灾祸的吗?!

寇准乃是王曙岳父,虽为一代名相,然晚年生活奢靡,豪饮无度,因此被弹劾贬官,流落而死。

众人听罢,唯唯不敢作声。

场面陷入尴尬之际,一位年轻官员霍然起身,朗声应道:

依属下之见,寇准公晚年遭难,并非因此得罪。

众人心中立时稍安:

呵,还好有大才子在,救场有望!

然年轻人接下来却话锋一转,口吐利剑:

其招致灾祸的真正原因,不在杯酒,而在年老不知身退也!

此语一出,字字化作滚滚炸雷,不仅劈在了一众僚属的头上,更劈在了王曙心口。

因此时王曙已七十一岁,亦属高龄在位(朝廷规定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你品,你细品)……

一句话磕碜了领导翁婿两人,小伙子厉害了。

众同僚听罢,心中叫苦不迭,脑袋垂得愈发低了:

艾玛,大哥,想死不要拉上我们啊!

05

这位胆气超群,勇抒己见,敢于跟顶头上司叫板且出手便是一剑封喉的小伙子,便是刚刚踏入官场两年,时年27岁,任职西京留守推官的欧阳修。

他运气不错,王曙虽为人严厉却是个有德长辈,听罢默然而去,并未与其为难。

然不久之后,二人再次产生碰撞。

当时有位士兵从服役地逃回洛阳,按律当斩,案子由欧阳修负责。

几日后,王曙碰到欧阳修,问起案情:

那个士兵因何还未判罪?

欧阳修据实以答:

此案尚须进一步调查,应送其回服役地复审为妥。

王曙一声冷笑:

这种案子,本官不知断过多少,焉有如此复杂?年轻人做事,未免太过缩手缩脚!

欧阳修却完全不买账:

此案如由您负责,立判斩首,属下亦无异议。可既然在我职下,便须依法处置,相公所言,恕不能从命。

王曙听罢,拂袖而去。

几日后却星夜急召欧阳修,再次确认案件是否定罪。

得知尚未后,他才深吁一口气:

甚幸甚幸,几至误事……

原来王曙接到上峰公函,该士兵果属情有可原,罪不致死。

从此,王曙对欧阳修大为改观。听闻其不久前做过的另一件“怪事”后,更认定此年轻人不仅刚直耿介,更是位不可多得的忠心体国之人。

06

此事要从当年四月,范仲淹回京任职右司谏说起。

回京不足月余,范仲淹便接到了一封由洛阳寄来的《上范司谏书》。

没错,信乃素未谋面的欧阳修所书。

范仲淹启而阅之,但见对方开篇明义:

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

您任职的右司谏,乃七品芝麻小官,得到了也没啥可高兴的。可我却要向您表达由衷之祝贺。

为啥呢?

因谏官一职,关乎天下之得失、舆论之导向,官小责任大!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谏官品级虽低,但重要性却可媲美宰相。

一件事,天子说对,而谏官说不对;天子说可行,而谏官说不可行,在大殿之上有权跟天子争是论非者,唯有谏官。

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邪!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

宰相或其他官职如果做不好,只会被有司追责;而谏官若是失职,则为君子所不齿!有司追责不过一时而已,而君子不齿,则会书于史册,垂之百世而不泯!

你说可不可怕?!

所以说,一个七品官,却要负起天下重担,经受千秋万代之考验,这么重要的官职,可谓非贤能之士不可胜任也。

看到这,大家可能既纳闷又着急:

说来说去,欧阳修也没讲清楚写这封信到底意欲何为,难道仅是为了拍七品谏官范仲淹的马屁?

别急,前面种种皆为铺垫,接下来我们的欧阳修同学又要祭出“一剑封喉”的绝招了:

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材也。其来,不为御史,必为谏官。”

及命下,果然,则又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廷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

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

从您自陈州被召返京城,洛阳的士大夫们就奔走相告:

以范仲淹的才华,这次返京不做御史,必为谏官。不信,咱们等着瞧。

到右司谏的任命发布,大家更是额手称庆:

范仲淹不仅才华高,关键还是难得之忠臣,日后能在天子跟前义正严辞、据理力争的人,除了他,没别人!

