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世遗 | 撼山截水——东张水库建设始末

来源:《闽都文化》精选本“纪事卷”

作者:何高光

东张水库附近有个大村落,一大片油菜田适逢花开季节,远远望去,鹅黄遍地。盛夏季节,午后的阳光热辣,少有村民外出,水库周边一片宁静,只有远处的汽车喇叭声搅起空气的涟漪。湖水仿佛一颗巨大的时间胶囊,将前尘往事包裹起来。

曙光初现

福清乃沿海县市,虽然年平均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的一半、全省的四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季内降水量变化大,境内江浅流短,近百条大小江河溪流总长度仅 280 公里,以单独入海河系为主,加上丘陵地貌,西高东低,雨量虽然充沛,但暴雨一来,很快就奔流入海,“一日大雨哗啦啦,三日没雨干巴巴”。历史上,福清旱灾十分频繁,十年九旱。

为了根本改变福清“十年九旱”的面貌,1955 年底,福清县委开始酝酿建设水库。经反复论证,决定将大坝建在石竹山下,以期形成一个集雨面积达 200 平方公里、总面积为 15 平方公里、库容量达 1.85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库坝高 56 米,可灌溉面积 30 万亩,从根本上改变缺水的局面。

1957 年 8 月,水库大坝的勘察设计完成,根据初步测算,整个工程的土石方将达到 1000 万方米,总工程费要 1690 万元。

“东张水库要建成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该消息一经公布,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而东张镇群众心里却是翻江倒海:要在这里建水库,那就意味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将从此被淹没!

故土难离,搬迁还是不搬迁呢?

对此,县委决定由分管农业的温秀山主持召开一次大型的群众代表大会,专题讨论东张水库建设问题。来自全县各地的 1000 多名群众代表会聚县城参加会议,经过广泛动员讨论,大家认识到建设东张水库是改变福清贫穷落后面貌的造福工程,是千秋万代的勋功伟业,一致表示要“勒紧裤腰带”建设东张水库。

1957 年 10 月底,“福建省东张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大坝由福建省水利局负责施工,大部分民工、技工及施工管理人员从本县各地抽调。

安置移民

兴建水库,首先面临的就是移民问题。按照计划,建成后的东张水库最高水位将达到 54 米,需要迁移大量群众。

东张水库淹没区要迁移1个镇(旧东张镇),2 个乡(尚里乡、玉井乡),54 个自然村,10 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迁移 2804 户 12115 人,淹没耕地 14811 亩、房屋 11950 间、各种作坊 19 座、晒场 143 亩、粪坑 2730 个、宅基地 199 亩、果树5608 株。

为了做好移民工作,福清县委于 1957 年 11月成立了“东张水库移民安置委员会”,下设 10个移民工作组,每组配备干部 3 至 8 名,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并抽调了 76 名干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向群众说明建设水库的意义。

1957 年 12 月 13 日,福清县委召开乡、社干部及积极分子“三干”会议,宣传移民方针政策,明确赔偿原则,确保群众生活有出路、生产有保障,移民后不致流离失所。安置的办法,原则上是“政府领导,群众自由选择”,方式是“就地后靠,分散安插”,条件适合的成立新村、集中插社、单独建队,并采取“先安置 30 米以下的早淹没区和先远后近、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原、先搬家具和老幼人口后拆房、先住后买屋建屋”的办法进行。对于五保户或鳏寡孤独无劳力者,给予特殊照顾,保障他们“住者有其房,耕者有其田”。

在评议过程中,水库移民安置委员会聘请土木工匠实地察看,根据房屋新旧程度和造价高低、拆建损失等进行评定。对于房少人多、屋小质差的特殊困难户,坚持做到拆掉一间、再建一间,不让群众因拆建无房居住而流离失所。土地的赔偿不是迁移者个人收入,而是由东张水库移民安置委员会统一交给接受安置的有关乡信用社,再转给其所在的高级社。

1958 年 12 月底,总面积 1783824 平方米的新东张街建成了,共有房屋 43 座 177 间,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华侨新村和居民区。当时,租住公房的群众达到 132 户。东张街新建的房屋大多为两层,街道宽阔,达 15 米。虽然建屋数量比原有的少,但质量胜过旧东张街,因此群众还是基本满意的。

