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百姓来说, 健康科普最重要的就是正规, 靠谱。 在之前的文章中, 给大家介绍了不少比较靠谱的科普文章。
在介绍权威平台的同时, 大家也需要知道哪些平台的健康科普知识不可信, 这些平台上的信息,也许会非常吸引眼球, 让人心潮澎湃,但是一定要向权威平台,医生进一步核实,防止损害家人和自己的身体,并且白费金钱。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被投诉过的平台, 这些平台的坑希望大家避开。
百度系列:(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经验):这是咱们最容易获取信息方式,但绝对也是最不权威平台。,看看‘魏哲西’就明白了。国内谷歌虽然上不了,但必应和雅虎对医学知识是比较友好的。建议,大家在搜索医学知识时,直接将搜索引擎切换成必应/雅虎.
快速问医生:回答人很多,但千篇一律,而且看不出来半点权威。
悟空问答:这已经不是权不权威的问题,里面许多信息都是错的,细思极恐。
微信朋友圈的转发: 如果老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养生土方子, 也许有用, 但是要跟专业医生核实。小区/线下活动:经常会有商家在小区内开宣讲会, 介绍医疗产品, 这些信息不一定靠谱。杂志里的文章, 广告: 这些杂志里有时会出现某新疗法的介绍,绝大多数情况是商家赞助的广告文章, 真实的疗法可信度需要与专业医生核实。即使这个疗法是真实的,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问题, 也需要与专业的医生讨论提高疗效。
我们平时会在各个频道获得医疗相关的知识, 除了要锁定权威的科普平台和医学知识渠道之外, 还要能做到对不靠谱的医学知识免疫,以下有几个在阅读科普内容时的原则:
1,不要自以为是。科普上介绍疾病的病因病程都是比较经典和典型的,实际临床中每个病人的情况和科普上的内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拿着科普文章去质问医生的行为是极端错误的。另外科普文章上的内容更新频率是不可控制的,对于某种疾病的前沿发现不可能及时更新,但是会以指南和学术论文的形式发放到医生的手中,所以当你的医生做出的决定和你在书上看到的不一致时,请尽量相信你的医生。2,不要疑神疑鬼。医学生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就是今天学了什么病,就感觉自己得了什么病。许多病症的症状都有类似的地方,你可能看了某个病症的介绍就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该疾病,看了另一个病症又觉得自己好像也是患者。不要为了这些东西担忧,鉴别诊断的工作交给医生,在医生告诉你诊断结果之前,不要自行诊断,那是自寻烦恼。3,不要自作主张!不要自作主张!不要自作主张!科普书上除了介绍疾病的一些基本情况外,可能还会介绍一些鉴别诊断和用药方法,但是一般没有明确的用量和服药方法。有些人可能从医生那边得到了诊断结果后,不服医生的判断,就自己查看教科书并根据书上的推荐选择药物,然后根据药品说明书决定服药量,这种自作主张绝对是大忌!虽然药物有处方药(R)和非处方药(OTC)之分,但是不排除有脸厚心黑的医生和手眼通天的病人能够不依据处方拿到处方药的情况。教科书上介绍的只是一般性的推荐,医生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的情况做出的诊断和处方是唯一可靠的依据,其他都是参考,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现在去医院看病拍个片或者验个血很常见,如果想要了解下检验报告单上的各项指标的含义,可以翻翻医学检验学的书。各项指标的含义也比较固定,网上搜搜也能得到差不多的答案。总结一下就是:常见病如果需要翻阅科普文章和书籍的话,一定要找最权威的平台,权威平台不一定完全没有催,但是比起其他的渠道的话,比较权威和经得起推敲,重点是基本够用了。只推荐从科普平台上了解疾病本身的内容,至于诊断和治疗,请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