自从您走马上任,我们大伙儿是日日翘首踮脚,一心等着您手撕奸臣,脚踢小人,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结果您可倒好,这都一个多月了,愣是啥动静都没整出来。

怎么滴,是我们洛阳粉丝团错看您了?还是您自有计划、蛰伏憋大招呢?

——看出来了没,这才是欧阳同学修书一封的真正底牌。

不是闲聊,更非拍马屁,而是指责前辈范仲淹在谏官任上不抓紧时间上谏书、提意见,为国为民谋福利。

部分朋友看到这可能疑惑了:

这素不相识,又非一个部门,直接写信非议人家工作,欧阳修不会是打着公忠体国的幌子借题发挥,有意攻击范仲淹吧?

这倒真不是。

能够证明欧阳修此信绝对是对事儿不对人的证据,就是很快,他又做出了为范仲淹挺身而出、两肋插刀的义气之举。

07

由于得到王曙举荐,欧阳修洛阳任职期满后,被调入京。

两年后,已任职开封府尹的范仲淹为推动改革向仁宗进献《百官图》,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官饶州。

一时朝野激愤。

而一位名叫高若讷的谏官,不仅不挺身而出、在御前直言相救,反在一场聚会中公然讥讽范仲淹之举是谋求升进、论事狂直,理合该贬。

不幸,当时欧阳修也在场。

于是其义愤填膺,以笔为刀,当即龙飞凤舞,写下了震撼朝野的著名檄文《与高司谏书》。

让我们挑其中的一些精华段落来见识下什么叫做“得罪谁都不要得罪会写文章的人”: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本段先是以退为进,试以设身处地之立场来理解和怜悯高若讷:

人之性格,刚正果敢也罢,怯懦柔弱也好,都是天生娘胎里带的,无法强求。

你家有老母,爱惜官位,既怕挨饿受冻,又贪钱财利禄,不敢和宰相对着干,也属人之常情。如果你仅是默不作声,只能说明你是个庸人兼不成器的谏官而已,大家也并不会因此苛责于你。

一番看似宽容善良的分析后,欧阳修却笔锋一转,开始挟风带雨、言辞犀利地揭示对方连“庸人”“愚者”都不如的卑劣本质: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结果没想到,你却连庸人的底线都守不住!胆小怕事、不敢为范仲淹辩护也便罢了,居然还有脸大言不惭地公开诋毁人家,想靠这种把戏来掩饰自己身为谏官却不敢忠言极谏的过失,简直就是人人得而唾之的小人、贼子!

考虑到高若讷看到这,可能会以“范仲淹不贤,所以我才出言讥讽”来狡诈自护,欧阳修再一次以退为进,用一个漂亮的二难推理,将高若讷彻底逼迫到一个无可辩驳的死地: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假设范仲淹乃不贤之臣,当初皇上任命他时,你为何不加以阻拦?当时一个屁不放,等人家落难后,才跳出来叫嚣人家不贤,活该被贬,这是不是小人行径?

反之,如果说范仲淹是个贤良君子,那他如今遭人陷害,你身为谏官,为何却又似缩头乌龟,不敢为其仗义执言?

所以说,不论范仲淹贤与不贤,你都没尽到一个谏官应尽的职责,由此可见,阁下真乃没脸没皮之小人也!

——啧啧,什么叫骂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不仅骂你,我还骂得理所当然,逻辑谨密,面面俱到!让你张不开嘴,还不了口!

接下来欧阳修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欧阳氏“一剑封喉”之独门绝技运用到炉火纯青之境,以一句“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将对方的无耻之行盖棺定论,遗臭万世:

昨日安道(余靖)贬官,师鲁(尹洙)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余靖和尹洙不是谏官,却都能为范仲淹上疏辩护,如今一个被贬,一个待罪。而你身为谏官一无作为,竟还有脸出门见人,还好意思穿梭朝堂以谏官自谓,说明阁下真是全然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了!!