由于整个移民工作的进行中,当时群众思想觉悟高,经过动员教育,大部分都能顾全集体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因时间紧迫,思想工作做得不够细,在经济赔偿方面,虽然规定对房产、土地、作坊、埕地、坟地、粪坑、果树等,根据其不同损失程度分别给予赔偿,但有的赔偿标准偏低,不尽合理。为此,1963 年、1968 年 4 月、1974 年,福清县政府曾先后 3 次复查、核对、补发移民经费,又增拨移民费 156.5 万元,连同原来实际赔偿的 303.87 万元,共花费移民费460.38 万元。至此,移民补偿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

东张水库正式动员搬迁是在 1958 年 1 月,动员工作很简单,没有走村入户,没有张贴告示,没有广播喇叭,仅凭着那一纸“要改变福清面貌和十年九旱的历史”的公文,拆迁工作便开始了。紧接着的,便是挨家挨户丈量房屋面积进行赔偿。据老移民回忆,当年拆迁赔偿没有一定标准,随意性很大,全凭工作组简单评议一下,即做出赔偿。当时人民的思想觉悟很高,只要国家需要,政府赔偿多少就拿多少,从不讨价还价,拆迁没遇到多大阻力。

老东张的拆房时间是在 1958 年初夏。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车辆运输,绝大多数移民靠的是肩扛、手提、袋背和板车拉。世代生活的家园成了残垣断壁,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从此天各一方。东张水库的蓄水,是从 1958 年的国庆前夕开始的。有不少老年人,怀着对家园的眷念之情,说什么都不肯离开。有的老年人一直坚守到水都已经淹床脚了,才被人硬背了出来。

一切,都是为了让位东张水库建设。

英雄建坝

东张水库的下游建有输水渠道,渠道分成高、低两条干渠。

按照规划,高干渠从东张水库大坝南岸向东南方向延伸,经宏路、渔溪、上迳、龙田、三山公社至高山公社西江乡,全长 83 公里;低干渠紧接电站尾水渠,从北岸向东延伸,经宏路公社、福清城关至海口镇弥勒岩,全长 32.95 公里。高干渠有支渠 28 条,总长 209.4 公里;低干渠有支渠 14 条,总长 45.5 公里。干支渠总长 370.85 公里。沿渠建有各类型建筑物 3456 座,其中大型建筑物有各类水闸 193 座、渡槽 44 座(不包括高三支)。

1957 年 11 月 15 日,东张水库第一期渠道工程正式动工。经过前期准备,大批钢材、水泥和器材从省内外运到工地,2 万多名民工、打石工、工程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云集工地。这一天,沿着福清城关、茶亭、渔溪、龙田四个区镇的 25 公里长的高干渠线路上,到处是紧张劳动的人们,到处是锄头、铁锹开土击石和炸药轰鸣声。福建省水利局调了 5 个工程师、370 多个有经验的技术干部前来加强技术指导,晋江地委抽调了地、县、区级干部 80 多人到工地指导施工,国家还拨款 1600 多万元支援水库建设。

据东张水库建设者吴金宝老人回忆,他于1957 年 11 月 25 日随东张六区水库建设中队进驻工地。他所在的 6 中队共有东张镇民工 250 人。而在此前的 1957 年下半年,已经有来自福清其他乡镇的 5 个高级社的民工,组成 5 个中队进驻坝区工地。这些民工的主要任务是铲草皮、挖地表土方、搭草棚,为大规模的民工进驻和大坝正式建设做好先期的准备工作。1958 年元旦过后,又有 7 个中队的民工从福清各高级社陆续抵达库区。至此,参加水库大坝建设的 13 支队伍全部到位,共有 5000 人左右。

当时,大坝建设大军就住在石竹山下真丰村临时搭盖的几十栋大草棚里。民工们住的每栋大草棚里都有两排大通铺,中间留有窄通道,一个草棚可以住 100 多人。每个中队都有 3 栋草棚,其中两栋住宿用,另一栋当作食堂。根据指挥部的安排,民工们采取集体伙食制度,一个中队配有一个食堂。大家都是凭饭票吃饭,每人每天的伙食费为 0.3 元,月供大米 48 斤以及部分番薯、小菜。民工们只带棉被和生活用品来工地,施工工具是由公家提供的。政府还免费供应肥皂和手套,并安排医护人员提供医疗保障。

