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西来第一山,道源在崆峒!

崆峒山被尊为“中华道教第一山”,得归功于众多帝王、才俊们的加持。不必细说黄帝问道广成子开先河,也不必究竟秦皇、汉武履黄帝迹西登崆峒,就单推唐太宗敕田三百亩与崆峒明慧禅院就此开创了帝王眷顾崆峒山的滥觞。有道是众人加柴火焰高,随后的周世宗柴荣、宋仁宗赵祯、元安西王忙哥剌、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钧、明韩王等助推了崆峒山一世盛名。纷至沓来的还有司马迁、李白、杜甫、赵时春、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于右任、金庸、贾平凹等文人墨客,他们吟咏崆峒山的华章流芳千古。崆峒山山势雄伟且不乏秀丽,除此之外,崆峒山还留有宋至明清时期在众多古建。这些古建筑群麇集在皇城、雷声峰,中台还有明清古塔群。皇城古筑的凝重典雅和混元楼现建的恢弘大气,令鱼感喟“西来第一山,道源在崆峒”所言不虚。不过也有遗憾,鱼和先生错过了雷声峰的四座古建和中台三座古塔,唉……
崆峒山古建筑群初建于唐宋时期,明代驻平凉韩藩王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随后的清代和民国年间也曾不同程度予以修葺。皇城建筑群包括磨针观、十二元帅殿、灵官洞、太白楼、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等十一处古建筑,其中献殿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雷声峰建筑群,包括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四处古建筑;凌空塔位于中台复建的法轮寺内,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维修。凌空塔周边另外还有五座清代僧人灵骨塔。崆峒山古建筑群于2013年被核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门,由此去皇城。朝天门始建于明代,券洞门门额“崆峒山”乃启功先生题。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是欧阳中石先生题写。朝天门二层为灵官殿,内塑道教第一护法王灵官。灵官殿檐下悬挂的“朝天门”横匾,匾额由邑人张秀民先生书就。

↓崆峒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蜡烛峰彰显崆峒山险峻一面。

↓远眺中台,凌空塔塔顶长有一棵树,逆光中看上去塔似花瓶,树若花。

↓上天梯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明、清、民国都有修缮,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维修过。上天梯台阶陡峭,总数为378级。

↓遇真宫,1997年重建。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等。(摘自崆峒山官网)

↓明蜀人张联奎题“黄帝问道处”。
护檐内为一处天然洞穴,内塑黄帝像。

 ↓黑虎灵官洞,现名财神洞,也是一处天然洞穴。外墙上嵌有民国二十年立《重修崆峒石蹬记》。券洞门左侧还嵌有一方万历四十八年立有关灵官洞功德碑。 

↓仰视皇城,远眺中台。

↓俯瞰来时路

↓磨针观在黑虎灵官洞的正上方,摇摆石一侧。摇摆石是地质名称,磨针石是景观名字。

磨针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重修后称磨针观。为六角形重檐砖石结构。1982年进行了维修,加宽回廊,增建水泥护栏。观内四壁彩塑。内容为紫气元君磨杵教化,构图精妙,造型精美。

磨针观,弹丸之地,乾坤世界!

↓磨针观回望览云亭。
↓十二元帅殿,在皇城正下方。为穿殿式建筑。明代称二道门。历代补修。现存为1997年重建。内塑十二护法。

↓过十二元帅殿,有三教洞。三教洞为旧有石室,内有明代释迦、老子、孔子三尊。山门和厢房为清代和民国时期建。正在修缮,禁止拍照。

↓三教洞再上行,明代木坊门后就是皇城正门。木坊面东而立,坊额两面分书“峻极於天”和“诞先登岸”。

↓牌坊后是皇城正门,俗称灵官洞。为明代创建三孔砖拱城门,该门位于皇城面东墙下。牌坊与灵官洞之间南北对峙有钟楼和鼓楼。入灵官洞,洞内正中神龛置彩塑王灵官。神龛左右修筑石踏步入隍城。
皇城有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清建筑群。也是崆峒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物。据地方志载,早在宋初乾德年间(963--967)时,皇城处建有太和宫,元代时改为崇佛阁,奉祠释迦牟尼佛。如今皇城正门、献殿、真武殿和太上楼这组建筑群由明代嘉靖年间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修建,皇城其他建筑毁于清同治二年。 

↓灵观洞即皇城券洞门上单体殿也是灵官殿。   
↓献殿又称太和宫,建于北宋乾德年间,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韩藩王夫人郭氏捐资维修扩建,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献殿面阔七间两滴水歇山顶建筑,两侧有明代修建石台阶供趋步登殿,两边有石雕护栏,中部为石灰岩刻制“五龙奉寿海水朝阳”浮雕。殿内两侧存有众多明清民国碑碣及木匾额。