整篇檄文辞辣气盛,论证严密,层层推进之中给对方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式的猛烈抨击,千载之下读来仍感大快人心,且不得不为之拍案叫绝:

什么叫做一只纤纤细笔,胜过千军万马,这就是啊!

08

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说过一句话:

我从来不要求队友去做我做不到的事情。

那么这话换算到欧阳修身上就是:

他对范仲淹、高若讷身为谏官的表现都颇为不满,如果有天这职位落他自己身上,他能确保一定做得比别人好吗?

毕竟这是个专门挑剔朝政失误、指摘君臣过错的岗位,虽历朝历代都赋予谏官挑刺无罪、找茬有理的特权,但实际干起来,还是相当得罪人啊!

你别说,这一天还真就来了。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1043年,欧阳修终于也被委以谏官之职。

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战绩如何。

欧阳修上任后第一次入朝议事,就上奏了《论按察官吏札子》——

内容通俗点讲,就是建议仁宗搞一个中央特派组,到地方上去搞稽核、查政绩,能干的提上来,不行的统统撸下马。

你看看,一上场,就放出了计划砸无数人饭碗的超级大招。

就这还嫌力度不够,对官场中的无能奸邪之辈更辅以各种指名道姓、事无巨细的弹劾:

《论凌景阳三人不宜与馆职奏状》;

《论苏绅奸邪不宜侍从札子》、《论李淑奸邪札子》;

《论赵振不可将兵札子》、《论郭承祐不可将兵札子》、《论李昭亮不可将兵札子》;

《论止绝吕夷简暗入文字札子》;

……

短短一年的谏官生涯,类似以上令各路昏官庸吏闻风丧胆的札子,欧阳修写了足足95篇!

如果单纯看奏章名字还不足以令你颤抖,那就再来见识一下奏章中欧阳修那“磕碜死人不偿命”的凌厉措辞。

比如弹劾某不材之臣应退职让贤,他是这么写的:

最号不才,久居柄用。柔懦不能晓事,缄默不能建明,可罢之以避贤路……陛下思国家安危大计,不必顾惜不才之人,使妨占贤路。

如此字字扎心,毫无留情地砸人饭碗,容我不恰当地问一句,假设这奏疏弹劾的是你,你想不想操起菜刀跑去找欧阳修拼命?!

(啧啧,一句话得罪所有读者,我真行……)

所以在谏官之职上,欧阳到底开罪了多少官场同僚,树立了多少政敌对立面,说是不堪计数也毫不夸张。

09

欧阳修在谏官任上干的热火朝天之际,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

二位贤哲一向政见相近,于是欧阳修又义不容辞扛起了为革新大业全力打辅助的历史重担。

当时保守派们为保护自身阶层的既得利益,对革新派群起攻之,污其“朋比为奸、结党营私”。

所谓君子群而不党。

自古以来,皇帝们最怕的就是大臣抱团,威胁皇权。

所以,“朋党”一词历来都是保守派排斥打击革新势力的杀手锏。

果不其然,此论一出,本大力支持改革的宋仁宗顿时左右摇摆,心生疑窦。

而恰恰此时,范仲淹又在应对政敌朋党论的攻击中语出失误,令仁宗的猜忌更进一步。

当时,范仲淹是这么回应的:

方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未尝不各为一党,不可禁也,在圣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

意思是,不管哪个朝代,大臣们都是有忠有奸,这是没法杜绝的事儿,关键在于皇上要能辨别忠奸。君子们即便结为朋党,也只会做好事儿,这对国家又何害之有呢?

范仲淹这话,站在他自己的忠臣角度来看,确实没毛病。

但换成仁宗的皇权角度,那就大不相同了:

君子结党,只做好事,那如果你们觉得我这个皇帝不称职,造反把我替换掉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那你们是不是也会做?!

看到没,皇帝最在乎的,不是你干的是好事坏事,也不是对国家有利没利,而是首先要确保皇权在握,天下姓赵!

