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詹茹冰:改变,从“坚持”开始
改变,从“坚持”开始
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詹茹冰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在第四期的开班会议上,再次听到郭老师提到这句话,感触颇多。
写作组的团队理念有这么一句话:“在写作组1年,要相当于盲目式成长10年,相当于个人式成长5年。”初次听到这句话的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有些“夸张”,但在写作组一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此言不虚。6月25日,随着第八次论文研磨的收官以及第30篇随笔的提交,我正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期”写作组之旅。我知道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写完30篇随笔是比较轻松的,完成八篇“规定动作”的论文也并非难事。但是于我而言,能按时按量完成这一期的全部任务,已经是很大的改变。而改变,从“坚持”开始。
坚持学习,认识“新事物”。首先是论文类型的明晰。加入写作组之后,我才知道教学论文有教材解读类、教学设计类、教学反思类、课标理念阐释类、教学方法应用类、教育理论运用类等多种类型。了解论文写作的类型十分必要,它不仅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具方向性、更有聚焦点,也能助推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并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其次是论文研磨的收获。以往写完一篇论文,最多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错别字,对于整篇论文的框架、文章标题的拟定、文本结构的斟酌并无过多思考,而通过一次次和小伙伴们的论文研磨,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并修改一篇论文“初稿”,也为自己后续的写作积累了经验和方法。最后是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过去一年,通过阅读指定书目的教育教学论著和撰写读书笔记,我对此前了解不多或从未接触过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对本学科的议题式教学、活动型教学等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坚持实践,跳出“舒适区”。加入写作组这一年,刚好来到新高一,开始接触统编新教材,也正式开启了自己在“议题式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坚持“独立备课”,在细读课标理念和把握教材理论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新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重构,并不断在课堂上实践。“重构”,不仅仅是对某一课教材知识结构的重新整合、再次糅合,还包括引入情境素材后把课本知识与情境素材进行融合并创设相关问题。说实话,这个过程其实挺“折腾”的。特别是当你觉得自己备了一节“还不错”的课,在真实的课堂中却遭遇了“冷场”和“难堪”,难免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要敢于实践,学会跳出自己原有的“舒适区”,去尝试不一样的事物。因为只有基于自身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更有价值。
坚持反思,寻求“发展点”。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坚持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改进不足,才能使自我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走进个人专业成长的下一个“发展区”。加入写作组之前,我一直觉得写教学反思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情,所以即使有想法也不会及时记录。但是进入写作组听了小伙伴们的经验分享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的观点。写教学反思,其实不用“长篇大论”,只要我们上了一节课以后有了思考、想法或触动,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即使有些问题在当下没有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也没关系,因为当我们记录“留痕”之后,就会有相关的思考,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学习他人的成功做法,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疑难问题找到参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反思其实还是给自己看的,所以我们要真实记录的是自己课堂的亮点和闪光点,把自己哪些环节做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在下一次备课时可以有意地放大或强化这一亮点,让它们逐渐成为自己课堂的特点。同时也要及时寻觅教学的失误点,可以通过对课堂的自我回顾,也可以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自己的课并给予较为真实的反馈意见。当然,除了课堂,学生的每一次测验或考试也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重要来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愿意记录,其实教学处处可以有反思。
回望过去一年,有过焦虑、有过煎熬、有过挫败,但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始终记得:写作的要义是坚持,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往前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