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华夏幸福的警示: 产业新城的孵化缺失
华夏幸福走到今天,爆出这样的惊天雷,并不令人意外。目前,我们有国家高新区169家,遍布全国各城市。众多高新区,事实上,都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产业新城。你叫高新区可以,叫产业新城也行,叫各种“谷“、各种“园“、各种“湾“也都一样。了解一下高新区的历史就知道,源于“火炬计划“的高新区建设,历经30余年和无数火炬人的奋斗、奉献。尤其是获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依托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集聚了体制机制的所有优势和资源,才得以成就这一旷世伟业。寻根溯源高新区的成功,就会发现: 孵化器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为,起到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在国家级高新区的评审中,有没有建立孵化器,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指标。随后,随着高新区人才、企业、技术成果、资源的不断集聚,孵化器便成为市场配置的必需品和标配。是的,优秀的高新区里,孵化器已经由当初的政策推动建立,转变为沿着不同产业形态的自主多元投资和布局。一个高新区,少则几十家,多则一百多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用高新区的孵化器建设成就,来对照反衬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的现状,其华夏幸福孵化器建设的功能缺失,由功能缺失导致的产业缺失和空城现象,所有症状便瞬间显山露水了。在最新王文学的内部讲话里,他仍然这样真诚诉求: “ 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发展产业集群,兢兢业业盖好新城,积极推动都市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为,能不能发展好产业集群,往前,才能证明是不是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首位。如果前后都不行,或乏力,兢兢业业盖好新城,顶多就是个态度不错的房地产商而已。但明明是个房地产项目,却冠以产业新城低价拿地,高声要政策,不论是主观故意为之,还是客观力不从心,就不仅仅是态度问题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些都做不好,以“地段““区位“为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也将陷入尴尬境地。没有市场竞争力,一旦风吹草动环境有变,便会多米诺骨牌一样兵败如山倒。残酷的现实是: 华夏幸福的产业集群,真的没有做好。所以,华夏幸福今天的剧情发展,整体吻合剧本的内在逻辑。其实,在房地产界,华夏幸福最早意识到孵化器的功能作用。从正面讲,华夏幸福通过自己创建和控股并购,已经走在了地产界的前面。华夏幸福的孵化器创建和并购布局,从头到尾都在云里雾里瞎忙乎乱花钱。曾经一度在业内明星般闪亮登场的“太库“,一开始就游离于产业链、资本链之外。其布局思维不但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地理位置相左,还高高飘扬于不着边际的空中,只知道搏眼球,获取政府关注支持。然后,貌似高大上地全球布局。照理,当时如日中天财大气粗的华夏幸福,是不应该犯如此低级错误的。当然,现在把这事拿出来说,似乎有点儿不仗义兼马后炮的意思。现在,华夏幸福也在做自己的创新中心。也同样做得如同飘扬的气球,落不了地,扎不下根。更持不到优秀创业企业的股权,形成不了垂直的局部产业生态。显然,华夏幸福孵化板块出现的问题,绝非孤立偶然。斗胆猜想一下,应该是整个华夏幸福基因和文化所至。当然,类似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远不只是华夏幸福一家独有。事实上,无数这城那园的决策层管理者们,也好不到哪去。都会或多或少缺乏对孵化器的基本认知,尤其是对缺乏孵化功能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然后,让诺大的开发区域缺失了孵化的应有站位和作为,日积月累便造成了生态的缺失。但凡生态缺失了,就肯定缺乏小企业的集聚和成长性,缺乏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形成,缺乏对优秀企业和资源、人才的吸引吸附能力,进而缺乏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所有这些的缺乏,城也好,园也罢,谷也行,便都形同空中楼阁。既无人间烟火味,也冷冰冰只能成为一页页PPt和电脑合成的宣传片。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不论他因为某个机缘巧合赚了多少钱。如果在整个商业模式中缺斤少两或避重就轻,然后把局部个案的偶然性成功,不经反省、完善、创新地随意拷贝推广,就一定会要么刹不住车,要么到不了站。需要把话说明白的是,对华夏幸福的孵化缺失,本文并无声讨或乘火打劫之意。只是想乘此机会,进一步诉求表达,孵化器建设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珍贵,做好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孵化的困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正确的孵化,面对的是优质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是优秀的创业企业。不论是创业者还是创业企业,一方面,他们渴望被孵化和服务; 另一方面,他们的确是区域经济的再生力量,是根植于区域经济的创业元素,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还看不到这些价值,还不愿为此战略上布局,战术上重视,我们的许多规划、愿景,便都会成为一厢情愿的臆想。长此以往,不只是产业新城一地鸡毛,整个区域经济都会遭遇发展瓶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孵化,对机制、资源、政策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对孵化人的情怀、学识、能力也有着近乎苛刻的条件。换句话说,明明是个又苦又累的活,还得一群高素质人才方能胜任。也因为此,华夏幸福暂时没做好。行业里许许多多的孵化器们,也做得半生不熟歪瓜裂枣。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今天的爆雷,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警示我们:务必迅速重新定位,创新改变现有孵化模式,使其吻合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节奏和产业逻辑,从而焕发出孵化事业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