所以范仲淹这个回应的致命之处就在于:

既没有消释仁宗的疑虑,还等于间接承认了自己就是在纠结朋党。

好比保守派为革新派挖了个坑,范仲淹本来是去填坑的,最后不仅没填成,还稀里糊涂又给掘深了两铲子……

在此新旧两派激烈交战、生死存亡之际,但见辅攻小能手欧阳修不畏枪林弹雨,挺身而出,再一次以其滔滔辩才与卓绝见识向奸邪小人们猛烈开炮,挥洒出彪炳史册的《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文章开篇便对范仲淹的朋党之语,做出了大大方方的承接,看似平平无奇。

(欧阳修: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本宝宝也只能硬着头皮接着老范的话茬往下续啊……)

然而接下来却正面迎敌,劈空来了一句: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好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咋滴,就许你们守旧派污蔑革新派结党,我们就不能把同样的帽子扣你们头上吗?

漂亮!

接下来为彻底打消仁宗的疑虑,欧阳修又对这一观点做出了精彩绝伦的细致阐述: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意思就是说,在我看来,其实小人根本结不成“朋党”,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结“朋党”。

这话猛一看,是不是惊出大家一身冷汗:

妈呀,这么说,不比范仲淹的失误还大?!

别急,大招在后面(欧阳同学的一贯风格):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因为小人是因利益钱财而聚在一起,当利益没了,他们也就作鸟兽散了。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而君子不同,君子是因道义而聚在一起(道义就是忠君爱国),行的是忠信之事(坚决忠于皇帝和大宋),惜的是气节名誉(绝不会造反和叛国)……

你看看,欧阳修对君子之朋的这番论述高不高——

因为皇帝的疑虑是万万不能挑破的,革新派绝不造反的口号更是没法明着喊出来。

但又要把这两点都在文中表达出来,好让皇帝彻底安心。

这么高难度的事儿,欧阳修以其超世之才做到了。

这番“君子之朋”的论述,字字句句都像是在朝仁宗挥手呐喊:

赵老板,您放心,我们革新派生是您的人,死是您的鬼,您就是我们君子同盟的领袖大哥大啊!

彻底解除了皇帝的担忧后,欧阳修又不忘使出“一剑封喉”的平生绝学,给保守派狠狠补上一刀: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老板,只要您摒弃保守派那帮小人,相信我们革新派这群君子,则天下大治,指日可待!

啧啧,这反攻指数。我忍不住反手就给一万个赞!

不过,所谓刚者易折。

这篇文章虽帮革新派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却也将欧阳修推到了整个保守派的长枪短炮之下。

再加上其在谏官任上得罪的那一篓子死对头,使得欧阳修后半生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密集攻击,避无可避。

10

庆历五年,开封府尹杨日严在浏览下级的工作日报时,对一桩已婚女子与家中男仆的私通案,展现出极大兴趣。

因涉案女犯,从卷宗信息看,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

想到自己曾因贪污渎职被欧阳修狠狠弹劾,杨日严把案宗翻来覆去研究,想找个突破口,顺带把欧阳修拉下水。

结果发现,这个外甥女属欧阳修妹妹的继女,和欧阳家并无血缘关系。欧阳修妹妹早年丧夫后,可怜继女无依,便携其依附兄长欧阳修生活。

这令杨日严深感天赐良机,不容错过:

无血缘关系,又自小在欧阳修家长大,大有文章可做啊!

于是其责令手下对这个外甥女张氏严刑审讯,威逼诱供,迫其胡言乱语,说婚前寄养在欧阳修家中时,曾与其发生过污秽暧昧之事。

朝堂上下,不知有多少人欲置欧阳修于死地而后快。风闻此事,个个摩拳擦掌,添油加醋,一门心思要把事情搞大。

如谏官钱明,在宰相陈执中授意下,立即上疏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有染,且意欲霸占张氏家财。

哼,就算扳不倒你,也要搞臭你!

为了让自己的言论取信于人,钱明还煞费苦心地从欧阳修作品中挑出一首词,作为呈堂证据:

《江南春》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着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真行。

一首对烂漫少女表达无限怜爱的清新小词,到了无耻之徒眼里,竟演变成了一桩通奸大案的文字证据!

