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李焕英背后,我带你看一遍电影不会告诉你的细节
这两天陪家人看了《你好,李焕英》,笑点挺多,还算中规中矩的喜剧片。但剧情之中各处细节,其实衔接并没有那么自然,有不少比较尴尬的梗。大抵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这就是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可见,想出精品还是要专业的团队,要不就得老板挂个名只拉资源不瞎指导。
电影的事情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士在说了。咱们作为地产八卦号,说点这部电影里,其他一些没人注意到的东西。
一 房子
李焕英家的房子,从贾晓玲没出生,再到她长大成人,一直没换过。
说房子之前,先说下当年的工厂。
整部电影设定的背景是80年代,当年的工厂和现在绝大多数的工厂是不一样的。有多不一样呢?当年的工厂,其实是50年代借鉴了苏联,以及60年代借鉴了日本以后,非常城市化,也代表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产物。工厂基本上管了一个人从出生到归西所有的事情。
有这段经历的朋友可以去回顾一下,当年大厂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食堂,电影院,甚至是公园,球场,都是工厂内部专有的设施。放在当年,这一点儿都不比现在所谓的各种小镇,比如『阿那亚』『桃李春风』之类的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甚至,别看现在各种住宅小区修得漂漂亮亮,但单纯比公共配套,远远不及当年。从这点上看,只能理解为公共配套也从福利变成了货币化。大多数人的公共生活质量,并没有本质上提高,甚至是下降的。
当年的经济逻辑,即工人提供劳动力,工厂负责工人的生活保障,国家负责工厂的产品销售。甚至是在80年代初这样已经改革开放的时期,大多数地方的大国企厂区一直是保持这样的经济形态,直到1995年前后才全面被铁相打破。铁相也因此被冠上“牺牲一代人”的标签,一任而终。干大事,其实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无论怎么分配,一定有人不满意。这就是人性。
回到房子这里。当年这种叫做宿舍。一般是刚进工厂,没有结婚,就是两人一间。等到结婚,再从两人间搬到单间。但是厕所、厨房、洗澡间,都是一层共用的。
只有提干(也就是升官),才有机会搬到更大更好的房子里,享受科长两室一厅,处长三室两厅,局长大三房或者大四房的待遇。
所以你看,无论哪个年代,人都是分成三六九等的。以前靠出身靠能力靠关系,本质上还是靠能力(出身和关系也是能力);现在也还是这个逻辑。
再回到李焕英家。她从结婚前就搬到了单间,要不说明厂区的宿舍比较富余,厂里面效益好,大家都能住上宽敞房子。要不就是说明她很早就是车间的骨干,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要不说明,她的父母就是厂里的老一辈,想办法给她弄了套房子。我倾向于是后者。
那么,从电影里体现的,公布和乔衫结婚前,到贾晓玲上了自考,一直以来房子都没换过。要不是个bug,要不说明在这个接近20年的时间里,李焕英夫妇两个一直原地踏步,没有提干,也没有赶上厂里转制的机会,也没有跟得上这个国家这几十年经济日新月异的历史进程。顶多是参与到了房改,拿出几千块钱,把厂区的旧房子从使用权变成了自己名下的产权房。
说句扎心的话,也许,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真实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赶得上历史的进程。
二 厂长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啥厂长这样的人物,能够在厂区有这么大的威慑力,以至于沈腾在片里招致各种不敢言而敢怒。
从片里看到的一个细节,这个胜利化肥厂,是有分厂的。也就是说,这个厂长,不仅仅是厂长,而是一个地方化工企业集团的一把手。当然,后来他又升书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地方化工企业集团一把手是什么概念呢?别说当年,就是现在,这种国企一把手,依旧是有行政级别的。以地级市为例,很可能是挂着正厅级或者正局级的标准。也就是和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是平级的。当年没有房地产,卖不了地。作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利税的贡献大头,地方政府是非常倚重这样的国企。金主的威力,你懂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副职,到这些国企一把手的办公室,都是得站着汇报工作的。你估摸一下这个威力有多大。
所以为啥各路阿猫姨坚决拥抱房地产?不就是当年猫脖子被人捏得死死的。那种低声下气不平等待遇,你寒窗苦读出人头地卖与帝王家,到了一定的级别,还能受得了这个?所以,各位,人性的底层逻辑一定不能忽视啊。
再回到厂长这里。关于1981年,有一个细节值得推敲。
厂长为啥要通过女排比赛,找儿媳?
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它不仅是理解电影故事线的通道,也是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的通道。
这种找儿媳的方式,恰恰是普通人理解世界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在李焕英的闺蜜,甚至是贾晓玲的脑回路里,被厂长纳为儿媳,是改变命运的最优选择。
其实,这不仅代表着当年社会阶层大规模向上流动没有绝对锁死,更代表着厂长已经到此为止了,并没有形成上层的庞大关系网络。更直接点说,就是上层阶级,甚至是厂长的同辈同级别,大家都不看好他,哪怕他升了书记。
从底层的视角看厂长,是高攀。但从厂长的同辈或者上级那里,难道就没有人愿意撮合女儿辈和沈腾相亲,去缔结一个强强联合么?门当户对,才是中国社会最根本最普遍的事实。
如果没有这个情况发生,只说明人家并不认可厂长是他们的一员,并将长期与他们交换利益。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组织上不认可你了。因此,这才是沈腾背后的真实故事背景。他不是不想接受父亲的安排,而是父亲的安排都不够好,并且父亲的盟友不够多。人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动物,没有谁是天生叛逆的傻蛋。
三 王琴
王琴是这个电影里唯一一个像反派的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才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一个长得漂亮,身材高挑,处处争先,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女孩子。真实生活中,有谁不喜欢呢?除了嫉妒她的庸人。
而这样的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深圳办事处主任的机会。嗯,办事处主任,科级干部,在没有成为厂长儿媳之前。你掂量掂量?
至于从贾晓玲自己口中说出来的,王琴的孩子年年第一,从小优秀,长大留学美国,上了ucla这种排名不逊色于清北的一流学校。说明王琴对子女的教育绝对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这种成长路径,一定是那种只会做点包子,补个裤子,说点体己话,别的啥也不会干,甚至不愿意配合老师做各种疏导工作的家长,所给不到的。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利益都是通过交换来的,要不交换能力,要不交换努力,要不交换尊严,要不交换身体。
如果不愿意在还没有锁死阶层前使劲努力,就只能看着别人成功,然后成为说闲话的那一批人。然后到了下一辈,依旧逃不脱面对交换的局面。
贾晓玲的例子恰恰是一个特例,她交换了别人交换不了的东西,才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
而那些个,长得漂亮,但脑子不大好用,没有背景,从这样的厂区出身,又想向上流动,最终走到舞台上的姑娘们。
你说,能交换点啥?
新的一年,让我们多思考,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