当时,所有中队都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攻坚小组”,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为了激励民工,水库建设指挥部还在水库坝头的位置立了一根十几米高的旗杆,根据每天统计的工作量,悬挂优胜中队的旗帜。

为了这面代表荣誉、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旗帜,13 个中队每天都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工地上刨山击石声、打钎夯土声此起彼伏,挑土石的快如穿梭。工地的高音喇叭里,滚动播放着好人好事和你争我赶的报道。

东张水库开工时,工程兵某部 1000 多名官兵开赴工地,参加渠道开挖工程。在工地上,每天都有官兵在辛勤劳动,许多同志手上磨起了血泡,肩膀压肿了,都不愿休息。就这样,山麓上、田野间、村落边,一条条水渠的雏形出现了。

“提前一年把东张水库修好,提前一年把幸福根子扎牢”便成为水库建设者的共同目标。在水库几十米高的大坝和几百里长的渠道工地上,白天,人们一片“加油”声;夜晚,千盏电灯照耀,民工们挥汗如雨,和时间赛跑。大批的英雄好汉,在热火朝天的战斗中锻炼,成为跃进的标兵。

1958 年 2 月,水库混凝土大坝开始清基。石方开炸方面,主要采取风钻开挖和人工打眼相结合的方式。民工们拿出冲天的干劲,决心提前修成水库。

随着水库建设的展开,指挥部经常组织电影放映队、福清和平闽剧团,以及莆田、平潭等地区的剧团,来工地慰问演出。大戏台就搭在真丰村紧挨着石竹山下的地方,那地方可容纳几千人。剧团演出不分昼夜,民工们白天上班的,晚上看,晚上上班的,白天看,场场爆满。

5 月,工地指挥部发出号召,希望全体民工革新技术,加快施工,争取 7 月 1 日浇灌混凝土建造水库大坝。民工们响应号召,掀起人人创造、改良工具、改进技术的高潮,先后提出合理化技术革新建议 532 条。

“英雄建大坝,好汉修水渠。人人赶先进,速度快一倍。”在功臣模范的带动下,东张水库的3 万多名劳动者终于实现了“提前一年修好东张水库”的壮志。

1958 年 6 月 27 日,水库大坝全面完成清基工作,前后历时 133 天。

横锁龙江

1958 年 8 月 1 日,总量为 5.73 万立方米的大坝开始浇筑混凝土,并同步进行输水管道和闸门的安装。

大坝是分块浇筑的,从库区的北边开始,逐步向南面延伸。除 5 台大型的搅拌机同时工作外,还有更多的混凝土靠人工搅拌。大坝共有 15 拱,总长 210 米,每拱宽 10 米、高 12 米,为一个浇筑单位。民工们搭起 13 米高的竹排或木排架子,把搅拌后的水泥用斗车顺着排架往下倒。一个拱浇筑好之后,再往外依次延伸。中间的一拱是合龙那天浇筑的。

10 月 1 日,大坝合龙。截流时,为了挡住流水,光是装满沙土的麻布袋就用了数千只。12 月1 日,水库大坝建成。1959 年 1 月底,大坝、渠道工程基本完成后,大家本以为当年春季蓄不上水,没想到春天的几场大雨,降水量竟然达 400多毫米,水库蓄了 3600 多万立方米的水。

“放水吧!有了水,1959 年再跃进,我们的干劲就更大啦!”从水库完工的那一天起,无数的电话从受尽旱灾磨难的村庄,打到水库管理处或县水电局,要求尽快放水。

喝上幸福水

1959 年 5 月 9 日傍晚,东张水库试行放水。当清水流经福清沿海乡村时,所到之处,万民欢腾,欢呼“幸福水来了”“太平水来了”“跃进水来了”。群众敲锣打鼓庆祝,拿着锄头开渠引水灌溉。许多人沿着渠道堤岸跑了十几里,用手轻抚着水花,流下幸福的眼泪。

是的,在那个年代的福清,还有什么能比有了水更幸福?

