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馆‖《《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点评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xxx
自古以来,长安是大多数王朝的首都,北京只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今天,我读了”文字鬼才”马伯庸写的《长安十二时辰》。①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皇城)长安是一年一度的上元节。但当辉煌的灯火亮起时,灾难将会降临长安城,(突厥人的特种部队“战狼卫”准备纵火烧城,把长安变成一片火海地狱。)能救长安的,只有是“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之称的张小敬(——书中交代,做了九年京畿万年县“刑侦大队大队长”的张小敬因为击杀顶头上司“公安局长”(万年县尉)已被打入死牢,)。‖(临危受命的张小敬)因为(随后)在一次搜查突厥人“万全宅”的任务时,他被发现了,(他为了解救一位女人质)所以被抓了起来,尽管审问者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让张小敬说出一个字。他硬是撑到了援军到来,也没有透露出半点消息。他之前还孤身一人杀了三个战狼卫。他这种勇气,这种与敌人抗争到底,绝不背叛的精神令我佩服。何况他原来是一个死囚犯。别人都认为他有私心,但他仍然忠心耿耿报效祖国②(拼死抢救长安民众),很了不起。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想起了我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我有时遇到一些困难会比较害怕,③不能像张小敬那样无所畏惧,有时一些事情会吓倒我,然后,我也不太会保守秘密,④有时和朋友谈话谈到高兴的时候,我就想把秘密泄露出去,很难做到守口如瓶。这是我身上的两个小缺点。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使我懂得了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目标。⑤同时我也感觉到了我身上的优点,这个优点是:我会为了达到目标去权衡各方的利弊,去思考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去做?做了怎样才能做好?
我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一个叫张小敬的死囚犯,他对老百姓温柔,对敌人凶狠。执行任务毫不迟疑,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奇怪的人,但正是这样的他让我学会了怎么去对待别人,⑥平时应该和蔼,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应该立即执行,⑦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
点评:这个是比较标准的读后感,上周我们区分了“读书笔记”“读后感”“材料作文”的界限,现在我们点评一则读后感。
一、题目很标准,不多说了。开头,一个自然段,可以删去一半,只保留句①“今天,我读了”文字鬼才”马伯庸写的《长安十二时辰》。”即可——作者、书名必须先报上来,其他的有机会在下面点明。
二、第二自然段是叙述原书,我找来读了一下,原来这里只是原书前面部分的内容。有些地方交代不清晰,我做了补充。并且根据内容划分成两个自然段。注意,这里句②我改了一下“但他仍然忠心耿耿拼死抢救长安民众”,这是书上的本来意思,不要随意给我们第二读者扭曲了。
三、然后就是感想部分,本来是一个自然段就足够了,但是他来了两个自然段。另外,感慨万千是很可能的,但是分两段平行地写出来总觉得不像是同一个人的想法呢。
1、“找不足型的”读后感,句③“我有时遇到一些困难会比较害怕” ,句④“我也不太会保守秘密” ,这样两个缺点。但是,句⑤“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使我懂得了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目标。”我想请教小作者,您这是什么意思呢?两个缺点与“随便放弃”是啥关系呢?
2、最后一个自然段,语气和内容都是与上一段并列的,或者说要么是同时读书的另一个小朋友写的混进来的;要么是同一个小朋友过后重新写的一段混进来的。我们看看他具体的表述吧,句⑥“他让我学会了怎么去对待别人”,句⑦“立即执行” 。对人的态度和做事的态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怎么好像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例证一样了呢?
有问题。第一是后面两个自然段之间有问题;其次是后面每个自然段的因果之间有问题。恰好《长安12时辰》就是一套逻辑推理——发现蛛丝马迹的因果关系——的书,请小作者再仔细读一读,重新写一篇更好的读后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