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
人身三宝汤”的组成:
北柴胡9g 生牡蛎30g(先煎)制 香附、台乌药、苍术各9g 川厚朴、郁金、菖蒲各6g 合欢皮、夜交藤各15g
按:本方系从“舒肝和络饮”演化而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今为了说明处方内容及意义,始改名为“人身三宝汤”。
方意:柴胡乃疏肝解郁、疏导肠胃之良药。《神农本草经》谓其“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药性平和,久服轻身,故可久服。”将之列为上品。生牡蛎“味咸微寒,性平无毒,功能滋阴潜阳,固精软坚,解凝化痰”,陈老擅用此二药配伍,一升一降,一散一收,自有调畅气血,解郁散滞,推陈致新之能,既作用于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又作用于淋巴系统,皆有应手之效,故举以为君;香附、乌药一气一血,一者行血中之气,一者和气中之血,四味合用,能使内外通泰而百脉自和;苍术、川厚朴健脾燥湿悦胃;郁金、菖蒲宽胸理气、解郁辟浊;合欢皮、夜交藤安神通络。全方贯穿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冀其一通则百通,从而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了人体之“内环境”。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上运用此法,万病先调气,每每取得显著疗效。
十六味流气饮--治疗体内各种结节、增生、肌瘤、囊肿
:
十六味流气饮经典版本 方药组成:
木香10克、紫苏10克、槟榔10克、
乌药10克、桂枝10克、桔梗10克、
防风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
人参1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
方解
方中木香、紫苏、槟榔、乌药、桂枝、桔梗都是散气的药,把凝聚在一起的邪气疏散开来。
防风,是这个药方的灵魂,防风除了能直接驱散体内风邪的功用及流通身体脏腑真气的作用外,还有更高更深的意义。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在《用药心法》说:“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他用这股春生之气来用风药,意境高远。凡癌瘤肿块者,许多都表现出一派秋冬肃杀之气,所谓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风药就是把身体那股生机给醒过来。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如同春阳融雪,把冰块(肿块)给吹化了。
防风为风药之润剂,你看刮一场风,没有带些牛毛细雨来,那就是纯粹的刚风,如果带些牛毛细雨来,这就是柔软的风。柔软的风,连风带雨,滋润大地,可以苏醒五脏六腑,制造一股生发之气,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
厚朴、枳壳用来降气,气有余便是火,人生气后,那些多余的气火如果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包块,你看很多人脖子上长包块,比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核等,就是由多余的气而产生的,为什么青少年及儿童难以产生这些结节呢,就是因为青少年及儿童当他们不高兴后,他们往往容易找到发泄的地方,但成年后,特别是进入中年后,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加,很多人往往将这些气火给压了下来。中医讲,怒则气上,气最容易堵在狭窄的脖子那里 。所以这里用厚朴、枳壳把气降下來,气就不会往上走了。
把瘀堵通开后,虚象就显露了,而且散气、降气的药用多了,驱邪的同时也会耗散人元气,尤其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这时就要以培补气血,以资化源为主。如果元气不够,就没法把瘀血彻底推动排出。所以适当吃些补益的药,让它气血足后,就能够冲开郁结瘀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所以方中用了人参、黄芪来补充正气;
当归、白芍补血;
白芷,有植物麝香之称,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部瘀血作痛时,
因为麝香太过贵重,真货又比较少,于是日常便用白芷来替代;
川芎补血行血,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最后用一点甘草来调和诸药,还能顾护脾胃。
介绍几种中药汤方:
苓桂术甘汤:
中膈有水而造成的眩晕,往往起坐改变身形时晕眩会特别严重,倪师临床上用的是此方。
真武汤:
如果遇到寒湿的人,他的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而且胃口不好,脚冷且无力(《伤寒论》条文:身动、振振欲擗地),那就是真武汤的治症范围。
小建中汤:
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且四肢无力者,常会有眩晕的现象,倪师就会用到小建中汤来补虚劳改善之。
五苓散:
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倪师会用到五苓散来去全身的水以治晕眩和呕吐。
泽泻汤:
一旦晕眩时会眼前发黑,这就是所谓的“冒眩”,这代表心下有支饮,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来自脾脏里的积水,这时使用的经方是泽泻汤。
葵子茯苓散:
这是比较特殊的晕眩用方,当孕妇水气堵到全身,水肿而且小便难的时候,倪师会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