在龙田乡锦美村,曾在东张水库苦干 223 天、连当两次一等功臣的 73 岁老农林细俤,听说东张水库的水要来了,在 5 月 10 日早上 3 点就起床,到田里转了一大圈,然后又跑到渠道边,激动地和年轻人一起焦急等待几个小时。最后,终于看到水哗哗地流过来了。他笑着告诉年轻人:“这是幸福水,以后再旱都不愁,我家的地变成'千斤地’了。这不是水,这是粮食。”

水,流到了那些过去为争水而发生过械斗的村庄,十几年前还棍棒相见的人们,都一起围在渠道边,迎接滚滚而来的清水。昔日的积怨顿时消除。

1959 年国庆节,东张水库正式开闸放水。整个坝区人山人海,人们载歌载舞。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首“月光光,照厅中,大水库,在东张。横直几十里,蓄水亿万方。天做旱,不用慌,水库开起,金水银水流田中”的方言民谣,唱遍了福清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0)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丨纪实】邹开歧《话说三台——天府神工鲁班湖》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邹开歧 [作者简介]邹开歧,一级编剧,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至今,现任三台县作家协会主席. (三台县鲁班水库主体大坝) [本文由 ...

  • 【126】第四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余建华作品

    吃水不忘挖井人 余建华(四川) 朋友,这几年你到北京出差.旅游的话,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饮用水比原来要更加甘冽.清甜了.是的,饮水思源,这是因为一渠清水来自1277公里外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丹江口水库. ...

  • 治理淮河:2个月内毛主席4次批示,动员83万民工,建成亚洲第一坝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与黄河一样,灾害频仍.河南林县人吃不上水,淮河流域却"要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旱灾.涝灾交替发生,成为淮河流域的特有景象.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全长约1 ...

  • 赵晓雨​ | ​渠首赞歌

    渠首赞歌 文|赵晓雨 我的家乡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邻汉水,是一处三面环山.中间开阔的盆地,恰又处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上,气候宜人,雨水丰沛,人们世世代代在这 ...

  • 六子

    六  子 虞长顺 六子其实是独子,他只有一个姐姐,而且嫁到了别的地方.只有他的母亲和他一块儿生活. 他叫六子是因为他在族里的堂兄弟中排行第六.叫六子也有留子的意思. 他大名叫志斌.不过这个名字除了村里 ...

  • 遇见世遗 | 八面飘香福州茶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遗大会"为契机,将 ...

  • 遇见世遗|感受千年古镇风情

    千年古镇,魅力嵩口 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文化和自然遗产考察点的嵩口镇,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她位于永泰县西南部,镇区内保留有成片的明清民居建筑,多达一百二十座.古镇内处处布满了木雕.石雕 ...

  • 遇见世遗 | 郑申钟寿山石雕刻作品:以神传情,形神兼备

    圆雕是在雕件上进行立体化创作的一种雕刻技法,圆雕作品可以让观赏者感受到不同角度和侧面的美感,立体性较强.在人物雕刻过程中,运用圆雕技法能够将人物的形神与气韵较为完整地表达出来.雕刻师要在雕件的前.后. ...

  • 遇见世遗 | 赋诗横槊古檀州——连江陈第的军事生涯

    <赋诗横槊古檀州 --连江陈第的军事生涯> 作者:练建安 大雨如注,电闪雷鸣.数十艘木船乘涨潮之际冲向滩涂,跃出一群长刀闪闪的凶徒. 这就是传说中的倭寇,杀人如麻,寸草不留. 滩涂外附近村 ...

  • 遇见世遗 | 立树行事,落花写心

    作者:陈 三 农历二月十九,我走在三坊七巷陈承裘的故居里时,突然想起是日是"观音诞".三月廿九,裴仙爷生日,还有六.九月的观音得道日或什么记不清名目的节日,是大人的节日也是小孩子的 ...

  • 遇见世遗 | 黄榦:朱熹理学第一传人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遗大会"为契机,将 ...

  • 遇见世遗 | 出水青花——“碗礁一号”沉船打捞记

    作者:张振玉 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一艘满载景德镇民窑瓷器精品的货船,航行到福州平潭水域五洲群礁时,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石撞沙掩,与其他沉没于海底水下的无数残舟断楫一起,默默地倾诉着 ...

  • 遇见世遗 | 陈梦雷的沉浮人生

    <陈梦雷的沉浮人生> 作者:何月苏 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震,号省斋,别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闽县(今福州市)人,"生而颖悟绝人",12岁中秀才,19 ...

  • 遇见世遗 | 徐继畬的见识

    作者:李铁生 1998年,时任美国前总统的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专门提到一个中国人:"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 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