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来的”,难道黄国平博士不优秀?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感谢信感动了无数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但今天不说感动不感动,说说黄国平博士的优秀是不是陪伴出来的。网上传播着一篇文章《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来的》,说实话,看了这篇文章,说不清是赞成还是反对,就是感觉如果说真正优秀的孩子是陪伴出来的,是不是有点夸大了陪伴的作用,抹掉了优秀孩子自己努力的因素?直到看到黄国平博士的感谢信,我觉得应该说“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陪伴出来的”。

黄国平博士在感谢信中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前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

可以看出,黄国平博士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经过努力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应该说黄国平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怎么还能说“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来的”?与黄国平相比,那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常有父母陪伴左右的优秀孩子的优秀才值得考虑水分含量,是不是真正的优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面对这些问题,父母自然给他们铺好了路、架好了桥。这些陪伴出来的优秀孩子在面对未曾面对过的困难的时候能否做到直面、正视?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吧。如果真正的优秀不仅仅是卷面的分数和考试成绩,那真正优秀的孩子就不应该是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的孩子,不是父母陪伴出来的孩子。

一个人是否优秀是由其自身属性和品质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具备优秀的属性和品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的比处在相同条件下的他人做得更好。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他对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要求并不苛刻,只要有基本的条件,就能有优秀的表现,而不是苛求陪伴。乐不思蜀的阿斗并不缺少陪伴,即使优秀到登上大位,最终不还是沦为阶下囚吗?

真正优秀的孩子,还真不是陪伴出来的。

关注“古至今”,获取更多

教育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