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财富大量增值,必须走出五个认知误区
《富人的逻辑》一书中说:富人之所以能拥有大量财富,是因为他们有不同寻常的认知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雷纳·齐特尔曼告诉我们:想要让财富大量增值,必须走出五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认知误区,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可能地把资金分散,比如说买许多种不同的股票,或者在不同的房地产上进行投资。这其中涉及的是一个投资组合理论,这是经济学家马科维茨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我们能精心选择各种投资的搭配比例,就能实现投资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取得一定的收益。而这些投资之间越没有关联,那么这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就越小。
但是齐特尔曼认为,投资最关键的一点是对要投资的市场是否有足够了解。从市场里所获得的信息通常都带有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对市场的了解足够深入,就更有可能成为正确的那一方。
第二个认知误区,是很多人认为市场的低波动性意味着低风险。市场的波动性,简单说就是收益率的变化。这也是刚才我们提到的经济学家马科维茨的理论,他认为波动性越低,风险性也就越低。
但另一个经济学家迈克尔·开普勒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个理论有问题。假设有一只股票,第一个月上涨了10%,第二个月上涨了5%,第三个月上涨了15%。而同一时间里,另外一只股票每个月都下跌15%。按照波动性理论,第一只股票波动性大,而第二只的波动性一直稳定在15%,那么第一只股票的风险性比第二只大。但事实上,第一只股票虽然一直在大幅度波动,但它的价格始终在上涨,三个月下来它的收益达到了32.8%,而第二只股票虽然波动性一直很平稳,但它一直在跌,三个月下来要损失38.6%。这个例子说明,低波动性并不等于低风险性。
第三个认知误区,是很多人认为应该尽量在本土进行投资。在投资时,我们普遍认为海外投资的风险比本土投资的风险大,这被齐特尔曼称为“本土偏好”。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房产中,有六成多位于德国境内,只有1.4%位于亚太地区。虽然当时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势比德国好,而且投资过程也很简单,但还是没法改变大多数德国投资者的观念。
书中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不同的投资市场里,本土偏好会让投资者损失1.48%到9.79%的潜在收益。如果是周期长,数额大的投资,这个比率造成的损失会非常惊人。
第四个认知误区,是习惯用过去的市场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这也被称为用“后视镜视角”去投资。
1998年的德国股市表现特别好,它的股票价格指数超过了5000点大关。德国人随之疯狂购入,那一年他们光在股票型基金上就投入了353亿欧元,而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13亿欧元。随后指数仍然一直上涨,直到2002年3月开始崩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家开始大量抛售。在最高位时入场的投资者损失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本金。2003年,德国股市又开始回升,到2008年又是一路上涨。那些在2002年低谷时期买入的投资者赚了至少两倍。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做过一个研究,他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观察了世界各国的股市。他发现那些表现强劲的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在经历了五年的上涨之后,又经历了五年的下跌。而那些在前五年里跌幅最大的股市,其中有94%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涨幅达到了122%。这么大的变化说明,根据股市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来选择买入或者抛出是很危险的做法。
最后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能战胜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股市而言的。有一份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德国有70%的私人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他们的收益并不支持这一点,而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其实很容易导致投资者的失败。
晨星写于2021年7月1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