呵呵,把想象当推理,视断案如儿戏。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工作层面找不到人家纤毫瑕疵,便在道德私事上无事生非,深文周纳,何其卑劣!

为确保此事万无一失,一众仇家还刻意安排一位与欧阳修有过节的宦官参与此案复审。

可惜他们千算万算,却没算到那位宦官竟是位正派之人,坚决不肯同流合污。

最终,此事因证据不足,未能罗织成案。

但在无罪情况下,欧阳修依然被降级处分,外贬滁州。

《自河北贬滁州入汴河闻燕》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

夜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经受如此重大的人格打击,贬途中的欧阳修于夜半被孤雁的哀鸣惊醒,心绪苍凉,再难成眠……

11

在滁州,政务之外,满身疲惫的欧阳修把自己投放到了山水泉林间,以此涤荡前事遗留在心头的重重乌霾。

远离了勾心斗角的朝堂,他性格中浪漫多情的一面渐得释放,迎来了一段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例如,春日,他幽谷种花:

浅深红白宜相见,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夏日,则倾听啼鸟:

百转千回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冬日,便踏雪寻梅: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

滁州的秀丽山水与淳朴民情,疗愈着身心受创的欧阳修,也催生出他笔下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代表作《醉翁亭记》。

文章实在写得太好,优美娴雅,格调清丽,又兼强烈的抒情性,我实在忍不住要全文录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全篇凝炼精萃而又有往复百折的层次感,平易流畅却兼具一唱三叹的音律美,使人读来如同跟随一台高清摄像机,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在山水泉林间俯仰流连,观朝暮变幻、赏四时美景、享同游之趣……

且此文和前面叙及的那些纵横捭阖、笔锋老辣的檄文奏章,风格可谓迥异。一刚一柔,前者侧辩论,好似滚滚波涛;后者喜抒情,恰如潋滟秋波。

以一人之力,将此两类散文风格都写至巅峰水平,除证明欧阳修的文字之功已臻化境外,也让我们认识到其刚柔并济的性格底色。

非此,不能两而擅之也。

《醉翁亭记》不仅在后世被叹为“欧阳绝作”,一经问世,亦即风靡大宋。

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

因文章写就后,即便刻石立于亭侧,于是全国各地读者纷纷跑来打卡合影,谋取拓本。以至山上琅琊寺中的库存毡子全被打碑用尽,最后连作为和尚睡觉用的也不得不拿出来,供狂热的游客们拓碑使用。

更为夸张的是,还有很多商人前来拓印,游走四方做生意时,遇到关卡,将此拓本送与官员,竟有免税过关之奇效!

挫折,是老天在帮你规划更长远的东西。

对欧阳修来说,贬官滁州就是对这句话的绝佳验证。

神作《醉翁亭记》一举奠定其文坛宗主之地位,为欧阳修日后革新科场文风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离开滁州十载后的嘉祐二年,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进士试主考官。

当时的北宋文坛,正流行着一种生僻怪涩,以与众不同、博人眼球为创作宗旨的不良文风,号称“太学体”。

对此深恶痛绝的欧阳修,下定决心要趁着这次担任主考官的机会,改革科场风气,推行自己平实自然、言之有物的文学主张。

于是其在批阅试卷时,凡是发现为文奇崛险怪者,一律大笔划掉,毫不手软。

由此遭到无数落榜举子的疯狂报复。他们怒不可遏,趁着欧阳修上早朝时,聚众上千围攻他的车驾,公然谩骂侮辱,一时声势颇大。

甚至还有些极端之人,写《祭欧阳修文》,投入其家中,咒其该死;至于那些翻出陈年旧闻制造流言蜚语,诋毁其人品私德者,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然而,历经风雨的欧阳修对此早有预料并已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誓将文体改革进行到底。

事实终归胜于雄辩。

历史的进程,证明了欧阳修改革的正确性。经此一役,北宋文坛的文体、文风皆发生巨变,且不再回潮。

而更能直观展现欧阳修改革成果的,则是此次科举考试,获取人才之盛,堪称空前绝后:

文坛上的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一下占了三);

政坛上的吕惠卿、章惇、曾布、王韶、吕大钧(都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新旧党争的风云人物);

学坛上开创“程朱理学”的程颢、程颐,“关学”的创立者张载……

全在这场科考中脱颖而出,被欧阳修擢为进士。

一场科考,几乎将北宋中后期文坛、学坛、政坛的精英人物网罗殆尽,欧阳修具何等之慧眼也!!

