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纹饰鉴定古陶瓷(六)
三、纹饰色彩
瓷器纹饰色彩主要表现在釉下彩和釉上彩两个方面,典型的釉下彩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
元 青花鸳鸯戏莲纹花口盘(苏麻离青)
1.青花
1.青花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现代瓷器生产还有一种釉中彩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则品种众多。但自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烧制成熟以后,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青花瓷器瓷质细洁而色白,图案装饰雅俗共赏。由于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褪脱的优点,而工艺过程又相对简化,便于大量生产。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罐(苏麻离青)
青花成熟之后,历代所用青花钴料皆有不同,所呈现出的青花发色都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自元代起历代所用青花钴料及色调如下:
(1)苏麻离青(元末明初)
又叫苏泥勃青,为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的专用料。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褐色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褐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的最主要特点。但这种斑点是在降温时有些金属元素未能完全熔融而凝聚的现象,也有可能瓷画中斑点很少。若器物青花纹饰中斑点非常多比较密集,就值得商榷了。
明成化 青花松竹梅纹高足碗(平等青)
(2)平等青(明中期)
又称“陂塘青”,国产青花料中的一种,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明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叠盒(平等青)
(3)石子青(明中晚期)
又称“石青”,国产青花料的一种,产于江西高安,明中期民窑青花多用此料。石子青多色沉不亮,蓝中带灰。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
明中期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碗(石子青)
(4)回青(明嘉靖、万历朝)
为西域进口青料,出现于明正德晚期,多见于嘉靖、万历朝。回青一般与石子青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浓艳并呈现紫红色光泽;若石子青用多了,便呈灰蓝色。
明嘉靖 青花四爱图碗(回青)
(5)浙料(明末清初)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为国产青料最佳者,其呈色重者浓艳,轻者淡雅。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的景德镇官窑均用此料。
(6)珠明料(清康熙朝)
产自云南,由钴土矿料煅烧而成,烧成后色调青翠明亮,清代康熙时期多用此料。
明万历 青花人物图碗(浙料)
(7)洋蓝(晚清民国)
清嘉庆朝以后,随着国势日衰,青花质量也逐年下降,色调多为黑灰或淡青的蓝色,多显漂浮,釉面也不够平整。清末时,欧洲人发明的经过工业提纯的化学氧化钴制品从日本传入中国,这种青花钴料就被称之为“洋蓝”。由于洋蓝经过了化学提纯,其氧化钴纯度很高,烧成后形成了一种鲜艳的碧蓝色调。
明万历 青花人物图碗(浙料)
这种青料有两大优点,一是青花呈色统一、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二是颜料颗粒细小方便绘画,减少了青料用量。但洋蓝青花瓷器釉层薄清澈到底,发玻璃光,青花浓艳,侧光看闪紫为主要特征。
清光绪 开光折枝花卉纹壶(洋蓝)
青花主要有两种绘画技法:一是白地蓝花,即图案花纹以青料描绘,这是青花瓷器的主流,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器,基本都是这一类型;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即以青料作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部分呈现,即所谓的蓝地白花,这种类型在青花瓷中虽有一定数量,但和白地蓝花相比则属极少数,主要应用在盘、碗一类的瓷器上。
明嘉靖 青花回青地白莲花纹寿字盘
当代景德镇仿制元、明、清三代的青花,主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仿元青花者最为常见。新仿品有的褐色斑点过多,有的在纹饰上用笔描绘出浓重的线条,不难识破。此外明末清初的青花筒瓶、乾隆朝青花六方大瓶也多有仿制,但器型线条略显笨拙。
原文作者:叶佩兰 李昊冰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6月刊《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纹饰鉴定古陶瓷(中)》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原文作者:叶佩兰 李昊冰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6月刊《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纹饰鉴定古陶瓷(中)》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