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锭子如何鉴定?市场价值如何?
明朝前期,银铤形制基本继承元代稍起翅的平板束腰器形,以洪武、永乐、宣德等时期最 具代表性;此时期,全国铤形基本一致。明朝后期,大致在嘉靖朝及其以后,白银货币由束腰平板稍起翅的银铤形制演变为束腰增厚起翅的银锭形制,并且,明朝后期开始出现了锭形的地域差异,其中,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数省相连地区,除了弧头束腰起翅的锭形外,还存在接近平头的束腰起翅锭形,这种锭形与后来清代“方宝”形制有渊源关系;四川地区在出现了大弧头小束腰、锭底成长椭圆状的锭形。这些变化应该与白银完全货币化,获得本位货币地位,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有关。
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 大,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近年来,受国际黄金(1122.30,-2.20,-0.20%)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白银价格也大幅飙升,白银藏品中的又一个“黑马”品种——明清银锭的收藏形势更是喜人。在国内春秋两季艺术品邮币专场拍卖会上,中国古代银锭脱颖而出,受到了投资收藏者的热烈追捧,成 交价格也连创新高。如在2011年5月14日上海隆顺文化(微博)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金银锭”专场上,第1530号拍品——一件品相很好的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经过众多买家数十次的激烈角逐,终以310.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落槌。作为一种的古钱币收藏品,中国古代银锭尤其是明清银锭现已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收藏。
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多笔少画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家书写,这跟工匠的文化水平、錾刻技术有关,但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果遇到的老银锭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新錾刻的字会伤字旁的包浆,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如果看到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明清银锭板块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但明清银锭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
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