13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道德、文章、宦位皆已步入巅峰的晚年,欧阳修竟再历风波,身心巨创。

事情要从仁宗去世,英宗继位说起。

因仁宗没有子嗣,英宗是其从皇族中挑选过继的儿子。

那么,关于英宗继位后该如何称呼自己亲爹这个问题,朝堂上下产生了激烈争议。

绝大多数人认为英宗既已过继给仁宗,以前的爹就不能认了,应该喊皇伯(大爷),一小部分人觉得两个爹都认也行,可以喊皇考(爸比)。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争论这种“管自己亲爹叫爹还是大爷”的事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而在古代,则是关系人伦纲常的大事。

(明代嘉靖朝掀起狂澜巨波的大议礼,与此如出一辙)

在这件事里,欧阳修站队少数派,认为可以喊爹(其实主要是英宗想喊爹,推欧阳老师出来打头阵)。

就这样,作为“喊爹派”的台柱子兼第一辩手,欧阳老师一时间又站在了风暴中心,四面受敌:

伏见参知政事欧阳修首开邪议,妄引经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伏请下修于理(恳请把欧阳修扔进大理寺监狱,严刑伺候!),以谢中外。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最后更激化到要对他“乞行诛戮以谢祖宗”

哎,这都是在替英宗背锅挡箭啊,心疼欧阳老师一波……

最后,虽“喊爹派”取得了胜利,英宗如愿以偿认了亲爹,但两派之间的梁子可算结下了。

在这次名分之争中,有个叫蒋之奇的人,是欧阳修的门生,为了谋求前程,他跟着自己老师站队英宗,事后,被欧阳修举荐为监察御史。

(在古代,举子考中进士后跟主考官会自动形成师生关系,此人跟苏轼是同年进士,所以算欧阳修座下门生)

因当时朝堂上大部分人都是皇伯派,故蒋之奇虽然升了官,却遭到同僚排斥孤立。又加上英宗很快过世,神宗上位,蒋之奇更认为自己押错了宝,站错了队,悔之不迭。

恰在此时,欧阳修夫人的堂弟因事要被贬官,他仗着自己姐夫身居高位,认为欧阳修一定会为自己求情赦免。结果没想到欧阳修不仅没帮他,还特意要求朝廷秉公办理,导致其被罢官免职。

这位堂弟由是对欧阳修恨之入骨,到处散播谣言,诬欧阳修与自己的长媳吴氏关系暧昧,似有乱伦之嫌……

这事儿传到蒋之奇耳朵后,他立时决定借此倒戈,与欧阳修划清界限,让官场同僚重新接纳自己。

i

于是其独身上殿,向神宗弹劾欧阳修“帏薄不修”,并伏地不起,坚请神宗降旨,将欧阳修立判处斩,暴尸示众!

是的,你没看错,蒋之奇伏地不起,要求将欧阳修——

立判处斩,暴尸示众!!!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儿是什么感觉,于我而言,只觉酷暑之日,却犹如身堕冰窟,彻骨寒意袭绕全身。

为谋一己私利,在无任何调查和实证的情况下,就欲置对自己有师生之名与提携之恩的人于死地而后快!!

其心肠之恶毒,人品之卑劣,实令人为之发指!!

