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是如何飞动起来的?离不开这四种方法
小编在前一节讲过王羲之《丧乱贴》笔法的精妙,不可否认,掌握其笔法的精妙并且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当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花的时间也比较久,但是对于结构章法却可以短期见效,在短期内,通过正确而又枯燥的强化练习就能初步取得成效,其前提是自己要有较强的读贴能力。
在您了解这篇文章之前需要有这样的审美观念:端正、平正、匀称的字形结构固然好看,如田英章等人的行书,但是却内涵不够,易学易懂,只要自己认真临习,便可达到这种“漂亮”的境界,然而书法的高级审美是在平正中求险绝,在欹侧中求变化,这种“似丑非丑”的审美境界需要欣赏者有大量的古代名家碑帖品读经历,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审美境界,难学难懂。
如果你认可以上观点,就可以往下看,否则就会觉得这是胡言乱语!
一曰笔法
请点击链接:解析王羲之《丧乱贴》的精妙之处——笔法篇
二曰结构
王羲之无论何种碑帖,字形结构都非常讲究!
王羲之书法整体上呈现的是一种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这是王羲之书法能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
黄庭坚、米芾、苏轼与王羲之相比各有夸张,黄庭坚夸张了字形的收放关系,米芾夸张了单字结构的欹侧角度,苏轼夸张了单字字形的偏平之势,等等。后代书家都在王羲之书法基础之上进了各式各样的夸张和加减法处理!
这是整体上把握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细节处,王羲之《丧乱贴》做的非常精妙。观贴中字势,变化多姿,充分展现书法的姿态美,如蔡邕《笔论》所言:“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那么王羲之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这些姿态呢?
字势形成方法:
1、疏密处理
《丧乱贴》中有很多比较平正而好看的字:
但这种平正在此帖中并不多见,只有首行比较多一点,原因是王羲之的情感没有释放出来,开始书写的时候还是比较平和的,但这并不代表首行中“羲之顿首,丧乱之极”没什么精彩之处,首行的疏密变化是非常值的我们学习的,能在平和地状态下写出如此夸张的疏密对比,充分显示出王羲之的功力。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试着去写《丧乱贴》中没有的字,感受这种处理方式的巧妙。
2、横不平、竖不直
从第二行开始,字的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你会发现有一个重要特征:所有的字中很少有笔画是横平竖直的!
除了“追”字的横画与竖画比较平直外,其他笔画基本是歪的,幅度有大有小。
在多横的处理中,王羲之尽量让所有横画的倾斜角度变得不一样,竖画亦是如此。
当然并不是每个字都是如此,而是不择时机的进行处理,这种书写技巧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巩固,才能在能创作中将单字的处理变得如此变化多姿。
这一局部的字中显得特别“放纵”,点画方向摆动幅度很大!
笔画不正的好处便是能让整个字“动”起来。
3、局部错位
以上这些错位基本上分为上下错位和左右错位,《丧乱贴》这种错位并不多见,但是在其他碑帖中却很多见。
4、增加连笔
到了后半段,其字开始增加草书笔意,连笔增多。而这种或行或草,时断时连的技巧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创作当中,这种连笔的增加其实就是书写节奏的变化,也能增强字势。
结构大规律
另外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字势的动态感有没有规律?可以说基本没有规律,哪里粗、哪里密、哪里斜都是随机的,但是他们的这些对比变化是有大规律的,首先字内的笔画结构必须富有变化,尽量不要雷同。其次你要保证单个字相对比较稳定,字的势态是在一定的稳定性下摆动的,这种稳定性就隐含了王羲之的字中的一个大规律,那就是外形规则。
其字的外形基本很规整,其中的三角性和梯形尤为经典,如“未”、“感”、“纸”字。这种规整的外形就是王羲之“中和”之美的体现,其变化姿态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总之,王羲之《丧乱贴》中有很多字形结字方法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其中的奥秘也许还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样,能学多少是多少,提高眼界和认识才是关键,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则需要长期的临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