细看献殿内的碑刻,鱼发现,隍城原来叫绝顶、大顶或金城。“皇城”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后楼皇城碑记》,碑中所记“崆峒乃宇内名山,大顶为崆峒元首,而皇城后楼又大顶之屏障观瞻也”。其次,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大顶正殿献殿暨皇城并金妆圣像碑记》、《游崆峒记碑》及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崆峒山大顶金城宝殿碑记》等碑刻中均出现“皇城”一词。

↓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木匾居多。

↓真武殿在献殿后。


↓殿内真武帝像,皇城奉祠真武帝始于元,明成祖朱棣更是奉真武大帝为他登上皇位的保护神。大修武当山紫金城。紫金城又称皇城,这也是崆峒山皇城叫法之源。

↓真武殿后墙嵌有一方碑刻,上录真武殿于嘉靖三十九年竣工,明韩王妻郭氏捐建。

↓真武帝后是玉皇殿,始建于明代,同治二年被毁。现殿为1981年重建。其左有药王殿,其右为天师殿。天师殿原名黄箓殿,与玉皇殿同毁于同治二年,现殿为2002年重建。 

↓从皇城北侧,看着一组明代古建筑群。

↓布局紧凑。

↓从皇城南侧看这一古建群,疏密有致。

↓玉皇殿南侧有药王殿。药王殿原为二仙殿,奉祠张三丰和吕洞宾,清康熙年间改建成二层五间楼,中间三间为殿,余下的为厢房。光绪年间补建后补祠了孙思邈。为何同祠,鱼猜想大抵为他们都来过崆峒山,且在其所处时代为道教领军人物。

↓太上楼即老君楼,位于皇城西南角,药王殿左侧。明嘉靖年间修,殿内左右壁有明代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 

不能进入殿内,也就无缘那八十一化图。前廊殿外墙前有两方清顺治年间的纪游诗文碑。
↓再看一眼献殿和真武殿

从皇城所在的马鬃山去香山是个错误的决定,应该去雷声峰,那里有四座古建。尤其是雷祖殿和磨针观一样乾坤无限。唉……
↓香山有香山寺和混元楼。香山寺寺内,大部分建筑为近些年复建的。大殿前有两通清碑,为光绪二十四年功德碑。

↓混元楼

可登楼观景,楼内道教人物群雕也非常出色,篇幅关系,拼图意思意思。

↓香山有缆车可下山。由于要去中台,只好返回皇城,再从皇城去中台。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由香山寺去皇城,路过净乐宫,净乐宫为民国年间重建。
↓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通向东西南北四台各景点必经之地。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有三皇楼、崆峒山庄和法轮禅寺。这里也是崆峒山游客集散地,摆渡车由此下山。
↓去法轮禅寺必经之处有怀睿和尚塔。该塔于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建,石基砖身,六角四级。塔面向西南,正面第一层石刻“塔志铭”;第二层嵌碑铭“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怀睿和尚塔”;第三层嵌石一方,上刻“宰堵波”三字;第四层开一小龛。 

↓法轮禅寺初建于唐代,原名舒花寺,宋代易名法轮禅寺。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92年重建。有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法堂、念佛堂、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和玉佛殿。寺内除了有明代凌空塔外,还有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所刻陀罗尼经幢。

崆峒山凌空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座北朝南,高32米,底层周长32米,面积为554.3平方米。塔身第一层设南面辟券门,内设佛阁;自第二层起,各层四周有砖刻栏杆,各层开四门,外设佛阁,每层出檐,均有仿木结构斗拱,檐上有细致精巧的砖脊、群龛。各角有砖质托塔力士造像,塔内置木制楼梯,供人上下。僧帽形塔顶上置铁铸三层宝刹,中部有铭文“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座,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丝绸之路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崆峒文化向西传播的珍贵的物证。(摘自崆峒山官网介绍,鱼有删减。)

↓陀罗尼经幢,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所刻。

↓三皇楼,它边墙下广场是游客摆渡中心,这里有崆峒武术表演台。提到崆峒武术,鱼想起崆峒僧人们抗击西夏兵史实。“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兵大肆入侵陇东,崆峒山僧人法淳率众抵御夏兵,保护人畜数万和御书院,十二月,受朝庭封号和赐紫:‘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虽然不及“少林寺十八棍僧救唐王”功高,但亦青史留名!

欢迎来访,顺致鼠年安康!
备注:图片拍摄于2020年7月26日
(0)

相关推荐