而对欧阳修而言,迟暮之年,再次蒙受如此奇耻大辱,其愤怒惨淡的心境可想而知——于一个月内连上十三道奏折,坚请神宗彻查此事,还己清白:

之奇诬罔臣者,乃是禽兽不为之丑行,天地不容之大恶。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于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

苟有之,是犯天下之大恶;无之,是负天下之至冤。犯大恶而不诛,负至冤而不雪,则上累圣政,其体不细。由是言之,则朝廷亦不可含胡不为臣辨明也!

同样的屎盆子被人扣头上两次,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最终,此事以蒋之奇“我没证据,我也是道听途说”为结论,落下帷幕。

(道听途说你特么就想把人家处以极刑、暴尸示众??简直丧尽天良到骨子里了!)

而对欧阳修来说,此番枉遭大辱,几陷不测,再加上已身老体衰,他再也无心恋栈朝堂,决意急流勇退,退休致仕。

此后,他不断上书请辞,四年后,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

自从,他自号“六一居士”,与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相伴悠游,并着手对平生作品做最后的整理选编。

一年后,《居士集》定稿,一代文豪平静谢世。

14

例行的综评时刻。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于政坛而言,他最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诸多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与改革事件。

文学上,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位兼擅诗、文、词、赋的大家,其纵横文坛、领袖群伦三十年,对北宋一代文学思潮及文学发展脉络产生巨大且深远影响。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除他自己外,其余五个要么是他的门生(苏轼、苏辙、曾巩),要么曾得到过他的提携举荐(苏洵、王安石)。

个人创作上,其散文从容闲雅、情韵邈远。针对其文之美学特色,文学史上甚至产生了一个专有形容词,叫做“六一风神” (因其自号六一居士)。

“六一风神”意指欧阳修散文蕴含着一往情深的情韵之美,一唱三叹的往复之美,及一波三折的摇曳之美。《醉翁亭记》即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诗歌上,欧阳修反对雕琢浮艳的西昆体,主张用语自然平易: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例如这首《晚泊岳阳》,以平易流畅的语句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旅中思归之情。

词的成就,则比诗又更进一层。

如早年洛阳任职时,其笔下的一些表达离情别伤之词,即已颇见水准,在此附录两首: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总的来说,其词以抒情为主,风流蕴藉,用语真切。

比如以下这首闺怨名作,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曾被李清照反复点赞: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而另一首《蝶恋花》,上半阕自设问答,形式极为新颖,被梁启超推崇为“文前有文,如黄河伏流,莫穷其源”: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当中,也不乏描绘男女相思慕恋的爱情词作,如以下这首朴实自然、饶有韵味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史学方面,他负责编撰了著名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更是其耗时近20年以一人之力独自完成。在二十四史中,以一人之力主持编撰两部史书,乃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经学家,对《诗经》《周易》《春秋》皆有深入研究;更是金石学的开山鼻祖之人,所著《集古录》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退休后的花甲之年他亦耕耘不辍,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品评赏析前人诗歌,题为《六一诗话》——

一开我国笔记体文学评论之先河,此后继之而起的历代诗话不可胜数,还有随之衍生的词话、曲话、赋话、文话等文学评论的新体制蜂拥而来,一直绵延影响到近现代……

综合来看,欧阳修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之文化全才兼学术巨匠。

一代宗师,可谓实至名归也!

至于其因何能取得如此高远丰硕之人生成就,不惟在其才高,更在其自来立志高远也: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生而为人,如若不想死后像草木鸟兽一样泯灭无迹,则唯有成为圣贤之人,立德,立功,立言,将自己的思想火炬永远传递下去,惟此可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欧阳修毕生以此终极人生意义自我鞭策,出身孤寒却具凌云之志,一生多历患难却始终不改勇者本色,为官以忠,治学以勤,终以一代文宗、政坛名宦、学术泰斗等多重成就当之无愧地位入圣贤之列,光耀百代而垂范千古也。

伟哉,欧阳公!

-作者简介-

周公子:唐诗宋词发烧友,故事讲述爱好者,一个坚信历史其实很有趣的山东女青年。个人公
周公子:唐诗宋词发烧友,故事讲述爱好者,一个坚信历史其实很有趣的山东女青年。个人公号:周公子爱读书(ID: yushanzhaji),本文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